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在贺麟看来,万物皆有理性,都要循理以求合乎理性。他充分肯定理性精神,认为正是没有自立自主的理性精神,才会盲从教条;认为一切都要经理性的考察,都是为借鉴西方而实现儒家思想新开展而做准备的。因此,他主张,要做到合理性,就要循道而行,践行道的大公无私,适度而不妄为。  相似文献   

2.
在贺麟看来,万物皆有理性,都要循理以求合乎理性。他充分肯定理性精神,认为正是没有自立自主的理性精神,才会盲从教条;认为一切都要经理性的考察,都是为借鉴西方而实现儒家思想新开展而做准备的。因此,他主张,要做到合理性,就要循道而行,践行道的大公无私,适度而不妄为。  相似文献   

3.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4.
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其预设的世界最高的形上实体,是世界的本原。道自然而生、并创生万物为万物之道;道又内在于万物之中为万物之德;德者,得也,即德乃得之于道。道性本自然,道亦法自然;德惟道是从,亦是自然之德;万物之灵——人之本性素朴亦即自然。  相似文献   

5.
"道"作为中国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基本范式,是经人的感性想象和抽象规定融合而成的,以非目的的自然性为其根本特质的实体观念,是自然性的抽象之"道"。"道"的自然性,指"道"作为产生万物的自然存在所具有的自在本然的感性实体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对由它生成的器物来说所具有的分立的外在性和"道"指引人们实现"道身和合"价值追求的在世超越性。"道"作为"本源"的感性有限性和作为"方式"的抽象个别性深刻体现了"道"的自然性。"道"的自然性对于诠释"道"的实质及其方法论应用具有核心意义。正是"道"自然性,才使东方之"道"没有抽象虚化至西方哲学中的"普遍理性"这一形而上学的绝对化实体,才使"道"的抽象"理智规则"不同于理性的"普遍规律"。"道"的自然性有三个本质规定:感性的实体性、分立的外在性、在世的超越性。"道"的自然性观念,虽有其相对忽略生活世界的共同本质及其规律,盲目实践辩证法等消极局限性,但却有着消解和克服自我的理性虚饰与意志僭越的意义,涵蕴和促成了国人善待自然、即器明道、重情贵生、天人合一等现实主义完善自身的合理方式。  相似文献   

6.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道论思想在《淮南子》复杂的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其本体论、宇宙论还是养生论都是围绕着“道”展开的。然而,其道论也可以从道之体、道之用以及道之体用关系等三个方面来展开。从道之体来看,其作为宇宙之本原,是万物得以存在的依据,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性质;从其形而下之“用”来看,则是“无为”;从道之体用关系来看,《淮南子》中的“无为”与“道”之内涵互为表里,并且使“道”体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使哲学主题、职能、方向和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向,指导人类更好地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统一性理论特征,集中表达了核心观点、根本方法和基本立场。马克思在变革和重建本体论的过程中,其理论特征具有三个特性: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统一性;二是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性;三是本体存在、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孙铁骑 《华章》2007,(7):21-22
老子之道与孔子之仁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道是万物之本,仁是属人之道;仁是道对人的要求,也是人对道的体认.人无法把握道,却可把握仁,求仁也就是求道.儒家与道家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体道、达道之路:老子以在精神世界里退回到人与自然一体的本然状态来实现对道的体认,孔子则以向外求仁的方式达到对道的体认.  相似文献   

10.
理性概念在西方哲学中能够以实践论方式和意义来理解和界说。实践论意义上的理性应当根据对实践本质的分析和对实践的解构来理解和把握 ,西方哲学所探讨的这种理性可区分为把握实践目的的理性、把握实践手段的理性、评价和反思实践的理性、把握存在的理性、把握人的本质的理性等几种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思维是一个有机整体,可以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依次是宗教思维、哲学思维、科学思维、数学思维、艺术思维。它们各有自己的本质规定,具有独特的存在形态和意义。从所研究的内容来看,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宗教、哲学、科学三种形态:宗教奠基于世界的神秘性,哲学立足于世界的可理解性,科学则依赖于存在的可确证性。宗教思维是最早产生的思维形态,哲学思维从宗教思维形态中分化出来,科学思维又从哲学思维形态中分化出来。从所研究的途径来看,人类的思维可以划分为哲学、数学、艺术三种形态:哲学从质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数学从量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艺术从既综合质与量又将质与量赋形的途径切入对事物的把握。哲学的质是纯粹的质,数学的量是纯粹的量,都具有形而上的性质;艺术则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统一。哲学思维具有超越性、批判性、反思性等根本特征,各种思维形态均具有各自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从而人类的思维具有整体性、复杂丰富性、多层次多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矛盾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有机整体,它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对矛盾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和探讨,才能比较全面地揭示矛盾的结构、内容和属性,形成既有矛盾内部的统一,又有矛盾与矛盾,矛盾和周围事物性质之间联系的大系统的矛盾观。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的哲学实则是一种对存在意义的思考。“道”之存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不是任何物的存在,故“道”是“无”;但“道”又不是非存在,不是虚无,而是真实的存在,故“道”为“有”。“道”之作为存在正是这种“无”与“有”的统一,是“无”之“有”,即不是任何事物之存在。由于“道”的存在是“无”,故为无限,是无限之存在,故能包容天地万物,为天地万物之母。“道”的这种“无”与“有”的矛盾统一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在道的“无”“有”矛盾转化中的生生不息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探索了一套认识和改造世界所要遵循和坚持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准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断探索"接近"真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论世界观与哲学方法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观与哲学方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世界观决定哲学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世界观反映什么和如何反映以及反映的深刻性、全面性和相符性达到什么程度,决定着哲学方法准确、深刻和完善到什么程度。充实和丰富世界观理论是完善哲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实践是世界观与哲学方法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社会是人类赖以存在的形式,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社会信息是自在的自然信息和人的精神活动的自为、再生信息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它是已被人类认识把握,以及人类意识和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那部分信息世界的总称.可以把整个存在世界划归四个次世界(一个物质世界和三个信息世界):世界一--直接存在的物质世界(以物质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二(信息世界一)--自在信息的世界(以自在信息体的形式存在);世界三(信息世界二)--自为、再生信息本身的活动(主观精神的世界);世界四(信息世界三)--再生信息的可感性外在储存(人所创造的文化世界).在三个信息世界中镶嵌着三个社会信息世界.社会信息被人类主体认识和改造了的性质,规定着社会信息具有信息三态、三质的不可分割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7.
古希腊悲剧平衡的是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当悲剧冲突与和解的一方———神,或者说超越于人的理性之上的力量消失之后,作为宇宙的外部世界丧失了与神的关联,就变成无生命的纯粹质料世界,这样的世界根本无法构成对人的理性的平衡与挑战。因为它一方面与同样作为工具的人具有"物化"的同质性,而另一方面两者之间冲突的结果,在现实中必然演化为人依靠理性对世界的彻底征服,以致最后人性自身毁灭。西方现代悲剧的主要根源在于市场经济与消费关系创造的丰厚实利收买了现代人,使现代人心甘情愿地把作为人类理性之一部分的工具理性泛化为人类理性本身,成为现代社会衡量一切的终极标准。  相似文献   

18.
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库塞等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提出,用新理性取代单一的工具理性以实现人的解放和社会解放。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艺术是逃避工具理性和物化的最后避难所,现代性的救赎之光只有通过艺术的瞬间经验才能投向这个世界。马尔库塞认为,科技理性造成了肯定性的思维方式和单向度的社会,但他认为,不应该全盘抛弃科技理性。科技理性在计划和开发可用资源等方面,仍然是至关重要的。他主张,人们应该树立一种新理性观念。这种新理性是一种包含批判和否定精神的历史理性,它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是科学理性和艺术理性的统一,是理性与感性、幸福的统一。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哈贝马斯批判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目的合理性的泛滥导致的生活世界殖民化现象,提出用交往合理性取代单一的目的合理性,建立话语民主的社会是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的根本途径。法兰克福学派试图拯救和重建理性,并探讨了如何建设一个合理化社会的问题。当代中国同样面临着如何守护价值合理性、抑制目的合理性的过度膨胀问题。法兰克福学派的理性批判思想提示我们,理性是多侧面、多向度的,要解决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仍然需要大力倡导和弘扬理性精神,理性的潜能并未枯竭。  相似文献   

19.
从《旧约圣经.创世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创造了世界的秩序。他不仅创造了世界万物,而且还创造了人类——唯一具有自由意志的理性的生物。人类这种潜伏的理性和自由意志由于夏娃偷吃了禁果而被激活,从而秩序被打破,人类获得了自由,作为个体的人和作为物种的人的区别显现了出来。个体的人要求唯利是图的自由,物种的人要求和谐合作的社会秩序。这种自由和秩序的矛盾使得人类依靠理性、利用符号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人文世界,体现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所有价值,并为实现自身管理,重建人文秩序而努力。  相似文献   

20.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现实世界,就是人类社会和矛盾双方组成的统一体,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本文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发展。我们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共存,人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