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接受美学以读者的“接受”作为文学考察的重点,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引进中国。接受美学的引进切合了中国新时期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市场的需要,并有助于中国古代文论向现代文论转化,对中国文艺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与接受美学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是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的方法论.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茨坦斯学派的五位美学家提出“接受理论“的美学基本原理,代表人物是尧斯和伊寒尔,其核心理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不能由作品自身实现.他们视“作者--作品“为创作过程;视“作品--读者“为接受过程,这两个过程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文学过程.没有读者这个接受主体,创作就失去了目的,也就不会有文学,它把读者当作文学价值实现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作品在接受过程中随着读者的不同不断地变化与生成,从而构成了动态的文学效果史.读者和作品的关系是辩证的;读者阅读作品是驾驭者,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过程,同时读者实现作品过程,又受作品潜在功能影响,是读者变革自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周能为 《海外英语》2013,(7X):154-155
该文探讨接受美学关照下英汉习语翻译的异化趋势。接受美学关注读者主体性,强调读者期待视野的不断发展变化。归化翻译法虽然使译文亲近了目的语接受者,却忽略了其主观能动的创造性。因而,在顺应读者期待视野变化的基础上,又能使译文具有开拓读者认知视域的异化法将更加受到译者们的推崇和青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青年读者群已由对文学充满梦想和激情、高度统一的欣赏读者群——文学青年嬗变为痴狂和率真而又趣味不一的消遣读者群——文学粉丝。促使其嬗交的原因主要在于接受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青年读者是处于一个意识形态去政治化的启蒙经典时代;90年代的青年读者是处于一个商品化、消费化与文学大众化的时代;21世纪的青年读者则是处于一个现代传媒热炒偶像崇拜的网络时代。青年读者群嬗变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向文学本体回归的历程,是这个群体由单一走向分化的历程,是文学繁荣走向繁荣与危机并存的过程,还是由“披文”转变读图的过程,同时,也是精英读者与大众读者背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马颂行 《班主任》2003,(11):5-7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接受美学把读者的创造参与视为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方式,从此接受问题从一个学科和流派的角度被重点提出。大众传播学中的受众理论则从更为一般的角度研究接受问题:即在当今全球信息化、符号化的时代,人们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势必要有选择地接受。哪些信息被接受,哪些信息被拒绝,其关键取决于人们即受众对信息的态度。由此,接受问题也在许多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引入中国翻译界的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的新领域,从这一角度来探讨译者和读者在翻译中的作用,以及读者意识确立的重要性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也将对我国翻译研究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读者反应批评,作为一种新的批评理论,从两个方面把阐释权从以往的作者、专业评论家手中移交给了更广泛意义上的普通读者。作为批评主体,普通读者对文学艺术价值的评估甚至建构具有绝对意义——取消了鉴赏家或者作者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读者反应批评在接受美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同时重视读者的普遍性经验和个体化体验,虽然自身仍存在无法解决的矛盾,但是这种将阐释权力交与普通读者的批评思维正逐渐被接受。  相似文献   

8.
经典化是一个动词,新诗经典化意指新诗诞生至今延续不断的新诗阅读接受活动,一种业已发生的将一些新诗化为经典的传播接受过程,它由近一个世纪里的读者在不同的历史语境里完成。新诗读者包括不同年代的大众读者和专业批评者、研究者,而阅读接受语境变动不居,致使新诗经典化活动异样丰富,它将一些诗人、诗作遴选出来,剪除枝蔓,突出、放大其主要特征,使其成为所谓的"经典"。新诗经典化是一个意义生产过程,为20世纪中国阐释、凝练出多重现代精神和诗学新传统。然而,新诗经典化是一个尚未完成的过程,那些既已遴选出来的新诗"经典"尚需一个更为漫长的阅读接受过程的筛选与确认。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论的研究重心由作品自身转移到了读者,伽达默尔受海德格尔的启发,对审美主体(读者)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阐释。他指出作品必须经过被接受、被参与、被读者再创造,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将读者推上了决定性地位。针对赫施等人"保卫作者"的论调,他提出文本的"真意"是流动和无限的。读者对同一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缘于其"先行结构"的不同。"读者中心"论的提出真正打开了解释学大门。  相似文献   

10.
由于网络的发展,文学翻译或者翻译文学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在这场变革中译者和读者两大主体都在不断调整适应.本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运用接受理论探讨在这个时代网络文学翻译出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的文化属性不仅来自于作家、作品本身的文化创造过程,也生成于读者、批评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文化阐释行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是英国现代主义小说家D·H·劳伦斯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其文化意义蕴含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并深化于作品的文学接受过程中。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该作品在文学接受中的文化误读、审美接受、文化阐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嬗变过程。其中性爱主题研究、原型批评、生态批评从不同层面说明了文学批评过程中的文化阐释行为。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女作家宗璞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创作于罪责书写和救赎上有一定相似之处,但更多是宗璞对陀氏接受的"创造性的叛逆"。  相似文献   

13.
论文是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的译介和接受的研究。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是与当时的思想文化状况、文艺政策、本土创作现状密切相关。论文以翔实的资料,通过梳理西方现代派文学从“文革”后艰难地冲破禁区,到80年代大量地引进,总结了80年代西方现代派文学译介的特征,并深入分析了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语境与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之间占匀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4.
在新时期文学争鸣中,戴厚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在文化转折中,她主动转换自己的角色,从文革时期的“文艺哨兵”到新时期的“人道主义宣扬者”,再到艰难的“业余作家”,最后终于成文体制内作家。通过对戴厚英角色转变的过程的分析,显示出是新时期文学秩序重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翻译文本根据其具体的内容、题材、体裁以及译入语受众群等等的不同,对于翻译的忠诚度要求也会有所不同,而且不能只是简单地分为非文学翻译与文学翻译;文学翻译的本质也决定了它与非文学翻译或专业翻译的区别。以文学翻译为对象,探究译者在翻译中如何把握、平衡和抉择并实践对原文本的"忠诚",有助于揭开长久以来蒙在译者脸上不公的"背叛"的黑纱。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西方“语言论转向”的背景下,新时期文学批评开始了语言观念的变革,其核心内容是从“工具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有三个比较集中的问题:语言在文学中的功能与地位;语言的及物还是不及物;语言作为系统对言说的影响。新时期文学批评中语言观念的变革不仅改变了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也深层次地改变了人们对文学的认识。我们今天文学批评中的很多话题都可以在这个变革中找到源头,它在众多话语中扮演了“元话语”的角色。在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观念的变革改变了新时期文学与批评的方向,将其引领到了一个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文学批评观是针对轻浮绮靡的齐梁文风和当时对同部作晶褒贬不一的背景提出的.他的文学批评的客观标准是贯穿于“六义”到“六观”之中的系统批评观。“六义”是宗经的效果.“六观”是考察方法.两者都不能独立成为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刘勰认为,要正确评价作品。要综合从“六义”“四事”“三准”“六观”这个系统中表现出来的批评方法。“六义”“四事”“三准”“六观”互相联系、互相阐释.它们围绕的核心“情、事、辞”就是刘勰真正的文学标准。刘勰不论是谈文学创作,还是谈文学批评,都是从“情、事、辞”的角度来衡量的。并以其它文学批评元素为补充。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批评体系。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刘再复以性格论和主体文学观为学界瞩目,人们对他的研究也多集中于此,对其文论发生、发展缺少整体把握。事实上,鲁迅是其学术生涯的起点,鲁迅对刘再复本人及其文论有着深远影响。刘再复的鲁迅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起步,20世纪80年代走向纵深,20世纪90年代开始反思。刘再复对鲁迅本人及其态度的变化,正体现了他本人学术道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夏中义站在人本立场,用发生学的研究方法为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建立了"忧生诗学"的体系。在本体论层面,他以"忧生诗学"贯穿王国维的文学批评;在方法论层面,他既吸收了影响研究的合理内核,又将其上升到发生学研究的层面,分析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思想的深层次原因。这种研究理路在某种程度上纠正了把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接受视为被动消极接受的弊端。其实,王国维的思想一直纠结在"忧世"和"忧生"之间,到最后终于向二者告别。仅用"忧生诗学"概括王国维的文学批评不能说明其诗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文学的疆界、文学创作、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内容、思维模式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教学必须结合当下文学语境和学生的接受习惯做出相应的改革。教师应该树立多元的文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兴趣调整和补充教学内容,灵活组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