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词作为一种倚声而作,合乐而歌的韵文体式。以声传情是其重要的表达手段。词利用平仄的变幻,长短句式的选用。韵式及韵部的区别性特征,寄托了词人们不同的情愫。通过音律刻画和营造的意境,丰富多变,极具丰富的艺术感染力。是词人审美感兴碰撞的产物。词体的不断丰富,从一个侧面看就是音律、句式不断为创造意境而丰富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正一、词与押韵的内涵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宋人称词为歌词,晚唐、五代时人们称其为"曲子词"。从字义上看,词就是指文辞,曲就是指音乐。"曲子词"就是依照音乐韵律节拍而创作。在古代文论中就有"倚声填词"之说,"倚声"正是合音律之意。按谱填词,谱中字句有"平仄"之格律,按谱其实也是"倚声"之意。清刘熙载《艺概》卷四说"词即曲之词,曲即词之曲",清宋翔凤《乐府馀论》说"以文写之则为词,以声度之则为曲"。世事变迁,历史演变,这种"倚声填词"的"声"——乐  相似文献   

3.
律词申议     
洛地先生提出的“律词”的概念,可将中国音乐学史上诸种歌辞摊除在外,使我们对词体性质的认识更为清晰。所谓“律词”,是指合格律的词作,或具有格律规范的词作。唐宋以来的词,可称为“律词”。但如果仅从民族学形式着眼而无视其为音乐学,遂以为它是从唐代格律诗体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就忽视了词体出现的特定化条件,以致掩蔽了其艺术特质。律词的产生并非由于近体诗格律的发展,是其句式简单变化的结果,而是由于隋唐新燕乐的流行应运而生的新体音乐学。律词是唐代新燕乐的歌辞。敦煌曲子词已是律词。每一支燕乐曲歌辞的始辞是倚声制作的,经过许多人的模拟,遂使该乐由成为具有独特格律意义的词调。因其倚声制词,以辞从乐,故是长短句的形式,并形成以词调定位的独特的格律。唐宋时词是依据音谱而演唱的,在此情形下,并未因律词的产生而弱化原有的乐曲,而是使律词音乐化了。律词与音乐的关系不仅是歌辞与音乐系统的结合,它们在形式上也融合,因而律词是中国音乐学的最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4.
《乐府诗集》收录温庭筠32首"乐府倚曲",它们既区别于温庭筠的相和、横吹等七类乐府诗,亦不同于元、白新乐府。郭茂倩专设以"乐府倚曲"之名,隶于"新乐府辞"类下。根据唐人"倚曲"的创作特点,"乐府倚曲"即温庭筠倚声而作的乐府诗。倚曲通常限定为某种特定场景倚声制曲,辞乐结合紧密,二者相谐,要求创作者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学素养。温庭筠所倚之曲并非古题乐府旧曲,亦非隋唐燕乐之曲,而是作者自创新曲。曲辞遵循乐府传统,或采前世可叹之事补充新辞,或讽兴现实以贻后世审音者采入乐府。郭茂倩"乐府倚曲"的设立,明确了其乐歌性质及创作方式,还原了其独特的艺术生态。"乐府倚曲"对乐府诗传统辞乐关系作出了新的拓展,其文学史意义在于,它与中晚唐时期诗、歌、词、令等音乐文学的创作情境具有相通性,提供了理解与阐释晚唐艺术经验及文体生成、演进的又一视角。  相似文献   

5.
词体的产生与特性决定了它和音乐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北宋词体的发展与演变都因其适宜于歌唱而获得传播,时至南宋,社会的动荡、时局的安危对词体特性造成极大冲击。词体的创作功能渐移:格律派词人虽坚守传统阵营,但"应歌"已转为"应社",实属无奈;豪放派以恢弘的气度,将词体作为"陶写之具",使词体具有了新的更为现实的实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何芳 《中学时代》2024,(2):60-62
<正>《尚书》有言:“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乐历来不分家,追溯诗之滥觞,从《诗经》到《楚辞》,由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词唱之,乐奏之,皆不乏配乐而歌之作。诗词是静态观想,音乐是动态呈现,当诗词与音乐相遇,便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诗词为音乐增添了文学底蕴,音乐为诗词丰富了情感色彩。二者巧妙融合,不仅能看到优美的文辞,还能听到蕴含着价值、情感、意境的动人旋律。  相似文献   

7.
在词的发展过程中,周济的"词亦有史"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从歌酒筵席的应酬之作,到词可以用来抒发家国之悲,"词亦有史"的提出对传统的婉约词是一种背离和深化。背离表现在描写内容和美学风格方面,深化表现在情感的抒发方面。  相似文献   

8.
史建华 《成才之路》2011,(12):70-71
中国音乐始终沿着以声乐为主的道路发展,这在很大程度缘于我们的音乐文化传统。李渔说:"声音之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为其渐近自然。"此处的"自然"并非自然事物,而是没有过多人为的"自然而然"之意。"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相似文献   

9.
苏轼作为中国词史发展中的一个集大成者和开创者,他的词在某种程度上讲,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恰如《碧鸡漫志》(宋王灼)中“东坡指出向上一路”条所说:“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醉心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在这里,王灼将苏轼对词的贡献提到很高的地步。但同时,他的这段论述涉及有关苏词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苏轼词与音乐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苏轼“非醉心于音律”只是“偶尔作歌”,那么,苏轼词究竟合不合音律呢?关于词和音乐的关系,早在中唐,元微之就在《乐…  相似文献   

10.
(一) 倚声填词在唐代尚处于萌芽时期就已传入日本。平安朝宫廷贵族中流行填词。张志和作《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四十余年之后,就有嵯哦天皇依照张词的声情、句法填写《渔歌子》五阕,贵族中和者颇多。智子内亲王年仅十七岁也和词数阕,其一云: 春水洋洋沧浪清,渔翁从此独濯缨, 何乡里?何姓名?潭里闲歌送太平。她所作的词虽不见佳,但出于唐代东瀛少女之手笔也算难能可贵了。其后,又有兼明亲王仿效白居易《忆江南》作《忆龟山》二阕,词中有句云: 南溪夜雨花开后,西岭秋风落叶间, 能不忆龟山?这是由于唐代中日两国交往频繁,倚声填词之风随着文化交流而远扬蓬岛。但是,两宋词学鼎盛之时,日本迄未发现词学家,这是由于宋代中日交往远不及唐代密切,而其主要原因即宋词已由小令发展为长词慢词,曲调繁多,协律严谨,必须依曲填词,按乐而歌,这对于迢遥万里之外,语言不通,乐律不明的异邦人士应是极为难  相似文献   

11.
《乐府补题》与浙西六家的咏物词--兼论浙西词派的形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放在词史与咏物词发展的背景下看浙西词人词学主张与创作上的矛盾,可发现他们既看到了词之为体能够传达出作深微幽隐心绪的特质,又承继了从词产生之初就存在的将词视为宴嬉逸乐之工具的观念。这种矛盾的词体理念,相应地反映在他们的创作之中,使他们的咏物词虽有一部分别有深意之作,但大多数却以刻画物态、穷形尽相为主。他们以字琢句炼、典丽醇雅的艺术风格力矫明词淫哇芜陋之弊,因此风行一时,浙西遂因之成派。  相似文献   

12.
元曲作为代表元代文学成就的特殊文体,是继唐诗、宋词而兴起的一种可口头和乐歌唱的“音乐文学”,与宋词有着密切关系,并存在或多或少的渊源血亲联系。词乐或以直接转化的方式转化为曲调,或被翻作新曲进入元曲音乐系统,或在体制上影响元曲曲体的形成与发展,使元曲从中获得了极富生命力的滋养。  相似文献   

13.
大陆十多年来关于唐宋词与音乐关系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从研究内容看大致分三个方面:词的起源与音乐;词的体制、曲调与音乐;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演唱。在词的起源与音乐关系上,学界较集中于唐宋词与隋唐燕乐的关系问题上,肯定者坚持认为词是隋唐燕乐的产物,是新生的音乐促生了新的文体;反对者或认为词体的产生完全不必和新的音乐相关,或否定律词与音乐的关系。对于词的体制研究,既有音乐文献上的考论,也有结合唐宋乐谱的具体音乐说明,比以往的研究更加深入。而对词的宫调、乐谱翻译和歌唱研究也有一批新成果,特别是在唐宋词乐谱的整理与翻译方面,一些成果颇具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词原为一种依声填词的音乐文学样式,后演变为长短句的抒情格律诗,其间既有关联,又有不同,这也就使词乐研究与词律研究既同出一门而又有分别。由于曲谱的唱法失传,现代的词乐研究已多非真正意义的音乐研究,而是音乐文献的考释,人们更多地关注词之起源的理论探讨。词律研究也从传统的词谱、词韵的制定,转向领会词之文字声情的声调之学,具有文艺学性质。  相似文献   

15.
综观上个世纪至今的毛滂研究。一般认为他创立了别具一格的词风,而对这种词风所具有的特点、内涵多语焉不详。毛滂词豁达潇洒的情怀,超凡脱俗的气度等都酷肖苏轼词的风貌,体现着苏词的革新精神。当然,毛词与苏词也明显有所不同,他的多数词作表现出来的那种超绝尘网、追求个性自由的品性不应该轻易否定。  相似文献   

16.
经过清初关于宋词是否统一叶韵的争论以后,清人普遍认为宋词有韵可循。在宋代词乐消亡以后,词韵更是成了保持词体音乐特性的重要质素,所以清人纷纷选取宋词名家之作来归纳韵部,撰写韵书,以此表达自己的词体观念与词学思想。尽管他们都标榜以宋词为据,却都未穷尽,故而不免又有宽、严之争。,清人对宋词用韵的研究虽未完全探得宋代词韵之本,却在客观上普及了词韵观念,规范了清词用韵,完善了清代词学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曲子词到格律诗--唐宋词体演进的历史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体在隋唐之际本是合乐而歌的流行曲子;时至宋代,则出现了音声与辞意不谐的状况。苏轼等词家突破音律的拘限,藉词以抒情言志,并且更加注重学的格律技巧。印刷术的发展、词作传播方式的转移。以及南渡以来词乐的失传,都更加速了曲子歌词向格律诗的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8.
新现实主义小说继承和发展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和表现手法,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审美需要而增添了审美新质。它以直面人生的创作态度和严格写实的风格表现时下的生活和人民的心态,以“世俗化”的手法描绘世相,以大众化的审美形式与人民大众接轨。它还积极地吸纳各种创作模式和大胆地借鉴运用其他创作方法的创作技巧,以丰富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9.
唐代的声诗是一门集乐、舞、声熔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到了宋代,唐代歌诗之法逐渐不传,音乐与诗歌创作逐步分离,它不再是一种大众娱乐方式了,而这项任务由大量的词来充当。于是大量的脱离了音乐的纯文学创作的诗歌出现了,音乐对诗歌创作有着内在的规定性。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分离对唐、宋诗风格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