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讯     
正木卫二上有"喷泉"的新证据科学家最近通过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发现,在木星的卫星木卫二上疑似有"喷泉"从厚厚冰层之下喷出。这意味着科学家将有可能更容易地研究木卫二的地下海是否存在着生命。科学家一直认为,这颗体积与月球相仿的卫星表面下有一个全球性海洋存在,其水量可能是地球海洋水量的两倍还要多。有水就意味着有生命存在的可能,不过木卫二地下海表面覆盖着数千米厚的极其寒冷而坚硬的冰层,很难直接开  相似文献   

2.
晨风 《今日科苑》2011,(21):142-143
<正> 北京时间11月18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近日宣布他们发现在木星的卫星——木卫二的冰层下方存在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泊,其水量大致相当于北美地区著名的五大湖的水量总和。这个新发现的湖泊位于木卫二的地表冰层下方大约3公里处,它代表了太阳系中人类发现的最新一处潜在的生命孕育所,同时也被认为是除了地球之外太阳系中最适合生命生存的环境之一。奥斯丁德州大学地球物理学院高级研  相似文献   

3.
<正>木卫二直径为3100千米,比地球的卫星月球稍小一点,是木星的第二大卫星。一直以来,木卫二就是天文学家们极为关注的对象。因为诸多证据表明,木卫二上有一个厚厚的冰层,在冰层下方,可能存在一个深深的海洋。2013年12月,美国宇航局的哈勃天文望远镜首次观测到水蒸气形成的云状物,这可能是木卫二地下海洋喷发出来的水蒸气喷泉,这个喷泉竟可高达200千米。这意味着木卫二地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美国最近公布的一项模拟研究,土星卫星土卫四冰壳以下可能有海洋,并且这个地下海洋直接接触到岩石星球的核心。海洋与岩石的相互作用可提供水、充足的能量和有机化合物这三个生命存在的基本要素。太阳系中除地球以外,还有哪些被认为拥有海洋或水冰,并可能会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呢?1.木卫二1989年发射的"伽利略"号探测器是第一个专门探测木星的探测器,它于1995年12月抵达环木星轨道。1996年8月,科  相似文献   

5.
你有没有想过,在地球成为生命家园的过程中,木星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忙碌的太空交警木星距离地球6.28亿公里,是地球与太阳之间距离的4倍。地球上的生命和木星有什么关系呢?天文学家认为,在把水送到地球和把小行星及彗星对地球的破坏性撞击减轻至最低程度方面,木星功不可没。它的强大引力将诸如彗星这样的太空碎片清除得干干净净,为生命在地球上的演化创造了一个安全的环境。综观太阳系的历史,木星曾经扰乱了无数天体的运行轨道。由于木星的质量是地球的318倍,所以其产生的引力非常大。1994年7月,舒马克—利维9号彗星被木星所吸引,偏离…  相似文献   

6.
地球确实是存在生命的惟一行星吗?在一项正在进行的搜寻太阳系外智慧生命的计划(SETI)中,我们暂时还一无所获。不过,就在地球近旁,有更多的迹象表明,在火星上,木星的卫星木卫二、木卫三、木卫四,土星的卫星土卫六上,甚至“到处”都有生命存在的可能,这些生命存在于我们感到难以理解的环境中。除了地球,太阳系内存在其他生命的可能性有多大,让我们在最新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去太阳系中其他天体进行一番探查。  相似文献   

7.
杨孝文 《百科知识》2011,(14):28-29
科学家不是完人,也不是圣人,即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也会犯下一些现在看来令人不可思议的错误。 1.伽利略肉眼“看到”木星卫星 1610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对外宣称他看到了木星的卫星。另一位天文学家弗朗西斯科·辛济则认为伽利略是自欺欺人,他指出,木星的这些卫星“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认为,大约在45亿年前地球形成的时候,太阳的热量就把太阳系里的大部分水分赶到了火星轨道以外的远处,这些水至今还以冰的形式存在于土星环、木星的卫星、海王星、天王星以及数以十亿计的彗星之中. 但是地球距离太阳较近,为何上面竟然也有水!这些水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来自彗星? 近二三十年以来,主流理论认为,地球最初的水和有机物都来自地球之外,是由彗星和一种非常古老的陨石——碳质球粒陨石带到地球上的.碳质球粒陨石是一种富含水与有机化合物的球粒陨石,占已知陨石的5%.  相似文献   

9.
2009年11月,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科学家理查德·格林伯格发表论文指出,目前木卫二的海洋中至少应该存活着300万吨似鱼复杂生物。这将13年前科学家们提出的木卫二生命假说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太阳系里的一颗彗星被木星轨道抓住后,就一直绕着木星转,而轨道却在不断衰减。当木星引力大过彗星自己抓住自己的引力时,便把彗星拉成碎片。这些碎片有的继续绕着木星转,有的打到木星上。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中国》2006,(1):9-9
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深度撞击”号宇苗飞船,在2005年7月4日发射撞击器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后,不久前首度发表的细节分析显示,彗星是由易碎粉末结块组成,在部分天文理论家的眼中,其周围的碳分子就是孕育地球生命的种子。  相似文献   

12.
公元6世纪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灾难:由于地球上的农业被完全毁灭,全球爆发了一次灾难性的大饥荒,并最后引发了那场在欧洲大地肆虐、让人们谈之色变的黑死病。据英国媒体报道,最新的科学研究终于找到了那场大灾难的根源:祸起与地球相撞的一颗小彗星!利用1994年从木星上形成的彗星撞击点上取得的信息,科学家计算出,公元6世纪彗星撞地球之后,灰尘在巨大的冲击力的作用下,在空气中四处传播,并很快笼罩全球。缺少阳光的照射,地球上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因此普遍歉收,这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当时给很多人带来了衣食之忧。由于很多饿死的人的尸体就”…  相似文献   

13.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1994年7月的社会热点——彗星与木星大碰撞,人们至今仍保持着相当高的热度,且有持续升温的趋势。一方面,像彗木大碰撞如此严重的宇宙事件确实千载难逢,人们眼看着“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1993年中被发现的第五颗彗星,按惯例称为1993e)的碎核频频撞向木星——太阳系里的最大行星,把它撞得伤痕累累。另一方面,不少人想知道:会不会有那么一天,另一颗彗星也这样撞到地球上来?人类将会怎样?科学家告诉我们,1993e彗星共有21块较大彗核碎片与木星相撞,所产生的能量总和约40万亿吨梯恩  相似文献   

14.
德国不来梅科学家与一国际科学研究小组在对彗星物质进行实验时意外发现,彗星物质中存在着氨基酸。为此,不来梅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可能缘于彗星。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实验中,德国、法国和荷兰科学家对46亿年前太阳系巨大尘埃团形成的化学过程进行了模拟,他们在一真空容器里用简单的化合物,如水、二氧化碳、氨及甲醇蒸发极度冷却的铝锭,并用紫外线对其进行辐射。在对表面冰层加热时,科学家发现了16种不同的氨基酸,有几种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与此同时,美国NASA研究小组也获得同样结果,但他们只发…  相似文献   

15.
研究显示超级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可能将一些金属熔化为液态。这种机制有可能导致磁场的产生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2月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们将那些质量比地球大,但是远小于木星或海王星这样的气态巨行星的系外行星类别归为“超级地球”行列。现在科学家们认为这类系外行星上可能拥有液态金属的“海洋”以及可以保护生命存在的磁层.,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11月,"罗塞塔"号彗星探测器释放了一个名为"菲莱"的着陆器于彗星的表面,这是人类的探测器首次在一颗彗星上实现软着陆。彗星来自太阳系的边缘,它们的组成通常是水冰和尘埃。科学家们之所以对彗星如此着迷,是因为在它们的物质组成中隐藏着一些有关太阳系和生命起源的秘密;它们还有可能撞击地球,是一种对地球文明存在威胁的天体,这一点又颇令人担忧。然而,彗星并不是唯一令人着迷又令人担  相似文献   

17.
赵复垣 《百科知识》2000,(12):11-12
木星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颗,因此有“行星之王”的美誉。在每年中一些特定季节里,木星都在夜空中显得特别亮丽动人。1610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用刚发明不久的望远镜观测木星,发现在其周围有4个小小的亮点,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些亮点应该是环绕木星运动的卫星。正是伽利略这一历史性发  相似文献   

18.
<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没错。但是在地球周围还可能有一些来自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的"临时卫星"。通常情况下,这个小行星带的小行星不会与地球有任何交集,但是有一部分小行星由于轨道的原因,会跑到地球附近,并绕地球运行。科学家们曾经发现过这类小天体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曾经虚构过一个场景,假设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得以预测,科学家们想象了当时本应看到的天文盛景。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们也用计算机模拟过砸向木星的列维9号彗星,准确预言了SL9撞击木星的情景。然而,这些并非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科学家们最关心的是希望建立一个天文学系统,来预测砸向地球的小行星。但是,科学家们也深知,想准确预测并非  相似文献   

20.
科技快递     
地球变“老”了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发现,地球和火星诞生的时间比人们原先认为的要早2000万年。科学家过去认为,太阳系诞生于46亿年前一场巨大的超新星爆发。爆发的冲击波使残余的气体凝聚成团块,形成太阳、行星、卫星、小行星和彗星。但这些天体诞生的时间和速度都难以估计。对太阳系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