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今年的“两会”上,大学生就业问题依然是个十分关注的话题。自从1998年高校前批扩招的学生在2002年进入社会择业后,1999年、2000年、2001年三年全国共扩招近400万人都正在或将要以大学毕业生身份去寻求工作。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是一个大家都关注的数字。是不是社会上果真没有就业岗位呢?从近段时间人才市场、招聘会所提供的岗位,以及一些企业出现的难招人现象可以看出:一方面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有些地区,有些企业,有些岗位出现招人难的情况。笔者通过调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0):F0002-F0002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农多学科相互支撑,特色鲜明,实行省部共建、省管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始于1933年创办的上海大公职业学校。1952年更名为上海市机电工业学院。1953年初,以上海机电工业学校为主体组建上海船舶工业学校。1970年3月迁至江苏镇江,1971年2月更名为镇江船舶工业学校。1978年12月升格为镇江船舶学院。  相似文献   

3.
崔致远是唐末来华的杰出新罗人,留唐16年中,他擢进士、寓洛阳、任县蔚、入幕府,在中韩古代化交往史上留下了一段美好的佳话。这里拟通过比勘史料,辨正异说的方法,对崔致远的生卒年代试作考订。  相似文献   

4.
周潇 《现代教育》2005,(4):9-12
李时人 1949年生。辽宁锦州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当过插队知青和工厂工人,经过十余年自学,1980年由王进珊、廖序东等教授推荐,被破例录聘为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专业教师,1986年越级晋升为副教授。1989年被上海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引进,1992年晋升教授并担任所长,  相似文献   

5.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F002-F002
管仕福,男,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4年10月出生于湖南祁东,1976年参加工作,1979年9月考入湘潭大学历史系,1983年7月分配至衡阳师范学院(原衡阳师专)政教系任教。1989年被评为讲师,1995年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  相似文献   

6.
《甘肃教育》2005,(4):F002-F002
甘肃省平凉一中地处陇东名城平凉市,位于崆峒山下、泾河之滨,这里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享有“陇东第一学府”之美誉。学校创建于1905年,1913年名为“甘肃省立第二中学”,1936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平凉中学”,1984年定名为“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1979年学校被确定为甘肃省重点中学,  相似文献   

7.
李炳泉教授     
李炳泉教授,1958年生,河北省康保县人。1979年至1987年,两度在山东大学历史学系学习并毕业,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获博士学位。自1987年9月起,一直在烟台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原历史学系)任教。1996年9月至1997年6月,曾在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作访问学者1998年,  相似文献   

8.
安卡拉大学     
1946年,由高等农业科学研究所(1933年建立)、医学院、自然科学学院(1945年建立)这些建立在安卡拉的学院,联合组建成了安卡拉综合大学。此后,从1948年至1979年,学校先后建立了兽医学院、神学院、牙科学院等约10所学院或研究院,从成立至今它在土耳其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成人教育》2001,(1):63-63
1983年 5 月5日《人民日报》转载《中国教育报》的报道,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报告《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发展高等教育》。报告提出以下设想:第一,五年内全日制高校年度招生人数,由一九八二年的315万人,增加到一九八七年的55万人,在校生达176万人,比一九八二年的1153万人增长53%。第二,采用其他形式举办高等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夜大学、厂办职工大学、县办农民大学、管理干部学院、教育或教师进修学院等,要在注重质量的原则下更快地发展。招生人数将由一九八二年的29万人增加到一九八七…  相似文献   

10.
从诺贝尔文学奖近年来颁将显示,流亡与回乡题材正受到空前的关注。从2000年的高行健,2001年的奈保尔,2002年的凯尔泰斯到2003年的库切。他们的个体生命和文学生命无一不是在流亡中存活。高行健属于个人的流亡,奈保尔是殖民主义历史背景下被奴役者的流亡,凯尔泰斯是民族的流亡,库切则是殖民者的流亡。  相似文献   

11.
典型形象的共性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典型形象的类的代表性;第二个层次是典型形象的深刻性,即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新写实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只包含了共性的第一个层面,而抛弃了对共性第二个层面的提炼。因此说虽有典型,但不够典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小说与古代日本汉文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小说是日本小说中一个独特的类型。它们是日本小说作家以汉字为叙述语言,描述日本本民族故事、反映日本人民民族感情的一种独特创作。多年来,由于这种小说形式上的“汉化”和内容上的不相一致,致使它们同时被排斥在中国和日本小说的研究视野之外.其面貌不为人所知。事实上,它们虽然从学疆域划分的角度上属于日本,但无论其语言风格、体形式,还是小说旨趣等等,它们又的确深受中国小说的深刻影响,甚至是自觉模仿。这一切,显示了处于化强势地位的中国小说对域外小说强大的影响力,及其在学交流中不可取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因受到时代的局限以及历史的变迁,而引起了文学史界评论界的“再认识”。但过去的“再认识”主要围绕作品的历史的真实性而展开。本文以李准的“李双双小传”作为不仅定性而且定量的分析标本。提出应该以“形象大于思想”“细节的真实”作为一种既衡量其真实性,又衡量其艺术真实性的评判方法,这就是“现实主义的”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14.
河北抗战小说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抗战题材小说中占据中心地位,就是因为燕赵文化精神和抗战人文精神存在着彼此对位的关系。这两种精神的普遍意义就在于追求健全的人格。而建国后至今,对于以河北为中心的抗战小说的批评则折射出了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存在着单向度的流弊。在当下的人文精神建构中,我们应当走出这种误区。  相似文献   

15.
与长、中、短篇小说相比,微型小说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即:摄取富于孕育性的瞬间;人物极少,情节单一;多用白描,留下空白;结尾精彩,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16.
对于现代小说的诗性传统而言,晚清小说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由于晚清社会"人的意识"整体性缺失的制约,晚清小说不可能表现出诗性"为人生"的本质性意义;另一方面,晚清小说存在的风景描写和美感色彩,又表现出了明显的诗性意义且和"五四"文学存在着勾连.在此意义上,晚清小说可被视为一种过渡性的"前诗性"阶段,预示了诗性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电视小说”作为一种化文字形态为屏幕艺术特质的文学形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60年代我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电视小说,80年代进入“成熟期”。“电视小说”表现出其特有的审美性、再现性、具象性、假定性等特征,因而与“电视剧”有形同而质异的区别:即一个注重突出“文学性”特征;一个注重追求“戏剧性”效果。因受多元化影响,“电视小说”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均应有灿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汉唐之间产生了大量的人仙恋小说,想象之诡异,令人称奇。不少优秀作品,时至今日,魅力不衰。因为儒家的“载道”学观极为重视学的功利性,这类本自然被视为虚诞怪妄而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本试图用现代审美意识对这类本重新观照,从分析其结构模式切入,联系化心理背景,对人仙恋故事生成的原因及隐藏在本深层的学意蕴作出阐释,发掘其超脱时代局限,富有人性魅力的美感特质。  相似文献   

19.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20.
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开创了草原新文学,其创作着力描写草原生活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精神面貌,歌颂共产党的新政策和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玛拉沁夫草原小说以写实笔调描写草原自然风光,贴近实际,自然不加雕琢,表现出草原优美、恬静、旷达、和谐的景致。同时玛拉沁夫还塑造了一批热情、开朗、机智、英勇、豪爽,具有鲜明草原性格的,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翻身做主人,在新社会中逐渐成长起来的蒙古族儿女,展现了具有蒙古族文化风俗传统的民族画卷。他以细腻的细节刻画和对比手法的运用形成特有的书写方式,语言的精雕细琢为其小说增色不少。三方面的综合运用成就了玛拉沁夫草原小说的社会风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