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代冠礼中取“字”仪节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代是中国礼乐文明的奠基和勃兴时期,冠礼因为“礼之始”,而被当时士大夫阶层以上社会群体普遍重视,成为重要的社会制度和人生礼仪.作为成人礼的冠礼,实际上是一种“过渡礼仪”,而取“字”仪节也正体现了明显的过渡和象征含义,象征冠者被聚合入贵族群体和身份角色的转换,从此他们进入成人行列,开始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  相似文献   

2.
张自慧 《成人教育》2011,31(8):42-45
冠礼是给步入成年的男子加冠的礼仪,是古代华夏族的成人礼。它通过完整而繁琐的成人仪式让受冠者获得各种成人的权力和义务。其目的是让受冠者接受道德礼仪规范的教育,学会自尊尊人、责己责人、克己修身、谦恭待人,在调适自我、承担责任、和谐身心中成人成才。冠礼是古代体验式道德教育的典范,而体验式道德教育则是我们今天进行公民教育和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3.
我国早在周朝前后就有了“成人礼”。《礼记·冠义》载“:古者冠礼筮(shì)日筮宾,所以敬冠事。”男子20岁加冠,称为“冠礼”,女子15岁插笄,称为“笄(jī)礼”。加冠、插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的成人礼,不仅是一种成人仪式,也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模式。作为仪式,先秦成人礼有规范、细致的礼仪程序;作为教育模式,先秦成人礼又有着独特的历史教育意义,成为先秦时期少年教育的基本目标和教育导向,其中许多教育经验在当代依然具有宝贵的价值,可为我们的青少年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冠礼是中国古代男子成年礼,男子举行冠礼举行冠礼后正式成为被家族、社会承认的成人,享有权利,履行义务.在冠礼过程中冠者拜母不拜父,这一特殊的现象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成人礼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和深刻内涵。通过对在校大学生的主题调查来解析当代大学生成人礼和成人意识的发展现状。针对调研现状,提出传承中国传统成人礼文化的核心精神、设计富有中华传统特色和时代气息的成人礼、从知恩感恩让成人意识渐人心田等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360° NEWS     
国内最奢华的成人礼舞会亮相说到全球最奢华的成人礼,莫过于巴黎克利翁舞会。现在,这一模式开始在国内出现。2013年3月24号,名为"笄·成人礼"的成人舞会,在上海外滩某酒店举行。来自全球的名门之后获邀出席晚会,有5位千金和5位骑士,其中有两位是中国"千金"。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家乡湖州有一个传统,每个孩子到了16岁,父母都要为他举行成人礼。通常的做法是,邀请亲戚朋友到家里来吃一顿宴席,大家聚一下,热闹热闹也就完事了。这样的成人礼已经流于形式,对一个即将进入成人世界的人来说,说不上有多大的意义。但是,我却经历了一个不一样的成人礼。  相似文献   

9.
提示:本文由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学生戴婧婷推荐。在他们学校的成人礼上,她爸爸作为家长代表发言,广受同学们好评,都说讲得非常棒,她自己听了也非常开心。现在把演讲内容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即将迈上成人台阶的你们有所启发。亲爱的孩子们:成人,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世界各地的少男少女,常常会在18岁时举办一个象征迈向成人阶段的仪式,即成人礼。在此,我想与你们进行一次成年人与成年人之间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用这封载满祝福与希望的长信,为你们送上一份有意义的成人礼礼物。成人意味着什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条  相似文献   

10.
刘芳 《文教资料》2013,(36):54-56
冠礼是古代士族男子的成年礼,它通过繁复的礼仪,使人首次明确自己的地位,使人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一部分,而不是游离在成人社会之外的孩童.《仪礼》和《朱子家礼》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比较重要的礼仪典籍,对中国古代社会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二者对冠礼记载的差异可以体现出冠礼甚至是古代礼仪制度的沿革与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1.
1.哈尼族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十二个灵魂护身,死后躯体与灵魂分离,正常死亡者阴灵归入本家族神系中,举行丧礼仪式过程就是阴灵转化为祖先神的过程;2.哈尼族庞杂的祖先崇拜对象层序以及崇拜群体对父子连名制形成的父系血亲家族集团和祖先崇拜集团"启波然"最高辈者的频繁敬献活动,都与血亲家族观念相联;3.十分注重"启波然"成员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哈尼族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间的认同感、社会文化的整合功能和互助协作等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荀子礼论     
苟子认为,礼为“人道之极”,是做人的头等大事。礼是日常生活起居的习俗,标志着文明与进步;礼是构成社会等级的标准,用以区分人群的高低贵贱;礼具有指导生产和生活实践的意义,要求人们“强本而节用”、“养备而动时”、“修道而不贰”,要求统治者“隆礼贵义”,因此礼从形成概念之日起,就成为人们正身与治世的原则。荀子对礼的本质、起源、内容与作用作了异于前人的阐释,使礼的意义超出了其前孔子的仁本。  相似文献   

13.
日本茶道的“四规”强调人民精神内在的一面。深谙茶道的中国现代作家郭沫若,其早期诗歌创作表现了茶道“四规”的“和、敬、清、寂”的内在精神实质。基于这种操作理念,郭沫若早期的一个著名的文艺观——文艺的非功利说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14.
以原型批评方法对张承志作品进行分析,发现张承志的作品中都有三个原型:孤儿原型、追寻原型和原始 成年礼仪原型。在张承志作品中,主人公大都为孤儿角色,父亲大都缺席或不在场,这表现了作家潜意识深处的“弑 父”情怀。张承志的文本不仅主人公大都是孤儿,而且都在重复一个主题,即“寻父”主题,“寻父”这一行为一方面标 示了男孩未成熟的存在状况,另一方面也标示了男孩要成年的渴望。张承志的文本描述和记录了成年仪式,即孤儿 要完成具体的社会角色转换,必须经历一系列的考验方能成人,这种成人仪式是人们追求理性和完善的表征,是人 们企图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完善,达到理性和至善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期社会礼仪具有与国家礼仪同等重要的地位,一些社会礼仪行为与国家政治发生了紧密的关系,其为国家政治服,务的特点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规范社会行为的范畴;某些礼仪具有貌似士礼实乃天子之礼的特点;国家礼法在某些方面开始对社会礼仪进行约束和规范。三国时期礼仪的实践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礼节和仪式都要通过人的具体行为表现和落实;二是不仅通过一系列实践行为实现,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轼重视研究礼制的起源、变化及其具体应用。他对礼制所持的观点,坚持认为礼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它必然随着时代和人们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判断礼的价值,必须以其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和人们行为习惯为准则。这些都突出体现了苏轼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他的合祭天地的主张。是其以人为本礼制观念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7.
反观历史,每当物欲横流之世,即是礼崩乐坏之时。重新树立起儒家礼义的道德价值标准,教化世人使之对礼义有正确的认识,并以之指导现实生活的实践,无疑对当今社会有着防微杜渐、补偏救弊的功效。儒家礼义伦理,起于传统社会,兴于传统社会,对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今天的中国人无法割断历史,同时面临着应该如何重建儒家礼义,使之应对现实需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对儒家礼义伦理精神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并揭示其现实性,为当代社会伦理道德建设提供理论资源与智慧。  相似文献   

18.
感恩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感恩的心理和行为。然而,要认真追问一下,我们为什么要感恩?我们的社会为什么需要感恩?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觉的认识。从哲学的层面理解感恩的根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人的实践本质决定人必须依赖自然,感谢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社会性决定人必须依赖社会,与他人和谐相处;人的精神属性使人能将感恩这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行为广泛传播,使之代代相传,泽被后人。  相似文献   

19.
深刻孤独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一个亘古常新的母题 ,无论是削发为僧、遁于山林的隐士 ;还是长歌当哭、戏笑人生的狂怪者 ;或是在人生舞台自由自在、安逸逍遥的社会宠儿 ;抑或是煞费苦心、日理万机为救国家人民出水深火热的人民公仆 ,他们都有一颗孤独的心。深刻孤独是书法大师生成的必备条件 ,正是因为深刻孤独的匮乏才使当代中国书法走向了衰落和危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主要运用人类学家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从分离、过渡和融合的三段式视角,对贵阳市城郊刘氏家族的一场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再现了汉族社会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文章以此个案揭示汉族社会对丧葬仪式的郑重处理,实质是对生的执着追求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