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马拉松”,新冠肺炎疫情几乎触及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众多个体的亲身经验在社交媒体上汇聚成多声部的疫情叙事,蕴含着巨大的公共记忆潜能。从数字记忆和见证书写的研究视角出发,本文借助“连接性见证”的概念,通过对豆瓣话题“#和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记忆”的分析,揭示个体如何见证、书写疫情,个体经验如何相互勾连,生成公共记忆。研究发现,身处疫情中心和世界各地的个体在豆瓣平台上展开多模态的记忆实践,接力完成了一场马拉松式的瘟疫书写。经由个体和社区层面的连接机制,这些书写转化为平台化的公共记忆。数字“瘟疫年纪事”构造出一份兼具韧性和脆弱性的新冠档案,也激发出以个体为单位、以连接为机制的弥漫性的数字记忆伦理。  相似文献   

2.
李鲤  吴贵 《中国编辑》2022,(10):9-14
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平台作为参与网络内容治理的积极行动者,有助于推动以“以人为本的参与式治理、全面连接的数据治理、智能驱动的智慧治理”为特征的网络内容治理新格局的形成。目前来看,我国主流媒体平台或通过内容供给侧改革引领主流价值,或搭载数据技术盘活用户资源,或深耕本地打造聚合生态,推动个体与公共、个人与政府、媒体与社会的多维关联,探索嵌入网络内容治理的实践进路。未来,主流媒体平台尚需进一步有效对接平台逻辑与媒介逻辑,在话语语态、传播结构和技术应用方面全面提升,以此引领风清气正的网络内容生态环境的整体建设。  相似文献   

3.
何子佩 《东南传播》2024,(2):148-150
探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具有优秀示范意义的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对“双奥之城”的媒介记忆建构策略及意义生产,以挖掘主流媒体对“双奥之城”记忆建构的典型策略及体育赛事记忆建构的策略创新。纪录片《从北京到北京》通过筛选“竞赛—工作—生活”三场域日常记忆、递进式叙事框架及平凡人叙事视角、重大灾难社会语境及奥林匹克文化语境移用的策略建构“双奥之城”记忆,通过媒介记忆这一中介,再生产出“城”之立体感、“奥”之纵深感以及“国”之自豪感。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普遍认为,媒介技术的革新大幅扩展了个体的记忆边界。在“记忆成为常态、遗忘成为例外”的背景下,立法需要引入“被遗忘权”(删除权)来矫正这种失衡。不过,主流理论往往忽视了媒介技术变革所引发的“记忆失控”现象。数字时代的记忆存在“媒介依赖”的特点,以各式平台为代表的数字媒介很大程度上获得了控制用户信息的能力,进而导致个体对相关记录的掌控力度不断降低。面临平台方主导的删帖、终止服务等情形时,用户也时常无法决定何种信息可以被保留,其数字记忆显得非常脆弱。除了删除之外,用户与之对应的、被记忆的诉求也应受到重视。有必要在法律层面确立用户的“被记忆权”,这与“被遗忘权”所倡导的信息自决是一体两面的。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思维下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主流媒体是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以服务用户为主体价值取向,以开放平台为功能转型,以产品迭代为技术支撑的新型传媒主体.围绕新的媒介生态,新型主流媒体通过渠道、平台的融合提高综合传播力,通过“内化”反应塑造媒体公信力,通过强化主流话语的认同感,提高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以2023年10月《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的暖新闻短视频为例,通过对媒体报道中的文本和用户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分析和文本分析,探究其情感传播效果可发现:正能量短视频的总体传播力较好,有助于构建社会主流价值观,但存在个体及群体的情感错位等问题。通过剖析媒体正面引导下用户负面情感产生的原因,探讨个体情感在网络空间中扩散、增值而形成的群体情感现象,提出通过点赞与回复为情感加权、以个体情感叙事激活社会记忆、由理性的观点形成非理性的趋同等情感引导优化策略,以期为主流媒体的新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国外图书馆界应用社交媒体,鼓励用户参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文章分析了用户参与“城市记忆”工程建设的可行性、与传统建设模式的主要区别。同时以“新加坡记忆”和“广州记忆”为案例,分析了两个工程的建设情况、造成效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提出用户参与图书馆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考察集体记忆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进路呈现出“重文化、轻交往”的趋势,人际讲叙、家庭叙事、社区传播等集体记忆产生与流通的中观层次尚未得到充分的关注。本文以数字联结传播环境下的新记忆生态作为分析框架,结合情绪的社会分享理论和“假肢记忆”概念,主张考察社会技术、记忆主体和行动者参与记忆重建的多元实践,以个体记忆为基点,通过家庭记忆、社区记忆的人际和群体传播,缝合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之间的理论缝隙,为勾连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的集体记忆研究提供可能的理论资源和未来议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构建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概念模型——“记忆数字人”,设计其数字记忆产品框架,并从“个体记忆”“家族记忆”“场域记忆”“文化记忆”“交往记忆”5个部分设计虚拟数字人的数字记忆数据集。通过调研元宇宙社交平台和数字记忆产品现状,探讨基于个人数字记忆产品的设计与应用,包括进入元宇宙世界的个人数字身份认同、以个人为中心的交互体验产品。在这个频繁迁移的时代,该产品提供了一个构建个人数字记忆的信息架构,通过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映射建立个人数字记忆建构的虚实交互通道,在保持个人隐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扩展个体数字记忆的范围,在元宇宙中构建新的数字记忆图景。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的“记忆之所”,社交媒体在传承民间哀悼仪式的同时,也对哀悼主体进行着技术和话语赋权,使哀悼者能够通过微观的记忆书写活动,对主流文化主导的哀悼秩序进行解构和协商。本文对微博网友在哀悼李文亮的过程中生产的文本进行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发现:网民的悼念文本虽然镶嵌于各种社会议程之上,但不再完全受传统的记忆“宰制者”的影响,而带有明显的个人性和自主性。通过日常化的个人表达和互文性的书写网络,网民将普通的网络空间合法化为哀悼空间,在这样一个空间中,哀悼社区会对哀悼的意义进行协商,以完成一个“成功的悲伤过程”。在哀悼过程中,网民会对哀悼对象的身份价值进行争夺,不断从记忆的“工具箱”里汲取符号资源,以丰富和完型李文亮“平民英雄”的形象。随着事件发展,网民也逐渐接纳了官方赋予的荣誉身份,使得哀悼空间中的民间记忆与官方建构的集体记忆和最终趋于融合,一种新的记忆秩序也得以生成。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7):37-47
媒体记忆居于社会记忆研究的中心地位,同时,其在记忆实践中又存在记忆失真、媒体失忆及记忆失序等问题,从而提出了关注媒体记忆伦理的现实与理论要求。对媒体记忆伦理规范的考察须将媒体伦理与记忆伦理相关联,由此所提出的媒体记忆伦理的主要规范是真实、责任和信任。媒体记忆伦理的实现,则要从意识自觉的实现与技术路径的实现之双重维度,通过培养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记忆自觉意识、历史自觉意识和时间自觉意识,通过记忆的分工、记忆权威的建构,以及记忆实践的影响规避等来达成。  相似文献   

12.
从“被遗忘权”衍生出来的“被记忆权”概念,聚焦于网络用户围绕信息保存、迁移和继承的权利。这一阐发将记忆权利限定在个体的信息或数据权利主张上,也让其带有几分被动意味。本文从记忆权利的内涵(主动与被动)、权利主体(个体与群体)、时空语境(数字与前/非数字)和义务主体(平台与公共机构和国家)等四个角度审视“被记忆权”概念,试图将之拓展为复数乃至复调式的记忆权利观念,由此激发其丰富的实证潜力和多元的规范及伦理意涵。  相似文献   

13.
王玉姗 《今传媒》2020,28(5):35-39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是我国主流媒体的重要议题,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互联网平台的信息发布对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起着重要作用。主流媒体的新浪微博通过一系列话题讨论引发了网友们对纪念改革开放的回首与期盼。通过内容分析发现,《人民日报》微博、新华视点微博、《光明日报》微博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发帖内容较为丰富,互动内容引起受众共鸣,具有构建集体记忆的效果。三个微博不同主题的话语设置,多样的纪念视角共同形塑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公共记忆。本文将通过具体的话语分析,探讨主流媒体在微博领域建构改革开放集体记忆的文本策略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记忆的调用实质是一个权力问题,因此记忆也是网络抗争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本文探讨记忆对网络抗争行动的影响,研究发现记忆可以通过对话语机会的形塑来推动网络抗争发展.首先,网络抗争的前提是获得可见性,抗争行动者可以通过对个体记忆的唤醒来"制造新闻"获得可见性;其次,要实现话语机会的扩张,抗争行动者可以利用集体记忆的建构性来划清群体界限获得群体认同进而实现情感动员,促进公众产生更多共鸣;再次,为了避免抗争被遣散,抗争行动者需要通过对社会记忆的再现来保障抗争的合法性.通过记忆来形塑话语机会是网络抗争的重要手段,但为了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社会心态的恶化,需要对偏颇记忆的构建及时进行规制和引导.  相似文献   

15.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改变了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格局,网络舆论更是呈现出复杂态势,主流话语体系不断面临新挑战。“学习强国”作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创新之举,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以提供主流话语优质场域、转变话语体系、建立与受众的互联互通等做法,有效提升了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引领力和感染力。主流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重要舆论阵地,应加快融合步伐,借鉴“学习强国”等平台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舆论领袖的“压舱石”作用,有效提升舆论引导力。  相似文献   

16.
鲍磊  段峰峰 《视听》2022,(6):81-83
抗美援朝主题影片《长津湖》实现了主流价值与商业元素的完美结合,以精彩剧情和良好口碑获得大众认可。在仪式化的观影体验下,大众沉浸于共同体想象中,集体记忆被唤醒。良好的观影体验助推个体将影视文本转化为情感符号,借助社交平台分享体验获得情感满足。通过对影片进行拆解和重构,媒体大量制造相关话题,影片影响力得到扩大。在影片传播过程中,应在传承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利用新兴媒介,实现多样化传播;挖掘衍生话题,实现影片内外联动;注重延续记忆,鼓励优秀影片“进校门”与“出国门”。  相似文献   

17.
记忆研究是一个不具备特定范式、无中心的跨学科研究领域.个人记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之间相互过渡交织,而媒介记忆作为媒介和记忆交叉的概念,被视为记录、建构和互动的记忆实践过程.对过去纪念得越多,思考和研究反而越少.鉴于此,文章对媒介记忆下视角个人与集体的追忆、失忆进行反思与批判:其一,记忆成为常态,失忆成为例外,但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出现之间的冲突、融合,使弗洛伊德提出的虚假记忆综合症由生理延伸到媒介记忆领域,个体面临失去主体性的风险,而数字技术加剧了媒介记忆真实性与持久性的危机.其二,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南方与北方的区隔进一步构建和强化集体边界,话语权力的不对等加剧了中心与边缘的分立,造成媒介记忆的伪全球化现实.  相似文献   

18.
孙晓燕 《新闻传播》2023,(23):94-96
面对当今以B站等面向“Z世代”这一主流用户群体的网络媒体平台飞速发展的传播格局,如何“借船出海”,入驻各类网络社区平台,以话语体系的变革融通为突破口,积极打造主流媒体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本文拟从新型网络平台特征分析、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历史追踪、语言自身流变规律考察、《人民日报》案例剖析等方面初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吴梅红 《中国广播》2009,(8):63-64,77
本文简要介绍了主流媒体网络广播的主要优势,分析了目前国内外较具人气的个性化网站的主要特点,指出可通过真正以用户为中心,运用“长尾理论”提升网络广播的关注效益、构建更具互动性的交流平台等策略,努力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拓展网络广播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郭宇辉 《东南传播》2023,(12):110-112
新媒体时代网络谣言泛滥,网络社会面临着虚假信息的困扰。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推进事实核查新闻,扮演打击网络谣言传播的重要角色。主流媒体的事实核查新闻,具体包含“编辑事实核查”“新闻真相调查”“事实核查新闻”三类实践模式。网络化社会和网络社交媒体是网络谣言传播的温床,当前主流媒体应对网络谣言逐渐陷于困境,发力阻碍及实效存在不足,建议大力发展事实核查新闻,开发高效的应对机制或平台,构筑事实核查新闻的信任基础,以网民路线为制胜法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