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达洛维夫人》是伍尔夫进行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成功尝试,作家匠心独运地向我们展示了小说独特的魅力及其深刻内涵。文章通过探讨达洛维夫人的生活状况,指出其性格的两面性,并全面分析了达洛维夫人挣扎与妥协的痛苦一生。  相似文献   

2.
宋灿华 《文教资料》2010,(24):27-28
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伍尔夫通过使用双重叙事结构,对双重叙事线索中两位主人公的刻画及其在小说结尾处的交汇,流露出对现实和生活的消极人生观,以及对生命的矛盾态度。本文采用历史传记批评和叙事学理论,探讨了小说中双重叙事结构的深刻启示作用——《达洛维夫人》是一部体现伍尔夫精神写照的心灵自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女性艺术创造性、女性同性恋倾向、女性的未来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达洛维夫人》中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倾向,分析了英国作家沃尔夫女性主义思想,说明其思想与《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中所体现出的现代性高度契合,使这部小说达到艺术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生与死的话题是作家在作品中探讨的经典话题之一,他们借助自己的作品表达不同的生死观。小说《达洛维夫人》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代表作之一,伍尔夫巧妙借用双线叙事结构,通过克莱丽莎和塞普蒂默斯两个不同的人物表达了自己对于生与死的看法。即只有通过死亡才能体会到生的希望,获得重生。本文试图从这两条线出发,探讨《达洛维夫人》中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5.
弗吉尼亚·伍尔芙通过<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对世界大战的成因和后果进行了透视和批判,并借助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克拉丽沙·达洛维和史密斯·赛普蒂默斯提出了与西方哲学传统截然不同的济世方案.这一方案的核心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存的理想.文章对小说中伍尔芙对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的描述加以梳理和分析,展示伍尔芙对西方父权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批判及对于和平、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杨坤 《文教资料》2010,(17):20-22
德国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十分关注人作为生命的个体的存在问题,其中对死亡的生存论是他最富有魅力和启发性的理论。海德格尔与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于存在与死亡的主题有着相似的感悟与认识。借用海德格尔对死亡的生存论对《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达洛维的形象进行文本分析,探讨小说中所表现的非本真存在与本真存在的生存状态,从而更能清楚地看到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如何理解人的生存状态,如何诠释人类的最本源问题之一——死亡。  相似文献   

7.
对《达洛维夫人》,评论家们一直认为其中丰富的意象描绘含有矛盾性、悖论性。作为现代主义作家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作品中早已采用了矛盾写作手法。因为小说充满悖论性的诗意隐喻,往往造成阅读的困难,本文试从《达洛维夫人》中的隐喻研究入手,探索伍尔芙对现代生活的理解。其中,窗户的意象、钟声的意象和起伏运动意象作为本文主要探讨的三个具有悖论性的意象隐喻,将有助于揭示伍尔芙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和她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出的对现代生活矛盾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从人物意识视角剖析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阐述了它的创作背景及它与以往小说的异同之处,并深入分析书中人物的二重意识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现代工业化的扩张和世界大战的爆发,使西方文明陷入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和精神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在文艺领域体现在现代主义的应运而生。本文通过解读《达洛维夫人》和《时时刻刻》两部小说以及后者同名剧情片,探讨现代主义和女性意识觉醒在战后英美小说文学创作领域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吴云 《文教资料》2007,(15):105-107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成名小说《达洛维夫人》一直广受瞩目,可从多种角度解读。本文紧紧围绕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内心世界,从她压抑的生命状态中,解读她获得灵魂之解脱的过程。探究属于克拉丽莎灵魂的独立空间,以及她超越常人的对生与死问题的思索和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