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美国电影产业化开始于上世纪20年代。时至21世纪,中国电影决策部门做出“中国电影须走产业化之路”的历史性决定。  相似文献   

2.
万众瞩目的奥斯卡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富于寓言性的反讽:最不具有国际色彩的美国电影奖居然成了最具国际声望的全球电影盛事,几百个美国中产阶级“评委”把持着世界娱乐传媒的头版方向。  相似文献   

3.
张昆  王臻 《编辑之友》2023,(1):102-109
奥斯卡电影是美国文化的“先行军”,研究其中的中国形象有助于把握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态度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图。奥斯卡电影里百年中国形象经历了从“东方古国”到“落后中国”“摇摆中国”再到“多元邻国”的嬗变,总体表现为多重性和复魅化的奇观社会。奥斯卡电影全球票仓布局与“两个美国”共同促成了这一形象的生成,美国电影文化力又按照自身价值体系改写中国文化,所塑造的“球土化”中国形象表征着西方对东方文化的拼贴与重组,也带给中国人身份认同的迷思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闻周刊》2007,(3):79-79
作为“2006中国意大利年”的最后一项活动,“影像中的意大利”电影展映将以京沪为“起点”,然后还会在西班牙、法国、美国和拉丁美洲等地举行。主办方希望通过电影展现意大利及其人民所独有的风味——灿烂阳光、秀美风景、喜剧元素、对生活的热爱。  相似文献   

5.
如果要回溯近代电影历史,不难发现美国电影在九十年代大幅度扩展势力版图,其原动力主要是源自于“数码科技”,这些数码科技促使电影业欣欣向荣之余,也同时带动了电脑特技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电影产业具有较高的市场集中度和纵向控制的组织形式,这使得其产业组织政策对于“规模经济”和“竞争性市场”的兼顾更为重要.本文通过考察美国电影产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控制行为与产业政策互动,力图深入地阐述美国电影产业组织政策的主旨与效果,说明电影产业组织形态、产业政策与电影产业的经济学特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刘心武 《出版参考》2009,(11):39-40
我和谢晋有过亲密交往。那是在1983年春天,他任团长,我和陶玉玲及一位法语翻译为团员,组成中国电影代表团,由当时的电影局派往法国参加在南特市举办的“三大洲电影节”。“三大洲”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电影节的宗旨是破除一贯由美国好莱坞和西欧“说了算”的电影评奖,试图闯出一片新的电影天地。  相似文献   

8.
德勒兹的“行动—影像”诠释了20世纪美国好莱坞类型电影里“情境”与“行动”之间的二元生成机制。“行动—影像”理论将好莱坞电影类型转码为相关的结构性形式,从哲学层面把握了类型电影的构成与运作规律。  相似文献   

9.
又到了岁末的时候,电影院照例用各式噱头招揽观众。虽然稍显老套,但“贺岁片”依然是一块闪亮诱人的金字招牌,让各路片商在争夺放映场次的硝烟中挤破了头。从1998年初,冯小刚导演凭一部“春晚小品”风格的《甲方乙方》赢得3000万票房,在低迷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掘到第一桶金开始,“商业”这个一直被电影艺术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双重鄙视的贬义定语,便逐渐成为左右中国主流电影发展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美国电影兴起并称霸世界的世纪,21世纪则是亚洲电影崛起并取代美国电影世界霸主地位的世纪。这一过程,在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均可发现明显的症候。特别是,从电影全球市场的占有率的变化来看,美国电影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从根本上被动摇了。进入新世纪以来发生于美国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是对美国精神、美国文化和美国形象的重创和损毁。在电影方面已有表现。种种迹象表明,华语电影正在成为并将继续充当亚洲电影崛起的先锋和领跑者角色。  相似文献   

11.
在通常电影类型的划分中,所谓非虚构影片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非虚构影片”一度在纪录电影史上的后格里尔逊暑期成为纪录电影的同义语,成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纪录电影的定义。一直到90年代初期这种说法也在理论界和创作界具有广泛的影响.比如在法国拉鲁斯出版社1986年首版的《电影辞典》中.将“纪录电影”解释为“所  相似文献   

12.
崔赫 《传媒》2023,(20):35-37
作为电影修辞学的声音符号在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运用这些电影音乐既是因为其具有流行音乐史意义,又是因为这些声音符号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补充,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纪录风格、营造怀旧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故乡三部曲”中,音乐和电影实现了美学和思想的视听互洽,并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双重媒介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孙柯 《报刊之友》2013,(7):92-93
“十七年”电影以前中国的电影放映中,85%以上都是欧美电影,欧洲和好莱坞的电影一直占中国电影业的主导地位。据夏衍先生回忆说,中国电影刚刚兴起的时候,制作电影的人员班底——演员、摄影师,甚至导演,没有一个是科班出身,只是一些爱好电影的人聚集在一起,这些“半路出家”的早期电影制作人员拍摄的影片,情节和风格往往是模仿美国电影。笔者希望以《小玩意》和《魂断蓝桥》两部电影的对比,来说明当时美国电影叙事模式和技巧在中国电影中的渗透,当然,中国电影依然保留着中国的印记,但是这样的模仿无疑是中国电影成熟路程当中大步的跨越。  相似文献   

14.
《数字传媒》2004,(1):38-39,42,43
在北京北三环上有座著名的电影基地“北影大院”,中国电影集团就坐落在这里。进大门朝左走,经过一座古香古色的大宅院,便来到一座老式小楼房,这就是中国电影“数字化”的核心,“中国电影数字化产业基地”——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最能透视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近年来,中国和美国电影都频频融入对方文化,形成了中美电影独特的“文化交融”景观.研究发现,在中美电影的文化交融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两国对异质文化的误读现象:美方电影中常出现对中国深层文化的有意识误读,即运用美国文化的符码系统来编码中国的文化符号,其实质表达的是美国文化的精神意涵;而中方电影面对美国强势文化的单向灌输,渴望在文化的交融中展示中国文化,却容易出现扭曲自身文化、误读美国文化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6.
欧阳丽花  黄楚新 《传媒》2023,(22):32-34
新时代,电影导演立足于时代需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对英雄人物敬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担负”为内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传得开、留得住的人民电影。其创作不仅呈现与时俱进的人民性表达,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是“文化强国”赋能下的电影表达。  相似文献   

17.
电影贴片广告也叫随片广告,是由广告运营商与电影制作方、发行方、放映方三方合作,将商品或者品牌的广告直接注入影片挎贝,在电影放映前播出的广告。从1994年起,随着中影公司引进国外影片,电影广告崭露头角。1997年5月,加映在美国影片《山崩地裂》前的“新飞电器”企业形象广告片,成为中国第一个电影贴片广告。  相似文献   

18.
“它是美国政治电影的里程碑。《华氏911》与梅尔·吉普森的《耶稣受难记》一样,改写了美国人看电影的规则。” 《洛杉矶时报》评论  相似文献   

19.
高珊 《东南传播》2022,(3):79-81
话剧IP的影视化开发,成为当下中国电影产业融合大背景下的一个趋势,这也使从电影现象学的角度研究“电影经验”,分析戏剧改编电影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变得十分重要。从电影现象学的视角出发,从戏剧舞台到“触摸电影”实现了戏剧改编电影作品的感知方式变异。电影主体的视角存在内在认同的强情感性和外在认同的强悬念感的两种选择,“观众身体”与“电影身体”的互动存在“纵向意识”与“横向意识”的混合影响认同模式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20.
杨忠贵 《视听纵横》2008,(4):101-103
低成本电影,又称“独立电影”,是相对于主流电影而言的由创作者自己筹资拍摄的小成本电影。本文要探讨的我国低成本电影就是“小成本小制作”这个层面的中国电影,也就是总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电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