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十九世纪六十至九十年代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明朝末年,欧洲殖民主义者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文化,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在以后的百余年间,来华的外国传教士陆续介绍了一些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西学当时并没有在中国植根,也未产生任何重大影响。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欧美资本主义在华的侵略扩张,西学卷土重来,开始向中国思想文化各个领域渗透,不断侵蚀、瓦解、改变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此,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新教育中国化运动是近年来教育史研究的一个新动向。“新教育”不是中国社会土生土长的教育,而是外国引进的,从引进之时就伴随着中国化。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在服务于传播福音的大前提下开始译介西学,零星的西方教育开始渗入中国土壤。鸦片战争后,仁人志士希冀于教育来救亡图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西学进人中国敞开了大门,“新教育”开始引进,新教育中国化运动遂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两次雅片战争后,“西学”传入中国原因的探讨,从而详细论述了“西学”对中国控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简论严复“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教育观●张永新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面对着西学的大量涌入,不同的教育思想家都在思索着如何对待西学和中学。在处理西学和中学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同的中西文化观。中西文化观反映了教育思想家在文化选择时对中西文化的态度和价...  相似文献   

5.
作为洋务思潮重要内容的“中体西用”论,对近代乃至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中体西用论与“西学中源”说相辅相成,在文化学上的误区是显而易见的,构成了一种对后世危害很大的西学观,它规定了西学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低层次地位和作用,长久地束缚了国人的文化学视野。  相似文献   

6.
西学进入中国后迅猛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知识与大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入手,关注西学教育在中国大学发展进程中的影响,探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机构书院的改造与消亡、教会大学的历史作用以及中国现代大学创建之初的步履维艰,并强调分析大学史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7.
<正>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随着欧美殖民主义的炮舰、鸦片涌入中国,其声势和规模远远超过明末清初时西学东渐的水平。经过一系列的惊恐、困惑和省察之后,中国人终于从封建主义的闭塞蒙昧状态中挣脱出来,用现实主义的态度对外来文化进行审视、摄取和研究,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的历史潮流。西学传播就是这股潮流中的一条重要支流。西学在近代中国传播滥觞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魏源等开明士大夫的倡导。至19世纪60—70年代,西方自然科学得到广泛而系统的介绍,形成了传播的第一个高潮。从戊戌维新运动起,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介绍西方的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使西学传播别开生面。尤其在辛亥革命期间(1901—1912),新型知识分子对西学,特别是对西方社会科学作了大规模的介绍,西学传播出现了第二个高潮。毫无疑问,这个时期的西学传播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鸦片战后"中体西用"论的流行,李鸿章虽是晚清统治阶级内部的一名重臣,但他却对西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开始接受西学、学习西学和利用西学等。在这一时期"中体西用"思想比较流行,但真正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却是李鸿章等洋务派人士,他们本想借西学来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客观上却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黄遵宪对西学的认识可分为四个阶段。出国前 ,黄遵宪对西学的理解是朦朦胧胧的 ;驻外国期间 ,他每到一个地方都深入考察西学 ,更新认识 ,不断地深入西学的精髓 ;结束外交生涯到被罢官 ,他开始将西学应用于变革中国的社会实践中 ,成为维新派重要的旗帜性人物之一 ;罢官以后 ,他依然执着地探索西学在中国社会的应用与普及  相似文献   

10.
道光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的绅士阶层与西学传播胡配军在近代中国道光年间,东南沿海地区绅士阶层的活动引人注目,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宣传,并亲自实践,其活动构成了近代中国西学传播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粗加述评,不当之处,敬请斧正。一西学,对...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在地域分布上 ,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北方黄河流域文化和南方长江流域文化两大板块 ,而汉水、淮河流域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这里不仅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 ,而且是南北与东西文化的融汇、改造、消化之地。正是汉水、淮河流域这个南北文化大熔炉 ,冶铸出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楚文化和道家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12.
人们常常把世界文化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种文化的"东西两分法"不符合历史事实。自从上古两河流域文化和尼罗河流域文化消亡之后,欧亚大陆上的许多文化摇篮渐渐聚合成四种地区传统文化:东亚文化、南亚文化、西亚文化和西欧文化。西欧文化扩大到美洲,称西方文化。东亚、南亚和西亚合称东方。东亚是东方的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东方。东亚文化以华夏文化为基础,发源于黄河流域,传到长江和珠江流域;传到越南、朝鲜和日本。南亚文化以印度吠陀文化为基础,印度的主体民族和主流文化都是外来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宗教,是印度的特色。西亚文化以伊斯兰教为基础。西欧的文艺复兴得力于阿拉伯文转译的古代希腊著作。西方文化包括西欧和北美,以希腊和罗马文化为基础。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500年间,西方文化发生了改换人间的突变。以上四种地区传统文化的精华,随着人群活动范围的扩大,聚合成覆盖全球的国际现代文化,同时保留各地的传统文化。凡是能为全人类造福并受到全人类欢迎的事物和意识,合成"共创、共有、共享"的国际现代文化;凡是没有被全人类认同的,仍旧保留在传统文化之中。现代是地区传统文化和国际现代文化相辅相成的双文化时代。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新儒家中的主要人物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反传统”都进行过多角度的反思,其中以徐复观的反思最具代表性。他的反思主要体现在反对颠倒学术思想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强调对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与传统思想文化应加以区分;拒绝形而上的穷究,强调传统与现代并不矛盾,力主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疏释;主张不应有中西之争,反对全盘西化,重视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考索;客观评价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强调知识分子对传统和对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出了“文化自觉”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4.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学术界的大事,对近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很大的影响。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必然性的认识,只有从近代中国社会演变的视角来分析,才能看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新文化运动兴起准备了“领导力量”、“思想资源”、“政治条件”、“受众群体”等前提,如此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与近代中国社会之间具有历史联系和逻辑联系,并进而科学地、历史地分析和评估新文化运动所达到的水平及其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当两种异类的文化形态撞到一起,彼此没有退让的余地,就会出现"文化休克"现象。试就"文化休克"的引发原因及相应的解决策略展开分析与讨论,以找到解决"文化休克"现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形成“淮海文化经济圈”思路,可以促进苏北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步伐,实现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目标;将“淮海文化”所体现的英雄豪迈、开阔大气、踏实进取、协作创新作为苏北城市的代表性精神,可以增强苏北五市的凝聚力。苏北可以大力发展“水文化”产业、打造“楚汉文化”品牌、挖掘“西游记文化”,把生态旅游产业和创意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政府应加大对苏北文化建设工程的扶持。  相似文献   

17.
国际汉学界有"三个意义世界"之说,其中的"第三意义世界"是指既无血缘又未必有婚姻关系,但却和中国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的世界各阶层人士。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势力这个话题上,学术界对于"第一意义世界"(由广义的汉人所组成的社会)和"第二意义世界"(散布并侨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人社会")的作用,已经做了相当深入的研究,但对于"第三意义世界"的作用,却较少有人提及。其实,从这个视角,人们会发现,所谓"第三意义世界"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势力、扩大其国际影响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他们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对中国文化的欣赏、热爱、模仿和践行,比起任何宣传,效果都要好得多;更为难得的是,他们的活动,会对所在地的主流社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会更有效地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中国应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想方设法,培育第三意义世界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以努力提升和扩大中国文化软势力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个最为伟大和辉煌的时代,前者成功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古代发展路径,后者则开启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对这两个时代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个时代在新旧路径选择的异同点,从而使我们可以从第一次路径选择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郧西天河文化特有的自然风貌、风物遗存、民风民俗、传说故事,使其蕴含了巨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开发开河文化有利于打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也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组成部分。当地政府得当、得力的措施为开发创造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现代大众文化即文化工业理论是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认为 ,现代大众文化具有商品化、标准化、强制性等特点 ,从而成为巩固现行秩序的“社会水泥”。照搬这一理论主张限制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发展并不合适 ,当前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文化产业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