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彦霞 《现代语文》2007,(2):108-108
近时期以来,"恶搞"一词频频亮相于各种媒体,真可谓万人瞩目.用百度搜索一下,竟有大约13400000篇相关网页.如果说是2005年的超女引爆了"PK"一词的大流行,那么2006年初胡戈的网络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是"恶搞"一词火速传播开来的极效催化剂.  相似文献   

2.
阐述网络"恶搞"文化的根源及"恶搞"一族的特征,分析恶搞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外在形式的大众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行为在互联网的日益流行,其行为常常与公民、法人的权利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而现今,我国及大多数国家对于"网络恶搞"缺乏明确法律定义和相关的法律规制.因此,当权利人在"网络恶搞"行为的侵害面前,其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救济.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来对"网络恶搞"行为进行民法上的规制.保护权利人利益.  相似文献   

4.
网络"恶搞"是一种特殊的网络现象,从诞生之日起就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它的产生缓解了现代社会激烈的生存压力给人们带来的压抑感,因而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网络监管体系,伦理问题也随着网络恶搞作品的不断出现而出现.因此,对于恶搞,我们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在伦理规范的约束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6年自网络媒体兴起的"恶搞"风潮,引起了社会普遍关注,并迅速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针对人们褒贬不一的评论,应从"恶搞"现象的源头以及艺术的多义性等角度阐释"恶搞"文化存在的意义,从而对这一全新的现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网络"恶搞"作为网络娱乐下的"蛋",是青少年追寻"诗意人生""心灵突围"的一种集体默契。"恶搞"在赋予社会创造激情的同时,也产生了"娱乐至死"的倾向。面对网络"恶搞",不可能也不应该采取一种"正邪不两立"的姿态,进行色厉内荏的指责和打压,而应该认真分析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建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疏导体系,引领网络"恶搞"朝着健康、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围绕一个话题或主题,把内容有关的多条短信有机地组成一篇文章,这种另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形式可称之为"短信作文". 近年来,短信作文已出现在一些省市的中、高考作文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命题越来越生活化,短信作文可能进一步升温.  相似文献   

8.
《湖北教育》2008,(2):52
时下,一种带有鲜明网络文化色彩的"恶搞证件"在不少城市的中小学盛行,比如"光棍证""FBI特工证""流氓证""逃学证""土匪资格证""扁人证"等等.  相似文献   

9.
高东生 《师道》2007,(3):15-15
时下流行恶搞,但想不到的是可怜的教师也在被恶搞之列,一再被短信恶搞一进入高三,每周都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语文120分钟,其他科80分钟。老师要及时批改,还要把分数统计上报。  相似文献   

10.
网络自从以它神奇的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利用网络查找所需的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开展各项工作,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的各种视频网站,纷纷把一些"恶搞"的视频和文字放在网页上以换取高的点击率,显然很多网民对"恶搞"视频和文字充满兴趣,这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和青年学生。对"恶搞"现象的存在,人们的观点和看法各不相同,由此,本文站在伦理学的角度观察这种现象的出现及发展,正确对待这种新事物。  相似文献   

11.
谷羽 《文教资料》2009,(7):59-61
当今时代,"恶搞"作为一种交谈的栽体,成为一种混杂了大量不同性质的表达模式.本文对网络"恶搞"溯源、网络"恶搞"的文本解读、主流文化面临话语权危机、围绕网络"恶搞"的话语权之争、话语权的走向分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于新型媒体的技术支撑,"恶搞"已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而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普遍发生和迅速蔓延"恶搞",总有其深刻的心理根源.目前关于"恶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视角下,狂欢化的娱乐心理、祛"神圣"化的解构心理、关注社会民生的干预心理以及"恶搞经济"驱动下的逐利心理,是促发"恶搞"行为的主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恶搞”又被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当前的“恶搞”主要从网络上开始流行,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它的滑稽和颠覆以及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让一些青少年模糊了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认识,所谓的“正常”已成为一种荒诞。随着“恶搞”在网络上“新作不断”,课文恶搞、语言恶搞、短信恶搞、视频恶搞等正潮涌般侵蚀着中学生稚嫩的思想。那么,“恶搞”对中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它的兴起又对中学生存在哪些消极影响?就此现象,笔者对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14.
下课了,几个同学聚在一起谈笑,这时李明的手机突然"叮铃铃"来短信了.李明掏出手机一看,不禁乐了,其他同学看到此景也都围上来看,都乐了. 原来李明的手机中来了这样一条短信:你有点灵气,我有点傻气;你有点秀气,我有点土气;你有点香气,我有点烟气;如果你生气,我不会发脾气.  相似文献   

15.
《家长》2008,(12):5-5
时下,"恶搞"古诗词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古代经典作品被孩子们改得面目全非。除了古诗词外,寓言、童话故事等也难逃"恶搞"之风。司马光砸缸救出了圣诞老人等人;董存瑞炸碉堡的时候,手被胶水粘住了……这些被"恶搞"的故事也在学生中广泛流传。——摘编自《现代教育报》  相似文献   

16.
娱乐可以缓解压力、愉悦身心.但是,在"泛娱乐化"时代,娱乐在商业利益的催化之下呈现出畸形的态势并且对青年群体产生了诸多影响".泛娱乐化"使青年习惯于用笑声代替对问题的严肃思考,使青年沉迷于恶搞而忽视了真正的原创力,使青年沉溺于感官的享乐而远离高雅的审美,使青年沉陷于即时的麻痹而开始自我放逐,使青年沉醉于浅层次的关注而忽略了事物的整体魅力.  相似文献   

17.
Ⅰ材料话题作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恶搞全称恶劣的搞笑,一般这类作品中,主角的性格会变得有些扭曲,或是故事情节逗笑. 2006年恶搞事件之多,可谓空前.年初,网上流传一段"篡改"电影《无极》而成的视频.在该视频中,《无极》不再是掺和爱情的魔幻故事,而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时隔不久,《夜宴》如火如荼上映之际,一段恶搞视频《真相大揭秘》已经在网上迅速流传……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作为西方一种反现代主义思潮,在艺术上颠倒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根本目标是为了快乐而自由地"创造",最合适的手段是模仿与戏拟.而当代中国的网络恶搞和"山寨"现象,从文字到视频再到人们生活,内容和方式五花八门,其本质也是为搞笑而戏仿,这些作品采用异于常规的话语方式,颠覆与解构了传统和权威,消解了作品的历史感、深度与距离,充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外在形式的大众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在互联网上日益流行,其行为常常与公民、法人的权利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对于"网络恶搞"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相关的法律规制,导致在"网络恶搞"行为的侵害面前,受侵害的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救济.因此,对"网络恶搞"行为进行民法上的规帝J,成为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探讨的一个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20.
爸爸和妈妈吵架了,他们冷战了好几天,谁都不肯妥协。看着他们生气的样子,我心里非常难受。 一天下午放学后,我在客厅里玩妈妈的小灵通,无意中翻到"写短信"一栏,忽然,我灵机一动,何不以爸爸的名义给妈妈发送一条短信,让他们重归于好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