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乐乐 《美育学刊》2020,11(2):116-120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一批无款写真头像《明人十二像册》,是中国写实画的一座高峰。对于这个像册的绘画风格,现当代学者多半都偏向认为是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但经与西方圣像画比较研究,像册仍属于中国本土的绘画传统,受到了宋代山水画和花鸟画高度写真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欧阳修作为宋代散文大家,他的为文和为人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仅就欧阳修的部分散文进行比较分析,从他的写实和抒情风格上追溯本源,探讨他对唐代散文的继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张理 《职大学报》2009,(1):52-54
在写实油画体系的"光、影"探索方面,伦勃朗站在了绘画艺术的颠峰上,摘取了艺术最灿烂的"光"之桂冠.画家心中洋溢着从自然之中发掘出来的美感,以及对人类生命的自我关注,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就.他无疑是17世纪荷兰艺术蜀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年希尧《视学》前后两版的序言对"西画东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时,就中国古典绘画空间理论发展史而言,年希尧对宋代"仰画飞檐"这桩美术史公案的回应和不同时期对透视画法认识的差异确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设计色彩》课程是一门广告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今后专业课学习顺利进行的基石和桥梁。但是,在部分院校中,仍普遍采用纯绘画的重造型和写实色彩的教学培养方式,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轨,没能迎合设计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解析与重构"的创新思维培养方式,"构形"与"构色"相结合,开创课程教学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继韩孟,起元白,尚通俗,写实开。继韩孟之后,中唐诗坛崛起的白居易开一代写实诗风,为后人研究中唐时期的社会现实提供了绝无仅有的参考。白居易也因其写实诗风与诗歌成就而被后人誉为"诗魔"与"诗王"。本文从白居易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对白居易的写实诗风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是兴起于我国宋元时期的一个对于中国绘画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画种,它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通过分析该时期的社会文化史可以看出,文人画兴起的社会历史根源是当时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激烈,以及新的社会阶层士人集团的形成。其文化根源是在当时的绘画艺术领域出现了由人物画向山水画的转变,以及由写实手法向写意手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宋代市民体育休闲生活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宋代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形式的挖掘,发现宋代体育休闲活动内容精彩纷呈,并以"瓦舍"活动、"会社"组织、水上娱乐、民俗活动等多种形式存在,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文化.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视角阐释了影响宋代市民体育休闲生活的经济、城市结构、休闲娱乐空间、文化、价值观念等客观和潜在的社会因素,更加深入剖析了宋代市民的体育休闲生活及其昌盛的历史原因,这对进一步研究宋代体育运动和促进现代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活动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20世纪是一个艺术呈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有许多的画家不顾绘画的本质所在,一味追求如何冲破绘画的界限以求出新、出奇。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阿利卡不断地探索,坚持依据生活作画,寻觅表现真实的视觉、真实的情感的绘画途径。最终,阿利卡从抽象艺术领域的成功走向了具象写实绘画领域的成功,而他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手法也使我们对具象艺术的发展与魅力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并从中体会到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是与民族心理、民俗习惯及时代精神联系在一起,从属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形成系统的用色理论和方法。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正是在总结了各方面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它对中国绘画色彩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西方绘画理论、技法被不断引进,使中国画的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中国画也由此发生着巨大变化,甚至受到某种限制。西方现代科学光色的研究成果运用在绘画上,成为写实画风的色彩理论依据,这一依据对中国画色彩的传统理论带来很大冲击。但是无论如何,"随类赋彩"或以情运色始终是中国画色彩发展的主线。  相似文献   

11.
"作画贵有古意"是元代赵孟頫针对南宋末流院体画过于精丽巧密、脱离现实、绘画衰退等现象提出的一种艺术观点,并在其艺术创作中予以实践.对于这一理论,历来褒贬不一.其实,赵孟頫并不是脱离现实的复古者,他所谓"师古"就是掌握传统技法;而"师造化"则是反映现实.对现今的艺术家而言在创作中弘扬"古意"说对创作出好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宋代典籍中,正面提及“苗”这一族名者,惟朱熹之《记三苗》和朱辅之《溪蛮丛笑》。《记三苗》书成日已有定说。朱辅生平无确考,又小朱熹十多岁,《四库全书》遂定其为南宋末年人,世人则谓《溪蛮丛笑》袭《记三苗》而作。今考朱辅实南宋前期人。其《溪蛮丛笑》先于《记三苗》,殆《记三苗》承袭《溪蛮丛笑》之用例,则《四库》之论谬也。  相似文献   

13.
《舆地纪胜续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象之有没有著过记载北方各路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续编》?谭其骧认为没有。但以王象之自序为线索,从编排的次序、体例、政区名称、尊称宋为本朝四方面,分析明本《记纂渊海》卷17至卷25大量引用的《舆地纪胜》,则可确定它就是失传已久的记载北方各路的《舆地纪胜续编》。其写作年代大约在公元1235年前后。此书的史料价值在于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地理资料,保存了宋代的邸报资料、宋人传记及大量的宋人佚诗。  相似文献   

14.
北宋初,宋太宗确立了"兴文教,抑武事"的治国方针。有宋一代,科举和教育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同时,世家大族的势力日益衰落,为新兴社会力量的崛起提供了空间。在这种形势下,新兴士人家族的出现,在社会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宋代新兴士人家族具有三方面特征:读书应举成为家族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并身体力行;士人家族的兴衰与政治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士人家族都拥有一定的财富。  相似文献   

15.
就改革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庆历新政不仅超过宋代历史上任何一次局部改革,甚至与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亦有所不同,它关涉到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举等各个方面和领域,集中了当时朝野士大夫要求改革的主要意见,是针对宋代弊政有感而发,可谓“宏且深”,“详且博”,凸显了以范仲淹为首的宋代文人士大夫对社会群体的无限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相似文献   

16.
自花间词始,至北宋、南宋,国家兴亡的多变成就了怀古词作品的繁荣。怀古词因景抒怀,吟咏历史的兴衰成败,但不同时期,因社会政治局面的不同,词人在怀古词中表达的现实情怀也不同。花间是个人命运的哀叹,北宋是忧患意识的抒怀,南宋是英雄失落到英雄无觅的悲诉,宋亡遗民是亡国祭曲的吟唱。怀古词,词人以亲身经历的现实为参照评判历史、伤时愤世,从而具备了文学上时代精神的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17.
唐代著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被誉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通史,在美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划时代的意义."自然说"作为张彦远画论中的最高品评标准,高于神品而趋近于逸品,而品评原则的确立却渗透着道家思想的审美倾向.张彦远的妙悟自然观,把禅宗顿悟与文人士大夫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其对宗炳和王维的推崇言谈中,可以推断出三教合流对后世文人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钱穆提出宋代"积贫积弱"说以来,人们几乎都将它看作是宋王朝的基本特点,但这并不符合事实。宋代地盘比唐代小,而经济却比唐代发达,财政收入也比唐代高。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主要在宋代,和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相比都不贫,甚至还富一些。如从军事实力论强弱,宋比辽、金稍弱,进攻之力不足,防守则有余。和西夏比,实力还略强一些。蒙古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惟有宋能抵抗数十年,从世界角度说,也可算是数得上的强国了。如果从综合国力考虑,宋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和东晋相比,地盘差不多大,经济则要发达得多,东晋并没有称"积贫积弱",为什么单单给南宋扣上这顶帽子呢,显然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9.
就人类整体而言 ,善是最根本和伴随人类始终的。恶则是非根本的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才产生的。孟子先天性善论有合理性和深刻性 ,但过分理想化 ,轻视了现实之恶 ;荀子论证了现实之恶产生的根源 ,又设计出控制的方案 ,但却以牺牲人的道德自律为代价 ,忽视了人“神性”的一面。宋儒用“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调和孟子和荀子的理论 ,弥补了他们各自的不足 ,虽有神秘主义成分 ,但对自律道德和他律道德在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不同运用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