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全体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跨国并购成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的重要手段,协同效应是企业跨国并购价值增值的源泉,企业如何实现并购后的成功整合,达到1+1>2的协同效应值得人们思考。本文以万向集团近年来的系列跨国并购案例为例,在对相关并购关键事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协同整合能力视角,从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企业开展跨国并购后的协同整合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企业可以借助跨国并购获取战略性资产,增强资源储备,开拓新的销售渠道并推动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使得跨国并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企业还需要积极应对,谨慎实施并购行为,并重视并购后各种资源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跨国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重组,是中国企业融入世界经济的有效路径,但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能力还有待提高。结合案例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策略进行了讨论,主要包括:从企业战略出发确定并购目标,进行优势互补;并购时优先考虑对方的高端品牌和先进技术;综合运用多种融资方式,降低并购风险;选择战略合作伙伴和专业化的咨询顾问公司共同完成并购;并购整合注重人力资源整合和文化整合两个关键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整合风险及防范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玲 《嘉应学院学报》2007,25(5):121-125
跨国并购正成为中国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的主要战略手段。国内的若干案例表明跨国并购后企业的绩效并不乐观,而缺乏对双方人力资源、文化及经营管理间的差异进行有效的整合,是导致跨国并购业绩不佳及失败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企业并购后面对的三大整合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整合策略,并提供相关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全球掀起新一轮企业跨国并购浪潮 ,并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最主要形式 .文章在对当前全球跨国并购最新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深入探讨了引起全球跨国并购急剧增长的内因和外因 ,从而为加入WTO后中国企业迎接全球跨国并购浪潮 ,以及更好地推行“走出去”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  相似文献   

6.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文章从“并购”概念、我国企业并购现状、企业并购活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进行企业管理整合和外资(跨国)并购利弊等方面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动作连连.种种迹象表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目标转向国际市场,跨国并购的序幕已经拉开.本文从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现状、跨国并购的主要动因、跨国并购中存在的风险及对策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并购,并日益成为其中活跃的一员。而跨文化整合是企业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本文在对中国企业跨文化整合障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和而不同”是跨文化整合的根本原则,并对中国企业跨文化整合战略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提出的具体整合战略是:并购前全面考察评估并购双方文化差异与相容性;做出并购决策后选择恰当的文化整合模式;并购中发展文化认同以实现文化融合;并购后创新再造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并购浪潮愈演愈烈,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跨国并购浪潮给我国企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目前,我国的跨国并购相对来说还处于初级阶段,投资规模及国际营销经验同国外跨国公司相比还不可同日而语,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国民经济的逐渐强大,跨国并购将是中国企业成长为跨国公司的战略方式。如何运用跨国并购理论来指导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作者将从分析我国企业在实施跨国并购的现状着手,从系统的角度提出我国政府应如何成功地实施跨国并购,希望对我国企业的战略并购带来一些理论上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
跨国并购成为中国汽车产业技术学习的重要途径.从技术学习的视角,对上汽、南汽并购罗孚和上汽并购双龙的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启示.认为要提高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应做好并购前的调研、选择适当的技术转移方式、重视双方文化差异、加快并购后整合及对技术的吸收消化与积极灵活运用多种技术学习方式.从目前的问题看,须从文化因素入手,培养跨文化的整合人才,加强对不同企业文化的反应、适应能力及对文化冲突的处理和跨文化的沟通能力;另外应加大对本国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教育投入以增加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培育组织吸纳能力,建立相对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企业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成为不断学习型的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