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修睦  冯景春 《武当》2003,(9):18-20
本文介绍的武式太极拳是武派另一代表人物——李启轩所传拳架。启轩名承纶,是李亦畲长弟,当时两人一起跟武禹襄学拳。此拳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因此,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保留了较原始的拳架和练习方法,如拳势中有360度云手及鸳鸯脚等。此拳每势的演练,不提“起、承、  相似文献   

2.
孙建国 《武当》2007,(1):4-7
序说 武式太极拳三路小架亦称“李家三路小架”,武式太极一路中捋架于1857年研创,武式太极二路炮捶于1859年研创,武式太极三路小架由永年广府西街武式太极拳第二代宗师李亦畲,于同治壬戌年(1862年)在母舅武禹襄所传拳架基础上,多年苦练研创的第三套高层次功夫架。一路中捋架和二路炮捶,已在《武当》杂志1998年1期至10期系列刊登,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而三路小架一直在恩师所著《秘谱》中保存,多年来从未披露于世,更少传于外姓人,直到我的恩师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才传于永年个别人室弟子。为继承和发扬先辈传统武式太极拳系列完整套路,使恩师所传系列套路真谛免于失传,本人首破家传门规,特将三路小架披露于此,望太极同仁参阅,共研揣摩其奥妙真谛。并对本门传人朱瑶盛、柴剑鸿、金爱平三同志的大力协助整理表示谢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4月4日上午,作为河北省2008年清明节文化活动的重头戏武式太极拳祭祖,在河北省永年县广府古城武禹襄故居举行了亮拳祭祖典礼。按照传统仪式,武式后人代表、第五代传人代表先后向祖师敬香、奉献花篮和水果。第五代传人由金竟成领祭,钟振山宣读祭文,胡凤鸣主持仪式。随后,百余弟子同时演练武式太极拳及各种器械。祭祖典礼由永年武式太极拳协会具体组织,武式后人代表、武式太极拳传人共两百余人参与了祭祖仪式。  相似文献   

4.
李迎 《健身科学》2012,(12):35-35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太极拳运动,征服着越来越多的人们,为了能让这项运动更好地为人类健康造福,使太极拳更简单易学,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体育大学编创了杨式八式太极拳,在此基础上呈祥武术俱乐部总教练、中国武林百杰、吴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李承祥先生,又创编了风格突出、简单易学的陈式、吴式、孙式、武式的八式太极拳,近期将在《健身  相似文献   

5.
第二式鹞子钻林I 7Ⅷ’3f;四式倒撵猴第九式绣女穿针(32~34)第十式拨草寻蛇 3简化和式太极剑十三式  相似文献   

6.
孙建国 《武当》2010,(8):18-18
武式李传太极拳有三种徒手拳架套路,即一路中捋架,二路炮捶,三路小架,分别始创于1857年、1859年和1862年。皆为永年武禹襄与其二甥李亦畲、李启轩共同研创,桩功更源于之前,之后便义有刀枪剑杆及推手等十多种套路传承至今,各有其功能所应用。现将武式太极拳第四代嫡系传人李锦藩恩师所传三种徒手套路功法与桩功的关系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乔松茂,1955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现任河北省政协常委、河北省武术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武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河北省武安市副市长。 武式太极拳由清代永年县人武禹襄创编,集武学、哲学、医学于一体,删繁就简,将强身、健身、防身熔为一炉。  相似文献   

8.
十三妹 《武当》2009,(6):14-15
“继中二十一式养生太极拳”者是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王继中先生创编。继中先生出身于太极世家,自幼随父修炼太极拳,后师从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一代传人、国际太极拳特级大师宋蕴华,至今已近六十个春秋。先生是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真诚为中老年朋友授拳,深受大家的欢迎和喜爱,被中老年朋友誉为“搭建健康平台的人”。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2007,(1):I0005-I0005
孙式太极拳十六式套路由孙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孙永田先生创编,此套路不仅具有孙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而且具有短小精悍、简单易学的特点。孙式太极拳十六式是为了适应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而提出,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创编的。为了达到较好的锻炼效果,在锻炼过程中只要增加练习的次数即可。  相似文献   

10.
所谓“拳架”,既指拳术动作,也指拳术套路。门派化的武术传承,主要依赖拳架团聚其传习人群。太极拳系亦然。目前,流传较广的太极拳架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和孙式。这五个太极拳流派不仅有着各自开山的传统拳架,也有着由其传人根据研习心得创制的新编拳架。近些年来,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还组织有关专家,以五式传统套路为素材,以竞赛为目的,  相似文献   

11.
1998年5月22日,我在河北永年广府武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青年太极拳师孙建国的陪同下,与武当三天门老君洞养生功传人陈智一起,专程赴太极拳圣地广府古城东街,拜访太极拳一代大师、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82岁高龄的姚继祖老人。在一个用红砖砌成,绿树掩映的小院里,我们见到了姚继祖先生。走进姚老家的客堂,四壁挂着各种字画匾牌,其中两幅颜色有些泛黄的隶书楹联,尤其醒目。其一曰:立定脚根竖起脊,拓开眼界放平心;其二曰:神意守牵行百络,腰腿换劲应万端。仔细品味,其中除了太极奥理之外,更多地蕴含着做人处世的哲理…  相似文献   

12.
王继中  十三妹 《武当》2010,(2):15-16
“继中十八式通灵太极拳”,是“继中二十一式养生太极拳”的姊妹篇,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十二代传人、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王继中先生创编。先生出身于太极世家,在几十年太极拳的修炼中,不断探索,勇于创新,一直倾心于祖国的太极拳事业。他的心愿就是能让更多的人喜爱上太极拳,从习练太极拳中受益。他感受到许多上班一族正被亚健康所困扰,被疾病威胁,  相似文献   

13.
翟维传 《武当》2008,(1):21-22
武式太极拳为河北永年广府人武禹襄所创,由第二代宗师李亦畲进一步继承完善,发展成为一大具有鲜明特点的太极拳流派。武禹襄、李亦畲开启太极拳理论研究之先河,他们的著作至今在太极拳界奉被为经典。武式太极拳之所以得到人们的喜爱,正是它在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基础上,严格遵循太极阴阳的变化之理,一招一式中规中矩,举手投足讲究分寸,蕴含着丰富的太极哲理。如在走架上要求做到松柔圆活,连绵不断,出手高不过眼、远不过足;在开合上求做到开合有致;在虚实上要做到虚实分清,有虚要虚透,实要实足之说;在技艺上要求不丢不顶、沾连粘随、引进落空、借力打力,追求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神奇境界;在功法上要做到周身一家,劲整浑圆、内外相合、阴阳互补等。这些都是武式太极拳的艺理精华,技击原则和处世哲学。  相似文献   

14.
路迪民 《武当》2009,(5):32-33
这是笔者多年来萌生的一个总体看法,即中国的太极拳可以分为两大总系。对太极拳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从拳架名称和整体结构上看,当代太极拳主要流派中,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是基本一致的;陈式和赵堡是基本一致的。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两个蒋发的传承所致。杨式太极拳源于乾隆的蒋发;吴式太极拳直接源于杨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首先从学于杨禄禅,  相似文献   

15.
对于喜爱武式太极拳的读者,此文真是珠玉般的作品。从这篇由傅仁东先生亲自示范的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武式太极拳的玄妙,更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太极拳养生与技击价值的殊胜之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实在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本文作者傅仁东先生是一代名师刘常春与吴本萍先生的入室弟子,武式太极拳剑修为炉火纯青。现担任辽宁省武术协会常委、沈阳市武术协会副主席、辽宁省武当地宫鸳鸯拳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太极梅花螳螂拳研究会会长、辽宁精英武馆馆长等职,与关铁云、韩宝轩等人齐名,均有声于辽宁武术界。这篇无私奉献的大作,由沈阳电视台张方先生鼎力推荐。希望读者朋友能够喜爱并从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6.
"继中九式飘灵太极拳",是继"继中21式养生太极拳"、"继中18式通灵太极拳"之后的又一姐妹篇。它是由中国国学研究会名誉副会长、赵堡太极拳十二代传人、天津市河东区体育局太极拳主教练王继中先生创编。王继中先生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修炼太极拳实践中,注重在继承传  相似文献   

17.
孙建国 《武当》2012,(1):21
武式太极拳小巧紧凑、中正安舒,起承开合、进退自如,重气势不重形式,重身法不重招法,重内不重外,被形象地喻为"干枝老梅、中庸捋顺"。一、拳架小而紧凑武式太极拳属太极拳系中的中小架势,又称中捋架。由于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出自于书香门第,平时穿长袍大褂,不迈大步,不下大势,特别注重内在修养,所以在练功时架子较高,拳势紧凑舒缓。武禹襄祖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梳理现传各式太极拳的传承沿革指出:太极拳吴式、李式源自杨式,杨式溯源至陈家沟陈长兴;郝式、孙式源自武式,武式溯源至赵堡镇陈清平和源于陈家沟的杨式.陈家沟和赵堡镇相邻,同属河南温县辖地.因此,太极拳发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随后,凭籍早期太极拳文献说明了:把明代内家拳传人尊奉为始祖的宋之张三峰(丰)说成是太极拳的创始人,属于附会.被视为在张三峰(丰)与后世太极拳传系间,发挥承上启下作用的山右王宗岳,没有实际存在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特别重视习拳的质量,首重身法。武禹襄借鉴了射艺身法要领,根据太极拳之需要,强调走架要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见《十三势行功要解》)。并规定《身法十要》:提顶、吊裆、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裆、护肫、腾挪、闪战。后来郝月如先生又增尾闾正中、气沉丹田、分清虚实,共十三项,成为武派传人必须遵守之身法要领。武禹襄宗师生前对这些要领并无文字解释,第一个作解释的是郝月如先生。其弟子徐震在《太极拳发微·练拳第八》中对武派太极身法要点也做过概括。多年前依据师门心法,我对武派太极拳身法也做过浅释(见《武派太极拳体用全书》57~62页)。伴随着练功体悟,深感昔年解释仍有未尽意之处,所以再做补充修润,供太极拳爱好者参考,并请高明指正。  相似文献   

20.
一、太极拳特点和要领武式太极拳发源于永年县广府镇,乃清道光年间广府东街人武禹襄所创,其传承为赵堡太极拳的王宗岳传蒋发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平传武禹襄,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武禹襄所创的武式太极拳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陈式新架,也不同于杨式太极拳大架和小架,他的拳架小巧紧凑,动作舒缓,气势鼓荡,形似干枝老梅,在松静中暗含着开、合、隐、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