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民国学术界中,张荫麟和钱穆都是以精治通史、又关怀时事著称于世的著名学者,两人在学术上彼此倾服,互相切磋,在民国学术史上留下了深深印迹。  相似文献   

2.
马婉君 《文教资料》2011,(20):80-82
张荫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中国史纲》是他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他一生学术的结晶。《中国史纲》是一部从先秦到东汉的通史,此书叙述朴实深刻,语言幽默简练,在学术界有很好的评价。本文从《中国史纲》的三个特点:重实证、重文化和文笔优美入手,探讨张荫麟的史学思想问题。  相似文献   

3.
朱杰勤是20世纪广东著名史家.他的史学思想包涵对史学史、史学批评、历史教育等方面的重要论断,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4.
关于史学批评的零散言论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司马迁评论《春秋》、班彪评论《史记》,奠定了史学批评传统的基础。魏晋隋唐时期,史学批评传统从具体的批评上升到了理论阐述的高度。至清代章学诚,史学批评传统实现了哲理化的提升。史学批评传统对于中国史学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史学批评是引领史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第二,史学批评是史学创新的前提;第三,史学批评在晚清民国的史学革命中扮演了急先锋和催化剂的角色。传统强调传承,批评则指向变革。史学批评传统是理性的反省,是理智的观察,是深沉的思考。历代史学家在史学批评中获得了研究的灵感与动力、取得新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也在史学批评传统的指引下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5.
钱大昕是清代学术大师,在众多领域都有卓越建树,而于史学用力最多、成就最大。在史学批评上,他提出了“成一家之言”的治史境界、“美恶不掩,各从其实”的撰史原则、“博采慎择”的取材标准、“增其所当增,省其所可省”的表述要求、“师古之是,平心度之”的批评态度、“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谨严灵活”的史法义例等等,散见于其对具体史书或史事的考证和评论中,在史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史学批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进行的,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史学批评会与意识形态的分歧、政治观点的分歧混淆在一起,形成非学术的史学批评。学术性的史学批评,就是史学领域中重要的内容史学评论,它是史学成果的一部分,可以代代相传,成为史学史中的重要内容;而非学术的批评,如媒体的评论、群众性的讨论可以形成大批判运动,可以在某一时期形成潮流,但是随着时代的转换,也就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7.
张荫麟《中国史纲》记述了从先秦迄东汉的一部通史,叙述朴实深刻,语言精练幽默,颇为学界赞誉。本文从张荫麟在撰写《中国史纲》时轻传说、重实证;轻训诲、重济世;轻战事、重文化三个方面论析其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是在史学批评史上逐步产生、不断发展和逐渐趋于稳定,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概念。它影响着史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术规范,有助于明确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基本原则。研究这些范畴,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其内涵与结构、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面貌、彰显中国史学的本土特点与风格有所裨益,而且也为当代史学理论的创新、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对话提供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史学正处于一个学术转型期 ,较之以往 ,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视角和观照点在发生新变化 ,涉及当代史学观念的自觉与纯化 ,学术定位的优先性 ,学术与社会的视角 ,史学批评等四大方面。这些变化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总结 ,以揭示其对史学进一步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1934年张荫麟和吴晗相识,到1935年吴晗帮助张荫麟编写历史教科书,两人友情已极为深厚。在国难当头,他们迫切希望"以史救国",展开通史的编撰,普及历史知识。吴晗的帮忙促成了张荫麟《中国史纲》的出版,两人在史学研究和实践中的交流对吴晗的历史教学和明史研究都有不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