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采访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作为基层的报道员,我以为较有效的方式还是通过聊天来完成采访。我们没有记者的头衔,也没有专业记者的能力,如果要像专业记者那样,拿个采访本或录音笔,摆出一个正规的采访架势,往往会适得其反,或许有人认为你过于做作,对你三缄其口,或许有人会对你的能力产生质疑,应付了事,这就需要我们这些基层业余报道员更应注意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到周总理接待外宾时身边站着个人,说是记者。我当书记都未见过总理,他记者整天跟着,该有多大! 有一种场景:到那即使很发达的上海工厂去采访,厂门口有时也要在黑板报上用粉笔大书“热烈欢  相似文献   

3.
刘丽丽 《记者摇篮》2009,(7):111-111
就像有位名人说过的那样,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应该说,“发现”对每个记者,对每个记者的采访写作来说都非常重要。只有在采访中用心发现,写作时用心打磨,才会写出精美的、有内涵的能够打动听众、打动读者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宋澎 《新闻三昧》2006,(6):26-28
尽管已经出国采访过多次大型赛事,但是每次回来都有不同的经历、感受和心得。今年2月,我受工人日报的派遣,前往意大利采访2月10日至26日在都灵举行的第20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因为是第一次到欧洲采访,也是第一次采访冬奥会,所见、所感与以往颇有不同。日前,在整理我在都灵期间写的一组手记《都灵日记》时,很多采访时的景象和感受又重新浮现眼前。衣、食、住、行、通讯:并非等闲事经常有人羡慕地对我说:你们体育记者多好,出国采访不仅能看比赛,还能看风景。但是体育记者在国外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先不要说采访和写稿这些必干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  相似文献   

6.
一个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如何观察和了解周围的世界?有人说,这是新闻工作的ABC,凡是搞过几年采访的记者,都知道该怎么办。可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现在有些记者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并未解决得很好。记者应该怎样进行采访?相当长的时间以来,我始终觉得我们的记者活动缺乏主动性,不少人习惯于领导出题目,自己作文章。有的甚至是领导不给任务不出门,不带上题目不下去采访;即便有了题目出了门,也习惯于搞那种“单向采访”,眼盯一地,只问一事,对身边发生的一切,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有人指出我们的新闻工作中存在着“机关化”、“事务化”的问题,象这样的采访作风和采访方法,该算是表现之一吧。  相似文献   

7.
吃东西,有人嗜甜,有人嗜酸,有人嗜苦,有人嗜辣,有人嗜咸,但究其实,不过是兼吃五味时对某一味有所“倾斜”罢了。倘若始终给他“五味”中的一味,即使是食性再“宽容”的人,也免不了会倒胃口的。所以,要想吃得有味,非得五味俱全不可。记者的采访生活也是如此。唯其在采访中有不同味道的体会,才会感到采访生活的有味。无论到哪里采访,无论采访什么,除了乐感,还是乐感,潇洒得可以。世间是否有这样的记者,我不知道。我因为没有这种“潇洒”的水平,所以今年三四月随参加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河南代表团采访,倒实实在在产生了多味的体会。先说对“急”的体味。第一次随团参加全国人代会报道,走得很匆忙,一到北京李长春省长就指示说,全国人代会期间,《河南日报》天天要有反映。一听此言,心里不免就有点急。大  相似文献   

8.
每逢星期天,我总会象专职记者那样,一本正经地去抓新闻线索、采访,简直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业余记者”。早先,我对记者总是感到神秘,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无冕之王”。然而,命运却把我安排在物资的天地里,我成了物资一兵。尽管我在单位(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西安公司)有一个令人称羡的工作(人事劳资),然而我天生喜欢新闻工作,于是我想到了星期天,那是我自由支配的天地。我是1985年初开始学习新闻写作的。尽管我“热”得象一团火,业余采访,酸辣苦甜都尝尽。一次,我去陕西咸阳市采访中国外运总公司陕西省分公司咸阳外贸车队“建立了信誉卡制度”,当时,我只顾采访,竞误了市郊火车,焦急之余,一咬牙叫了辆“出  相似文献   

9.
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动都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采访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怎样摸清人的心理规律来指导新闻采访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说,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采访对象心理,也采访到不少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分量的稿子。是的,有的人没有专门研究过采访心理学,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观察人物心理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取得一些成功。在采访中,由于不了解采访对象心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其例。下面是一位记者采访一名有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0.
第一次采访     
自从成为一名小记者之后,我从来还没有进行过采访。因为,很早就听人对我说过:“即使你侥幸成为一名小记者,也不会有人接受你的采访。毕竟,你还是一名小学生,没有人会像对待一名记者那样对待你。”前些日子,《梨园春》来我市演出。早已闻讯的我兴奋不已,打算进行第一次采访。但又想起那些话,我内心矛盾极了。去吧,害怕失败;不去吧,就失去这次锻炼的机会,我犹犹豫豫的。对,只有试才会成功,不试怎么会成功呢?最后,为了自己的自信心,为了自己的勇气,我决定去采访。无论成功或失败,至少我知道,我努力了。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通讯员不能象报社的记者那样划分专业,各方面的知识对我们都是有益的,因此,平时广泛积累资料很有必要。1990年11月初,我在县城遇到一家正演出的艺术团,其中有个18岁的姑娘仅50公分高,我便采访了他。写稿时怎样开头好呢?这个姑娘是否世界上最矮的人?我依稀记得《资料剪贴本》里有此类记录,就  相似文献   

12.
记者在一线     
有人认为,记者是“无冕之王”、“座上宾”,到那里采访都是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材料一拿就走了。 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记者是个普普通通的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政府声音的传播者,也是广大人民的知心好友。他们的工作是很辛苦的,生活中也有酸甜苦辣。有时为了获得第一手  相似文献   

13.
“采访”,这个词的构成是很有意思的。我理解,起码有两层意思: 一是“采”,就象周总理打的比方那样:“你们记者,要象蜜蜂”。据生物学家的考察,蜜蜂要酿出一市斤蜜,必须在二百多万朵花上采集花蜜,在蜂房和花丛之间往返飞行十五万次。如果峰房和花丛的距离是一点五公里,那么,工蜂要采一公斤蜜,就得飞行四十五万公里。这个行程相当于环绕地球赤道飞行十一圈,记者也只有发扬蜜蜂的精神,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采集各种情况,然后经过分析、提炼、升华、剪裁,才能进行写作。二是“访”。访者,问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善不善于问,则是采访成败的关键。只会听,不会问,断然难成一名出色的记者。  相似文献   

14.
她60多岁了,还迈着匆匆的脚步在祖国大地上辛勤地耕耘。邓拓曾给她赠言:“万里云山如画,千秋笔墨惊天。”她就是《人民日报》记者柏生。 4月的榕城阴雨连绵。柏生匆匆地从鞍山回到北京就匆匆地来到福州参加全国晚报评选活动,结束后又将匆匆地赶往皖南讲课。“还有5天时间,咱们采访几个吧。”听她这么一说,我欣喜若狂。能和这位高级记者一起采访真是三生有幸啊。我按捺住激动:“走吧,先到闽江宾馆住下。”“我不住宾馆。我从来都是到哪儿采访就住在哪儿。上次采访卢嘉锡也是住在物构所,这次就住你们公司吧。”这突如其来的一席话,我感到茫然,看来再说是没有一点用处的。我急忙挂电话让公司收拾一个房间。这是一个几平方米的斗室,一架单人板床、一张简易办公桌,一对木沙发,几乎占去了整个空间。没  相似文献   

15.
做记者十几年来,我已经去过近30个国家,收集到五花八门的记者证已经有200多张,但是我在阿富汗采访了一个多月,却没有收集到一张记者证。然而,这次采访却最令我难忘。我得到了独家新闻我曾在瑞士和美国任新华社常驻记者,出差去过的国家也都是欧美发达国家。到阿富汗这么艰苦的地方还是第一次。这里不仅仅生活条件非常差,工作环境也一塌糊涂。这里的绝大部分记者都是轮换制,长的呆到2个月,短的住一个星期就溜了。喀布尔只  相似文献   

16.
与一位年轻记者下乡采访,他腰间的BP机隔一会就响,一响,便放下笔去打电话,弄得采访断断续续,被采访的村干部说:“你们太忙,我也没有什么说的了。”采访草草收场。 BP机是个神奇的玩艺儿,不管你走到那里,只要有人对你一呼,便传来一个信息。毋庸置疑,这有助于记者的采访。然而,凡一件事,有利便有弊,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一位年轻女记者问我:如何成为一个好记者? 我回答说:做一个专家型记者. 我说:记者--尤其我们这种体制下的记者,就是在吃青春饭.假如到四十多岁,仍然提拔不上去,仍在做一个大头记者,青春早已消失,热情也已不在,还一直比着领导的讲话、材料,完全应声虫似地"解读",我不信有几个记者还有采访、写稿的兴趣--尤其你自己内心还认为有时是在说假话.所以,做一专家型记者,经常写"专家型报道",像大学教授那样,像在做学术一样地研究手中的报道,一直钻研到七八十岁,也会兴致盎然.  相似文献   

18.
老山前线一等功臣徐良负伤失去一条腿后,他的恋爱对象陈燕不改初衷,仍然与徐良结为终生伴侣。有的记者采访时说,陈燕,你的情操高尚,思想境界非常高。陈燕听了不同意,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说得那么多。我根本不是象你们所说的那样。我的情操没那么高尚,品德也没那么高尚。如果再让我找一个一条腿的人,我决不会再找了。我实实在在地说,就是因为我和  相似文献   

19.
当了几十年记者,还真的对记者的“身份”问题有点儿模糊。有人说“记者是官”。君不见,个别记者下去采访,当地领导没有接见或陪餐,没有小车接送,他就说人家小看了自己,大发牢骚甚至不辞而别;采访会议,主人出于礼貌也请记者讲几句话,他便毫不容气地对人家的工作评头品足,天南海北胡扯一通;还有的“拉大旗,当虎皮”,开口是某市长怎么说,某书记怎么说,俨然一副“天子近臣”姿态;有的记者对采访对象“逼供讯”,象法官审案犯一般,老喜欢居高临下,威风  相似文献   

20.
有一位记者长期在下头跑,时间长了,人们给他一个评价,说他这个记者没有架子。没有什么架子呢?没有官架子。在我们国家里,不少人是把记者也划在“官”这个框框里的,在一个县,有人就直接了当地对我说过:“你们记者就是官。”在西北一个省,我也遇到一位记者,他对我说:“有时就得有点架子,不拿点架子,人家会小看你。”他说的架子,也是指官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