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早用分类方法编纂的大型工具书,它始于三国《皇览》,形成于唐《艺文类聚》,中经宋《太平御览》,日臻完善,至明《永乐大典》和清《古今图书集成》,达到成功的巅峰。  相似文献   

2.
周永年是清代著名学者和藏书家,一生孜孜矻矻,数十年如一日,献身于文化事业。本文主要从倡导“儒藏说”推动《四库全书》的纂修;校勘《永乐大典》;分任《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三个方面论述他对《四库全书》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早用分类方法编纂的大型工具书,它始于三国《皇览》,形成于唐《艺文类聚》,中经宋《太平御览》,日臻完善,至明《永乐大典》和清《古今图书集成》,达到成功的巅峰。  相似文献   

4.
《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有两种传统说法,第一种是周必大“有补治道”说,第二种是刘克庄“去取多朱意”说,但吕祖谦是以己意编《宋文鉴》,并未按宋孝宗“有补治道”的旨意去编纂,吕祖谦与朱熹学术思想不同,朱熹对《宋文鉴》的编纂也多有批评,所以传统的两种说法均不对。从吕祖谦编《宋文鉴》时的史官身份,《宋文鉴》大量增选《宋文海》遗落文献、基本不选《宋文海》已选文献,以及《宋文鉴》资料来源广泛,有意搜求真实历史文献,可以看出《宋文鉴》的编纂意图是存北宋一代文献,形成了“包括全代,与史相辅”的特点,南宋后期及明代出现的以一己之力编选一代文献的选本显然是受到了《宋文鉴》存一代文献编纂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释》兼收宋金明清历代戏曲词语一万余条,既校补了《元曲释词》,又以大容量集历代戏曲词语为一书。其突出特点在于:释词旁征博引;发掘新词新义,同类性质的辞书所未见者不下全目的百分之八,多义词亦多有新解;以音统形,就因析义;大量少数民族语得到解释;吸收前辈和时贤科研成果,亦坚持不同学术观点的辩驳。  相似文献   

6.
北宋僧人赞宁是我国佛教史上有重要影响和地位的佛学家和翻译家,著有两部重要著作——《大宋僧史略》和《宋高僧传》.其编纂的《宋高僧传》对翻译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7.
《中州集》是元好问编纂的金代诗词集。其体例除卷首显宗和章宗外,“每人各为小传,详具始末”。在我国总集编纂史上,《中州集》是首次将选诗、评诗与传记相结合,具有开创之功。后世许多总集都效仿《中州集》的这种编纂体例,既选录了诗词作品,又对作者的生平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由此可见,《中州集》在学术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衡曲麈谭》是晚明曲家张琦的一篇曲论,初刻《吴骚合编》卷首,后录于《读曲丛刊》,二者内容有所出入。本文对此进行比较考证。一《衡曲麈谭》原附于《吴骚合编》卷首,不题姓名,一般认为张琦所著。《吴骚合编》四卷,晚明张琦、张旭初编选,全名《白雪斋选订乐府吴骚合编》。《吴骚合编》系《吴骚》初集、二集、三集合编而成,故名。《吴骚》前三集为张琦所编,选辑元、明散曲,主要选录当时以昆腔演唱的南曲,成  相似文献   

9.
清代诗歌总集研究较少,存在的各种问题很多,而读者一般不大注意。本文对涉及《感旧集》、《萧汤二老遗诗合编》、《白雪遗音》、《楚风补》、《熙朝雅颂集》、《国朝中州诗钞》等总集以及龚自珍、李笏相关别集和作品的若干问题予以订正,供有关读者特别是整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清乾隆时著名诗人、宋诗专家厉鹗,继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后,从宋人文集、诗话、笔记以至山经、地志等各种珍秘典籍中搜集宋人诗歌及有关故事、事实,用二十余年功夫辑集三千多家,写成《宋诗纪事》,为编撰《全宋诗》提供了大量难得的资料。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的《全宋诗》,从《宋诗纪事》中采录得很多,但由于编者万虑一失,核对不够,尚有“遗珠”,本文为“遗珠”的第三部分。  相似文献   

11.
明人对宋集的整理,是在元代图书典藏、刊刻的基础上进行的。明代公私对宋元遗籍的搜集和保存,应当说是相当重视的。明人整理宋人别集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对宋人别集的刊刻、抄录等方面。另外,在宋人别集的重辑、选编和注释上,明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明代清曲的创作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脱离戏曲体制的清曲称之为散曲,是不切之说。明代清曲在总体上成就不能与元代相比,但它上承元代而在局部有所发展并取得一定的业绩。它以音乐为依据分为南、北二流,但作家往往笔兼南北,并不以地域为界分南音北曲。明代前期清曲在音乐上沿袭北曲,内容上却具有时代特色。嘉、隆年问昆腔兴起,南曲风头日健,成为散曲的主流。这时期作家重视音律,兴集曲、犯调,在形式上提高了清曲的创调能力;边塞题材进入清曲,为清曲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相似文献   

13.
明代版本学研究呈现出兴盛局面,其成就首先体现在对各类版本起源的探讨;其次是对版本风格特征的研究,包括综论宋元刻本的风格特征、探讨宋元刻本的字体、描述说明宋元刻本的纸墨、论述宋刻本的装订,以及论析明刻本的风格特征等;三是评论历代刻本、鉴定与辨别版本,评各地历代印书纸的优劣及特征。  相似文献   

14.
科举考试的复试起于唐宋,明代沿袭其旧,而未形成制度,系偶一为之。明代科考复试类别,约略有三:一是处于政治考量,二是出于党派斗争和纠正弊端,三是出于表明清白而自请。同时,明代科考复试有一定的程式,如考试官选任、试题的选取、以及考试地点、时间、监考、阅卷、裁定等,都是临时决定,与乡会试程式不同。复试之举虽有一定的威慑力,但也很难以从根本上杜绝科考弊端的产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5.
明代在内蒙古西部地区的开发,历时短暂,极为有限。明与蒙古的势力分布状况表明,明朝在内蒙古西部的建置并不长久。正统十四年土木之变,诸卫或废或徙,明势力撤至大同、偏关,即今明长城一线,土默川、蛮汗山地区尽弃边外,鄂尔多斯地区,明朝始终未设治。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地区,明初至正统70年间基本上是无人区,极少耕牧。正统初至成化八年不过40年,在榆林等23个营堡越境种田。此后,明朝军民已停止了在河套、毛乌素沙地南缘略具规模的农垦活动。史籍描绘的万历年间延绥中路边墙沙壅问题及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流沙猖獗,是自然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6.
“宾兴”一词最早发端于《周礼》,作为与古代科举渊源之深,交融之广的一个特殊术语,在宋代人的眼中甚至被视作为科举制的最早源头。“宾兴”的意义也在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进入科举时代后“宾兴”最初作为一种科举典礼而言,与乡饮酒礼结合在一起;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宾兴”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作为一种慈善性的助学助考形式,在全国各地普遍发展起来。荆州也正是基于这一形势的影响,其宾兴组织开始得以兴起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初天文历法的管理政策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实行国家管理,二是禁止私习天文历法,三是国家网罗天文历法和数学人才。采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传统天文历法管理政策的影响、明初严厉的法律和对天象灾异说的担心。明初天文历法管理政策导致明朝缺乏天文历法人才,历法落后,宋元时代高度发展的数学严重衰落,西历西法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传统历法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8.
南宋至明代广东书院的祭祀系统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南宋至明中叶的以祭祀岭北学者为主,转向明中叶后以祭祀陈白沙等广东本土学者为主。这一祭祀系统的改变,标志着广东书院走上自主成熟的阶段。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诗之争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公案。自南宋以迄近代从未间断,其间尊唐者有,宗宋者有,但总体而言,"尊唐抑宋"观念在整个论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尤以明代为甚。实际上,用"尊唐抑宋"来界定明代的唐宋诗之争并不准确,因为,有明一代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无论强弱,但在明代诗坛上都不曾消失过。明初诗派虽大多宗唐,但反对的声音也不容小觑。另外,反对"尊唐抑宋"的声音并非一直处于弱势、边缘,明代中期,由于前、后七子的不懈倡导,"世人但知宗唐",反对者较少。至后期,公安派不惜矫枉过正,对后七子的诗学理论进行批驳,与其同时复古派也开始对一己的诗学观念重新检讨与反思,认识到拟古的若干弊端,此后,为宋诗正名的声音越来越高。值得注意的是,明人肯定宋诗的诗论多从"主真"、"重变"、"言理"等方面立论,从根本上体认到宋诗的特点和价值,驳斥了明代诗坛上"尊唐抑宋"之音,同时也对宋诗的研究和传播、以及清代宋诗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宋元时期逐步兴起的中国工商业,经明初作了进一步的结构调整后,在明中叶开始繁荣起来,它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市民商业活动的描写,尤其是对当时各种手工行业如酿酒、绘画褙裱、园艺、织造、首饰制作等情况的描写,是明代小说在取材上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可以了解明代时我国早期工商业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