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司马迁在《史记》中通过对历史上君主德行的叙事,表达了他王道德治、垂拱而治,以及有为而治的政治理念;他的这种治道观念分别来源于孔孟儒学、黄老道家和墨法思想;系统考察司马迁的治道观,既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治道思想的文化流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更为我们了解我国古代的政治伦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是什么?这是司马迁思想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自班固本之其父提出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的观点而后,历代评论者对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都有所探究,但大都是从表象上来看司马迁是属于道家还是儒家,亦或是杂家或史家,也有人提出司马迁思想结构组合论。如何从总体上恰当公允地把握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系,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我认为,如果把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体  相似文献   

3.
变通是司马迁最具特色的史学思想。其来源,历代学者都有研究,但分歧较大。笔者认为,司马迁这种思想,主要来源于《周易》。《周易》的变通思想是很突出的。《系辞》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是治道上的“通”与“变”。无平不坡,无往不复”,“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这是天地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作史思想深受《易》的影响,他的“通变观”与《易》道的精神是一致的,其思想脉搏里跳动着《易》的文化精神。司马迁是一位独具特色的思想家。《史记》不过是以“整齐其世传”为手段,通过历史来发表自己看法的哲学著作。司马迁暗含着写一部显性的《易》的意味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以人为基本立脚点,作为切入历史的角度和考察历史发展的终极根源。他以人的历史活动解释历史,通过描述人在政治关系建构和发展中的作用,来揭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历史的历史活动。所以《史记》中的本纪、世家、列传实际上主要不是文体上的区别,而是人在社会政治关系中不同地位、作用的标识。司马迁所理解的人并非宗法伦理关系中的人,而是个体的人;他的思想不是“以儒道合流为基础,兼采百家之言”,而是以个体人格自由发展的思想改造了各家思想。他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意识到历史是个体发展的历史的伟大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在汉武帝大一统政治建设的背景下,司马迁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运用先秦音乐史料,建构了自己的乐治思想。有别于武帝当时“外儒内法”的政治思想,司马迁引“上古明王举乐为治”的事实,提出了乐治的观点,其思想是以“乐”为中心,以八书为构架而展开,概而言之:礼乐之道与天地通,上可以事宗庙,下可以变化黎庶;礼乐是古代明王为治的关键因素,其发生作用的次序是音和—人和—政和,故能和民心者可得天下,不能和民心者则亡国殒身。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是我国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撰写《史记》而“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的过程中,势必要反映自己的政治思想和主张。6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撰文对这一专题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司马迁政治思想的渊源、内容及评价等问题。现择其有代表性的意见,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地位突出,它的形成有其家世渊源,时代思潮、经济背景等方面的条件和原因,司马迁经济思想的内容包括“经济人”思想,“善因论”、“本”“末”并重思想等,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老”是黄帝、老子的简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因此,《史记》是研究黄老历史的文本依据。对黄帝、老子的尊崇孕育出黄老之学,黄老之学运用于政治形成黄老道德之术。“黄老”是道家思想发展的产物,其特征在于学术与政治的联姻。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中借历史人物的言行代言自己的政治主张,于历史事实的叙述中探求治乱的规律,记述古代历史事实,以给当世的政治家作借鉴。他希望通过借史言政、述史为治、志古自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史是工具,政是目的,用“见之于行事”之手段,达政治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西晋泰始(265-274年)年间,晋武帝诏举贤良对策,以便探索并实施能够巩固新王朝的治道.贤良方正郤诜、阮种、挚虞等从治道理念、实施治道的制度创设、治道路径等方面回答了晋武帝的策问.晋武帝的策问和贤良们的对策体现出晋初治道的政治价值取向.“太康之治”是晋初治道的成果,它体现了晋武帝不凡的政治家品质,也内含了对策诸贤良的政治智慧和贡献.然而晋初的治道中也隐伏着诸多政治危机.加之晋武帝在平吴以后“怠于政术”,治道危机在武帝以后剧烈爆发,最终断送了西晋政权.  相似文献   

12.
对司马迁的天人思想研究,一直存在两个误区,一是毫不怀疑地把《天官书》正文当作司马迁思想;一是认为他接受了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思想,宣扬了“天人感应”神学.本文认为,《天官书》正文乃司马迁之前的史官所作的天象记录,《天官书》的论赞才代表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作为一代文化巨人,司马迁是站在时代的巅峰上雄视千古的。中国历史上,还没有哪位思想家像他那样对“天人”问题给予如此强烈的关注和进行过如此深刻的思考。说他宣扬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或说他受时代与阶级的局限,都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3.
《史记》中的做“梦”者,均为贵族,他们的梦,展示了错综复杂的宫廷争夺储君的斗争,暗示了政治权力的走向,反映了时代的思想局限。司马迁笔下的“梦”,力避暴力和诡秘,大多平和而富有寓意。“梦”是司马迁写人的一个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4.
吕宁 《华章》2012,(35)
司马迁的历史观是循环论与变化发展观的二元统一.在司马迁看来,历史发展的外在形态是循环的,而每一个循环阶段又是变化发展的.这一思想的形成是受《周易》、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以及董仲舒的三统循环论综合影响的结果.五德终始说与三统循环论作为汉王朝为自身立法的理论依据,已成为汉人的思维模式,司马迁借用了这两种思想的现成模式构建了自己的循环理论.《周易》给司马迁提供了通变思想,“变”的眼光成了司马迁解读历史的武器.司马迁着重关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并试图通过对“变”的过程、“变”条件以及各种“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深入的考察来达到“通古今之变”的目的,于是又形成了其历史循环论大框架下的变化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儒道互补说刘兴林关键词司马迁;儒;道司马迁的思想与先秦诸子的关系,是一个老生常谈而莫衷一是的问题。有人说他是道家,有人说他是儒家,有人说他政治思想倾向儒家而哲学思想受道家影响,也有人说他融百家为一家,还有人说不能用先秦诸子的思想去范围司马迁的思...  相似文献   

16.
《史记》曾以“实录”著称,司马迁的思想、人品也为世人所称颂不绝,但却很少有人系统地谈及司马迁和《史记》的另一面,本文试从《循吏列传》入手,对司马迁的政治思想作一点挑剔。一、《循吏列传》并非“实录”司马迁作史,主观色彩极浓,陈仁锡曾说;“子长作一传,必有一主宰,如李广传以‘不遇时’三字为主,卫育传以‘天幸’二字为主……”(引自优川资言《史记会往考证》)。这样的人物传记只是写作时有明确的立意,只涉及材料的取舍问题,终属于“实录”范围。而象个泊夷列传》就不同了,传文所载伯夷叔齐之事迹均不可信,梁玉绳《…  相似文献   

17.
荀子、董仲舒的治道思想都是在国家、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提出来的.两者治道思想的共性与差别在于:在管理本体论上,荀子要求管理者面对自然之天必须发挥主体能动性,而董仲舒认为“天”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原,也是社会等级秩序和伦理准则的唯一来源;在管理行为观上,两人都继承了经典儒家的管理行为理论,主张为政以德和贤人政治;在管理价值论方面,都认同“不与民争利”;在管理人性观方面和管理控制论上,都认为人性可塑、导人为善  相似文献   

18.
一.什么是互见法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仅开创我国纪传体史学,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其思想意义是和司马迁独具匠心的谋篇布局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密不可分的。司马迁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某些事件不载或略载于本传,而载于或详载于他传,  相似文献   

19.
正名、宽猛相济,道德教化构成了孔子治国之道的基本要素,孔子治道思想中强调秩序,崇尚德政,主张中庸之道,故在稳定社会秩序,调整统治阶级部和外部矛盾中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本试图用现代政治学的原理诠释孔子的治道思想,旨在为沼代中国政治管理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写《史记》的根本原因。其主观意图主要并非在写书体例等技巧上以有所创新见长,也不是要以为农民起义领袖作传取胜。而是通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表达自己的崇道立场和以民为本的政治价值取向,以区别于当时“儒术独尊”的社会潮流和以君为本的政治价值取向。最终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用人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