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包含着许多深邃的天人和谐观、人本观、生态道德观等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现代社会所崇尚的人文精神、道德理性、人格追求、和合理想。和合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弘扬“和合”文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和谐,是现代管理的至高追求。打开和合思想的文化宝库,现代管理可以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和而不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丰富的遗产,蕴涵着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互相尊重、相辅相成、共存共荣、承认差异、包容差异、和谐发展的理念,为当今全球一体化过程中不同文化状态下的各民族和谐相处提供了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3.
“和谐世界”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范畴,它包括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方面。从广义的角度看,“和谐世界”应是“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中国之所以要提出建设和谐世界,是因为当今世界还远不够和谐;“和谐世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的反映;也是为创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外部条件之必需。倡导建设和谐世界是把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推向世界,必将推动全球多元文化的共同发展;“和谐世界”是我国外交思想在继承中的发展和创新;高举“和谐世界”旗帜回应了“中国威胁论”,表明了中国负起自己的国际责任。  相似文献   

4.
中华和合文化与大学和谐校园建设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是中国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新时期人类文化交流和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战略.中华和合文化蕴含着和谐、团结、平等、人本、发展等理念,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对于大学构建和谐校园,发扬求知、求真、崇尚科学的精神,形成互助、仁爱、与人为善的良好人际关系,建构大学制度,凝聚大学精神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和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用“和合”思想指导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开放、理性、有序、公正、诚信和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5.
中华和合文化与大学制度构建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和合”文化深深蕴含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平等融洽、合作互利等理念.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坚守“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精神,用“和合”文化思想指导大学制度的构建.  相似文献   

6.
幼儿园提升保教质量,实现内涵发展,应当注重办园理念的引领。文章探讨了和合文化的内涵,从幼儿园管理、团队建设、环境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家园合作等方面对"和谐发展融合创新"的幼儿园办园理念及其实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和"不仅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理念,也是我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核心,还是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对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智慧的选择就是自觉锻铸和谐与进步的因果链条,达到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和"境界,促成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平衡.因此挖掘"和"文化思想内涵、总结"和"文化内容体系、分析"和"文化观念与思维方式,具有基础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重构教学文化环境,即建构“和而不同”“和合而生”的和谐课堂教学文化。在“和而不同”的异质性课堂教学文化里,师生尊重彼此的差异,在差异的基础上实践对话性教学,达致“和合而生”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9.
唯物史观的新进路:“和谐←→合力←→活力”(“和合活”观),体现“和合活”观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诸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论和“和谐”观念是和谐社会理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东西方两大文明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汇于20世纪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两者间“和而不同”的本质、“和谐共生”的文化特性和“契合融通”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东西方文明和合发展之路,马克思主义实现了文化的中国形态化,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向,为世界多元文化形态交流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2.
崔园萍 《文教资料》2006,(25):64-65
“和合”是中华民族独创的一个哲学概念、文化概念。在“和合”文化中深深蕴含着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平等融洽、合作互利等理念。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应该坚守“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精神,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西南联大就是在“和合”文化思想指导下一个成功实现合作办学的例子,对我们今天仍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3.
“和”与“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理念,也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内容。“和”与“创”的辩证关系在于:“创”包含着“和”,“创”是一个大圆,“和”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和”范畴本身包含着“和谐”与“创新”的双重内涵,但在两千多年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漫长发展中,“和”被更多的单向归结为僵化的理解,逐渐丢掉了积极创新的精神,走上了消极守旧的经学发展道路。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将断裂的和谐与创新内涵并举,以“和”与“创”为主导精神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必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价值资源。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人类确实面临着众多的冲突,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难以让人们认同。因为它不符合中华文化和合的理念与精神。和合的理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是承认冲突,又超越冲突,注重不同事物的和谐统一而创造出事物的理念,和合的理念渗透在中华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的生成与发展的历史证明。“海纳百川,有穷人乃大”的和合理念和精神是成就蝇华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本原因,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也同样如此,美国之所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教育思潮的影响下,学校逐渐成为文化孕育的土壤。文化塑校,也是学校寻求品位发展、内涵发展的必然之径。我校自"十二五"以来,以"为了一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主动躬耕文化建设,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最终,学校确立以"和合教育"为文化特色,秉承"和而不同因合致成"的办学理念,努力实现教育教学工作的多元和谐。所谓和合,是和谐共融的统一,是对立统一的高层境界。承认差异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致思"和合"范畴、观念的基本内涵与和合学所倡导的五个中心价值的内部逻辑关系及其理论价值的产物。作为独立范畴,"和"主要指"和谐","合"体现了"发展";"和"与"合"相复合,义理也逐步贯通、混合。这说明中华传统理念中的"和谐与发展圆融观"起步很早。在和合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和合义理内涵不断丰富,和合学对此加以诸相、诸形式、诸性的细致研究。和合学具备了独立、完整、复杂的理论思维形态,将和合思议的水平不断提高。和合文化原理是为应对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五大危机"而提出的价值通识,也是在21世纪实践"和谐与发展"的战略资源。  相似文献   

17.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建设和谐校园的理念,是与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相承接的。中国古代道家学派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对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作一番挖掘、梳理、重新审视,无疑对和谐校园建设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关于和谐社会与和谐哲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一宏观背景,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超越这一阶段。和谐社会虽符合共产主义理想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共产主义。所谓“和谐哲学”由于缺乏整体性和追根究底性思考,而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研究,也由于缺乏整体性和追根究底性探索,和合文化目前也只表现为一些理念碎片,因而对其作用也不应过高估计。斗争哲学不是斗争思维方式的产物,和谐哲学也不是和谐思维方式的产物,它们既是差异,又是同一,且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即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考试》2007,(Z1)
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  相似文献   

20.
儒学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已走过了2000多年,对于它是舍弃还是保留,一直以来是国人争论的问题。未文从儒学的“和合”文化入手,分析其关于人、社会、自然相互和谐的思想,旨在阐明其文化资源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