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法籍华裔作家程抱一的小说《此情可待》讲述的是一幕爱情悲剧。关于爱情,主人公道生和兰英在不同阶段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因此,本文试图借助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爱情选择。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三重结构理论为基础对小说《以弗所的寡妇》的主人公的行为做出了细致的心理分析。而男女主人最后做出的愉快地抉择让我们认识到人在没有社会道德监管情况下的人性的弱点,这一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3.
《麦克白》一剧着重采用心理刻画的手法展示了主人公麦克白强烈的思想斗争,直至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本文将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手法,即人格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斗争来分析麦克白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关照文本,透过主人公深层的心理来揭示《爱是不能忘记的文本里爱情痛苦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人格分析理论,对《简·爱》的主人公的三重人格进行分析。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方面揭示出简.爱性格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罗切斯特爱情的发展。其中,本我的载体是疯女人伯莎,自我则是简.爱本人,超我的形象则是上帝。  相似文献   

6.
于艳 《现代语文》2009,(7):48-49
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是20世纪最重要的人文学科,弗洛伊德以此为切口,窥视着每一个人的灵魂,我们循着弗洛伊德的目光来解读《西厢记》中一位至情的女人——杜丽娘,运用人格结构理论探究她在爱情之路上本我、自我、超我的斗争,进而了解剧作家汤显祖“以情反理”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人格结构论,来研究男主人公克里斯性格的成因与故事走向的必然性。本论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着重论述克里斯在小说中本我、自我、超我的具象化表达。第三部分着重论述克里斯在受到内心制约后导致的爱情悲剧的必然性,以及结局中体现出的深层次意味。  相似文献   

8.
《米佳的爱情》是世界文学史中爱情小说的经典之作。纵观前人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对其语言技巧的运用、主题的挖掘以及艺术特色的论述等。文章将结合帕斯的"双重火焰"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解析主人公米佳的恋爱心理。  相似文献   

9.
杨雯淇 《海外英语》2015,(1):213-214
美国自然主义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代表作《红色英勇勋章》被认为是英雄主义与自然主义小说的代表。与以往意在描写战争中睿智英勇形象的战争题材作品不同,该作品选取了一个普通人作为小说的主人公,描写了他在面对恶劣环境及困境时的心理状态和行动。该文意在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的三重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出发,分析主人公亨利·弗莱明的"三我"间的冲突和协调,及其如何促成他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10.
《呼啸山庄》这部19世纪英国文学代表作之一,就诞生于英国著名女作家勃朗特姐妹当中的艾米莉·勃朗特的笔下,小说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令人匪夷所思的爱情悲剧故事,而这个爱情悲剧故事与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心理等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为了能够更好地读懂和理解《呼啸山庄》这部伟大作品,本文从心理、性格等几个方面对《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进行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唐传奇婚恋题材作品叙写了一个个"凄婉欲绝"的爱情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认识意义.这些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文士追慕风流、企盼爱情,却又摆脱不了封建礼教的劣根性,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他们最终放弃爱情.这种爱情心理成为此类作品中爱情故事普遍悲剧性结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着重分析了小说《魔桶》主人公列奥.芬克在寻找爱情过程中所遭受的精神痛苦及其根源。列奥.芬克的“本我”与残酷的现实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冲突促使他压抑“本我”,用“自我”去追寻真爱,最后“超我”使列奥.芬克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3.
作为心理描写大师享誉世界文坛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其小说《罪与罚》中深刻剖析了主人公在犯罪前后的心理挣扎过程,其精巧度和深刻度让读者震撼。本文试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论对《罪与罚》中男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分析,指出他在不同心理阶段所体现的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揭示他在这人格三结构之间的挣扎矛盾,表现出他的双重人格。  相似文献   

14.
艾米莉·勃朗特所著《呼啸山庄》讲述了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原本是一对彼此深爱的恋人,在凯瑟琳抛弃了希斯克利夫嫁给比他富有成熟的林顿后,希斯克利夫进行了一系列的报复行动,最后放弃一切结束了生命。本文试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萨克雷与弗洛伊德对于酒神精神的注重在<名利场>女主人公蓓基-夏泼的性格塑造上形成了切合点.尽管萨克雷早在弗氏提出心理人格理论以前便已成就了<名利场>这一著作,却于无意间将蓓基·夏泼塑造成了一位具有强势"本我",弱势"超我"的酒神形象.  相似文献   

16.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本能论和人格论来分析多丽丝?莱辛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中三位主人公(汤姆、斯坦利以及哈里)的行动与心理,进一步从微观视角来论证其与弗洛伊德理论的契合.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析了澳大利亚土著作家Archie Weller的成名小说《狗的风光日子》中的主人公道格的心理结构.通过突出文化间的冲突和制约,揭示了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失衡扭曲的心理状态,为土著居民寻找心灵出路.  相似文献   

18.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这部小说不仅从多个侧面反映出了殖民地白人女性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同时也折射出了殖民地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论"理论深入剖析小说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心理世界。分析她作为一名白人女性,如何在殖民环境下形成了残缺"本我"的变异、病态"超我"的彷徨和迷失,并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19.
杨雪飞 《文教资料》2007,(21):82-84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对《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希克厉进行本我、自我、超我的分析,揭示了他的人性从扭曲到自我回归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0.
《别让我走》是日裔英国作家石墨一雄的一部获得二零零五年英国布克奖提名的大作。这是一部被道德定义为有失灵魂的作品,更是一部探讨社会进步可否与残酷牺牲为代价的作品。该文试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角度,以作品中男主人公汤米与凯茜的爱情故事发展为线索,探讨一个克隆人如何从简单到复杂,从无知到痛苦,最后又回到平静的过程。从中揭示男主人公汤米的人类性格特征以及其爱情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