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特殊商品”论──关于新闻是不是商品的对话杨思迅甲:老乙,我看你一篇文章谈到大众传媒要有市场观念,其中“新闻是商品”这个论点大概站不住。我最近在刊物上看到两篇文章都不同意新闻是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有商品属性”,但不能“等同于商品”;一篇文章说“新闻...  相似文献   

2.
佚名  小沛 《出版参考》2007,(11):34-34
当我们长大到足够以知识去分辨月亮只有一个时.可能也就失去了想象有千百个月亮的乐趣了。 豆芽三岁时,有一天我们开车回家的途中,她望着窗外的月亮跟我说:“妈妈,月亮在跟我们走咧!她要跟我们回家吗?”我笑笑,回答她说:“对呀。月亮看你很可爱,喜欢你了,想跟你回家.”  相似文献   

3.
共同语言     
《云南档案》2012,(5):58-58
妈妈:“这小伙子漂亮,工资高,工作好,你偏不同意,你到底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女儿:“我要找一个有共同语言的。”妈妈:“他又不是外国人,怎么会没有共同语言7“  相似文献   

4.
我是一名高一的学生,今年五一节,妈妈拿了一份《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关于举办“档案一与你相伴”征文活动的通知》给我看,我说:“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嘛?”妈妈说:“想想10年前的五一,你在干什么?” 妈妈的提醒,把我的思绪拉到了10年前. 那年五一,我还未满6岁,妈妈带着我到公园游玩,然后到一个文具店,她让我自己挑选喜欢的本子和铅笔.吃完晚饭,妈妈对我说:“今天过得开心吗?”我毫不掩饰地说:“开心!”妈妈说:“那我们把今天的开心记下来好吗?”  相似文献   

5.
“我发誓,家里所有的亲人都没有向媒体、外人提过哪怕是一次关于文珺要找爸爸的话。”郭文珺的妈妈张琳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就算是找父亲也轮不到别人呀。而且我相信他爸跟我一样爱文珺,甚至比我更爱。早年因为双方都要拼事业,我们分开了。但这并不等于他就不爱文珺。我相信孩子的爸爸有难处。”张琳说到动情处,哭出了声。  相似文献   

6.
书写青春     
凡知老妻准备要与人聊天了,我必提醒她:千万别跟人家谈小孩子。女人都喜欢念“妈妈经”,讲起来兴高采烈,逸兴遄飞。可是没小孩的人根本听不懂你在说啥;有小孩的,你说你的小  相似文献   

7.
一年前的一天,刘霆突然从杭州的设计公司辞职,回到临安的家。 和往常一样,他放下包走进厨房,洗菜做饭。菜上桌,各自祷告完,刘霆夹了些菜放到母亲碗里,他开始告诉母亲:“我跟老板说,我性格方面有问题,要去上海看病。他同意给我留职停薪。他说,等我调整好了,随时欢迎我回去。”  相似文献   

8.
方言抵心     
有个女作家.在人到中年时找到了真爱.本来是天大的好事。让她感到遗憾的是,在和前夫协议离婚时.女儿怎么也不肯跟她。究其原因,她原先和她的一家人生活在小县城.而“真爱”在大城市.她曾对女儿说过:见了叔叔,不许再讲家乡话,难听死了。本来女儿普通话讲得很棒.但就这么一句.女儿便死活不肯跟妈妈.因为妈妈剥夺了她讲方言的权利,刺伤了孩子的心。  相似文献   

9.
《兰台内外》2009,(4):60-61
2009年5月3日—8日,赵本山完成了在长江商学院的第一期学习。谈及此事,张艺谋说:“我自愧不如啊。”其实他说的不是艺术上不如,而是在生产经营方面。我们发现,曾经熟悉的本山大叔正在转型为一个资本大鳄,这次他还跟牛根生、马云等资本名人“同学”了一把。  相似文献   

10.
阿龙 《新闻世界》2005,(6):31-33
年轻的妻子得了尿毒症,久治不愈,丈夫的心却早已飞出了家门,更可恶的是,他还将外面的女人公然带回家。倔强的妻子毅然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年仅6岁的儿子牵着妈妈的手说:“妈妈。别怕。我是个男子汉呢,长大了我要当医生;治好你的病!”妈妈抱起儿子,擦干眼泪,重重地点了点头:“你行的,妈妈相信你。我等着这一天。”为了实现各自的诺言,儿子一边拼命学习,一边照顾着妈妈的生活,妈妈在儿子的感召下,顽强地走过风雨。如今,9年过去了,她还依然健康地活着,为了儿子那稚嫩的誓言,她要等儿子慢慢长大!  相似文献   

11.
童年趣事     
那是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妈妈神秘地对我说:“媛媛,妈妈是医生,你在学校里不管干什么事情,妈妈都能从显微镜里面看见。所以你上课不能乱讲话、做小动作。不然,妈妈看见了,回家一定要批评你。”从那之后,我变得特别小心。上课认认真真地听讲,下课小心翼翼地玩儿,总害怕做错了什么事,会被妈妈从显微镜里看见。我虽然害怕,但又十分好奇,总想看看显微镜里是不是真能看到学校里发生的事,便吵着让妈妈带我到医院去“领略”一下显微镜的神奇功能,妈妈被我吵得没法子,只好答应了。国庆节放假期间,妈妈刚好值班,我就跟她到了…  相似文献   

12.
1989年2月,我被派到新华社中东总分社工作,直到1993年6月回来,在中东呆了4年多的时间。回来以后,就有个想法,我已经50出头了,应该考虑一下以后怎么办。我当时就想,既然已经在新华社干这么多年了,那就去中国新闻学院吧,给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界培养接班人,同时把自己这一生的新闻经验好好地总结一下。可是,新华社对外部当时就跟我说清楚了,说“你这个人,任何部门要都不给,必须要留下来”。于是我又留下来了。直到1997、1998年,英国威尔士大学有一个新闻、传媒、文化学院,给我一个“访问研究员”的衔,我又在那儿给他们的博士生开了一门《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13.
李贺 《新闻传播》2007,(8):17-18
现在媒体竞争异常激烈,“独家”的含义跟过去也有所不同,任何一家媒体几乎没可能去“垄断”一条新闻,说这个事件只有我知道,我来做。更多的情形是,当一条新闻报出来,很多媒体一哄而上,这时如果要做独家,拼的就是稿件的深度和角度。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离家百年 钟回故里》对于我而言,就是在如何做好“独家”新闻上做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4.
一位女粉丝曾打电话到马英九家,催马英九赶快离婚。马英九更换了电话号码,她又把电话打到竞选总部,并威胁马的助手说:“如果你再不让马英九接我的电话,等我跟他结婚后,第一个开除你!”  相似文献   

15.
不少通讯员常说:我们缺乏“新闻敏感”,所以写稿采用率低,根据我的体会,“新闻敏感”不是从天上摔下来的,而是靠艰苦努力换来的。一要有刻苦学习的精神。“新闻敏感”要  相似文献   

16.
那天,妈妈买了芋头,芋头是一种吃起来又香又软的食物,我特别喜欢吃。可妈妈在洗芋头时遇到了困难,我听到妈妈抱怨说:“用手洗芋头痒得很,好难受,用水冲洗也没用,真是没办法。”这时正在一旁玩耍的我大声喊起来:“我有办法。”妈妈疑惑地说:“你能有什么办法?”我得意地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吧,你先把芋头倒进桶内,加水后用木棍使劲搅动,这样不就行了。”妈妈用了我的方法后,果然把芋头洗干净了,而且手也不痒了。妈妈夸我是个知识丰富的孩子,忽然妈妈又问我:“如果不知道,已经用手洗了,那怎么办呢?”我考虑了一下,又接着说:“把手放在火上烤一…  相似文献   

17.
写好新闻既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那末,这功夫应下在什么地方?陆定一对《新闻战线》的同志说:“新闻,我是天天看的,看了几十年了。看来看去,想来想去,我还是认为,新闻一定要真实。技巧是要的,但主要是要真实。”他还说:“我建议你们要在真实上做功夫。”  相似文献   

18.
编辑同志: 据资料载,中外新闻界对新闻的定义有四十多种说法。有人同意陆定一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也有说复旦大学新闻系教授王中给新闻下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布”更准确些;还有人把这两种说法归纳为:“新闻是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变动的重要事实报道”,这样说对吗?目前,新闻是否有权威定义?  相似文献   

19.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20.
艾风 《新闻界》2001,(1):35-36
许川离开我们已有 10年了,但他的形象仍活在川报老报人心中。大家平时有一句口头禅:“以后我要到许川那里报到 !”可见他很得人心。   我与许川相识相知已几十年了,但真正在新闻业务上有交往的,还是只有 80年代初几年。我在 1979年平反重返川报后,许川就我的工作安排,找我谈了两次话。他说:你离开新闻岗位已有 20多年,新闻业务不太熟悉了,是否先在编辑部当一段时间编辑,这样,熟悉政策、熟悉业务要快一些。我坚持要当记者,并且要到自贡去,我说: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第二次谈话,他同意我当记者,但劝我不要到自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