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第一篇让我为之动容的语文课文应该是琦君的《金盒子》,那是我在初一第一学期学到的一篇自读课文。记得在老师未讲之前,那篇课文我就一口气读了三遍,边读边为之泪下。学完课文后,我还给琦君奶奶写了封信,大意是感谢她让我如此强烈地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我不知道这位台湾作家在讲述这个故事时是怎样的心情,我只知道我读《金盒子》的时候,心里会腾起一种如裂帛断弦般的痛楚,漫开一种支离破碎的伤感。不仅如此,我还诧异于《金盒子》表现出来的震撼人心的真实、洗尽铅华的朴素和纤毫毕现的细腻。《金盒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相似文献   

2.
琦君的世界     
琦君,在海峡那端是如同冰心先生一般的人物吧,但于我却是初相识。书市中匆忙凑数买的一本薄薄的画册,却让我无意间走进了琦君那满是桂花甜香的世界。  相似文献   

3.
童仙伯伯     
正@白先勇: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琦君在为逝去的一个时代造像,那一幅幅幽幽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夏志清:琦君的散文和李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同一传统,但她的成就,她的境界都比二李高,我真为中国当代文学感到骄傲。我想,琦君的好多散文是应该传世的。  相似文献   

4.
《毽子里的铜钱》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作者琦君的写作风格唯美,颇具个性,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深入研究文本,查阅大量有关琦君的资料后,台湾作家白先勇先生评论琦君文章的话浮现到了眼前:"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  相似文献   

5.
课堂回放 <春酒>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了解琦君吗?她的家园在哪里?(学生七嘴八舌.从温州永嘉到杭州,从台湾到美国,琦君曾经的家园被学生一处处搜寻出来.我接过学生的话茬,不紧不慢地说.)  相似文献   

6.
【阅读提示】2006年6月7日,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去世了。遵照琦君的遗嘱,她的骨灰被运回温州老家,安放于“琦君文学馆”现址。  相似文献   

7.
琦君的作品前些年我就拜读过,仅《泪珠与珍珠》这篇作品就引导学生读过好多遍了。一批批学生在琦君温婉的文笔营造的语言氛围中领悟奋斗的泪、悲悯的泪、慈母的泪、思亲的泪,接受美的熏陶和爱的洗礼,涤荡心胸,净化灵魂。  相似文献   

8.
2006年6月7日,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去世了。遵照琦君的遗嘱,她的骨灰被运回温州老家,安放于“琦君文学馆”现址。[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好孙孙     
我是奶奶好孙孙儿:奶奶吃饭我来盛,奶奶洗脸我打水儿,奶奶睡觉我铺床,还给奶奶捶捶腿儿……奶奶把我楼在怀,亲亲我的小红嘴儿。  相似文献   

10.
尹慧英 《辅导员》2011,(8):12-15
"悦读"例文毽子里的铜钱琦君那时,我大约10岁。有一天,我在院子里踢毽子,卖烤红薯的来了。闻到那股香喷喷的味道,我好想吃啊!我  相似文献   

11.
琦君有台湾的“冰心”之誉,其作品大量与母亲有关,数量无人能及。琦君写得最好最感人的文章几乎都是写她母亲的,她母亲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虔诚的佛教信徒。在琦君看来,她是女儿心灵的保护神,是传统美德的典范。琦君大量写母亲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今天做完作业后,我坐在竹凳上陪奶奶 玩。这时,我突发奇想:我给奶奶化个妆吧!奶奶 虽然年岁已高,经过我的“妙手回春”,说不定 也能变成一位漂亮奶奶哦! 我立刻对奶奶撒开了娇:“奶奶,奶奶,我 给您化个妆吧。”奶奶连连摇头:“我这个年纪  相似文献   

13.
体验卖菜     
我的奶奶是一位勤劳的老人,每天都起早摸黑地到市场卖菜。看着奶奶脸上的皱纹越来越多,手上长满了老茧,我真想帮帮奶奶。一天,我对奶奶说:“奶奶,趁暑假有空,我跟你去卖菜。”奶奶说:“不行,你得在家好好学习。”我下定决心要帮奶奶,于是,便缠着奶奶说好话。奶奶经不住我的“死  相似文献   

14.
    
雨, 飘飘洒洒, 那雨珠呦!飘在我童年的记忆里…… 那年,我上幼儿园。一天,天下起了小雨。放学后我在门口焦急地等着奶奶来接我,不一会儿,我就看到奶奶的身影出现在雨幕中。"奶奶,奶奶,我在这儿!"我高兴地向奶奶跑去。奶奶举起伞,挡住落在我身上的雨点。这时,我发现伞好像失去重心似地靠在我这边,而奶奶,却淋着雨。"奶奶,伞歪了,你都淋湿了。"我提醒奶奶。"傻孩子,奶奶身体好,淋点雨怕什么。"奶奶边说边拍拍自己的胸脯。  相似文献   

15.
奶奶最好!奶奶模( )样好看,奶奶说话好听,奶奶的小脚好玩——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奶奶最疼我! 小时候,我贪玩,从不安心吃饭。奶奶总是颠着小脚满院子追我,常常累得她气喘吁吁,我吃饱一顿饭,奶奶可就满头大汗了。  相似文献   

16.
罗立新 《山东教育》2009,(11):58-58
琦君是集散文、小说、词人、学者于一身的人气很旺的台湾女作家.我对其写作风格的认识源于当年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橘子红了》。她的文笔淡雅.总能触动我心底那根柔弱的弦。属于我欣赏的那种风格:淡淡的愁绪.温馨中透着幽思,似一缕春风隐约可见。在琦君不同时期的小说和散文中.我们都能看到她怀旧、念旧的情怀。在这点上有点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很红火的女作家林海音.  相似文献   

17.
对不起,奶奶     
小时候,我与奶奶形影不离,奶奶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奶奶说我是她的"跟屁虫",我却说自己是奶奶的"保镖"。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奶奶之间的距离慢慢拉远了,我开始觉得奶奶的思想太陈旧了。  相似文献   

18.
轮椅     
我25岁那年,奶奶患上瘫病,父亲没钱给奶奶治病,只好把奶奶养在家里,最好的伙食只有面片汤,有时能煮几个鸡蛋,可奶奶吃不下。有一天,父亲捎信给我,叫我回家一趟,说是奶奶想我,我知道是奶奶的病重了。我顾  相似文献   

19.
觉得这些照片老,大概就是我小时候照的吧! 刚出生时的我是跟奶奶在一起住的,也是奶奶带着我走过了童年,这照片成了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回忆。我虽然跟奶奶在一起生活了二三年,但对奶奶的印象依然模糊。因为我刚开始记事,奶奶就弃我而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我想奶奶时,只能拿出照片来看。  相似文献   

20.
琦君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大家,在台湾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文章试图从散文题材的拓展和社会角色的转换两个方面来阐明琦君在其散文创作中挣扎和突破,从而重新认识琦君在散文史上的位置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