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袁瑜 《中学教育》2003,(1):39-43,50
以教育救国与教育独立为核心的“元培精神”是正大的;以兼容并包与网罗众家为核心的“元培思想”是博大的;以自省修己与荐事助人为核心的“元培人格”是伟大的。“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日,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日,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此两种文化,具其一难,兼备尤不可觏。先生殁后,此两种文化,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有两位伟大教育家,一位是孔子,一位是陶行知。毛泽东称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周恩来说他是“一位毫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江泽民同志也称他是“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典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社会学思想体系的内涵。他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之学校观》、《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之出路》、《创造是中国教育之完成》等是他生活教育理论的代表作。他从1927年起先后发动四个教育运动——土地革命时期的乡村教育和普及教育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时教育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民主教育运动。这些运动是他的生活教育思想的实践。  相似文献   

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论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哲学思考和历史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与实践路径,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与既定目标。现代教育要与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文化建设相适应,如何从地理教育视角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意义,理解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世界文明层面的地理含义,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回答“现代化”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与时代之问,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实践与世界参照,地理教育需要重塑以“必备知识”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关键能力”为标志的教学目标体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评价体系和以“核心价值”为目的的教育文化体系,以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和发展地理教育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热爱祖国,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和教育事业,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是我国“五四”以后最有影响的、著名的进步教育家之一。他大力倡导普及教育、全面教育、创造教育、终身教育,并不断探索中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道路。他以“人民第一”“教育为公”为自己的教育信条,忠实履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准则。2005年10月18日,正值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14周年。在此,重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缅怀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应该给每个读者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战线思想解放和改革创新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宏观上说,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面对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猛烈轰击和以“科学、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挑战,为实现“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孔子儒学教育理想的精华,使之与现代化相结合,以中西文化为基础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的伟大目标,我国教育战线已经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两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从科举到学堂”是20世纪初我国教育战线经历的第一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一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促使西方大学理念在近代中国的广泛传播,为我国效法西方建立和发展近、现代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拨乱反正’到‘三个面向’”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战线经历的第二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又一次高等教育的划时代变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念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我国大学走上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道路。“从‘三个代表’到‘科学发展’”是21世纪初我国教育战线正在进行的第三次重大的思想解放和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根本意义的教育变革和大学创新,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以人为本自主创新和谐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为指导,坚持“育人是大学之本”、“科学是大学之根”和“文化是大学之魂”三位一体的大学哲学观,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以中西文化为基础创建中华民族新教育”的伟大目标,开辟我国高等教育和大学更加光辉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开“学术”与“自由”之风的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是近代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革命家。他倡导自由思想,开科学研究风气,反对腐朽和僵化,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美学教育。他把接受的一些先进的西方教育引进中国并结合中国社会文化情况,最早提出了“美育救国…‘以美育代宗教”等著名理论。时至当下,蔡元培先生的美学思想对中国的社会、文化、美术等一直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今时代强烈呼唤大学创新,而我国正在出现一种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特色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对大学和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进行再认识,实现新的文化觉醒,确立“文化是立校之基和育人之本”的科学理念,确认“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以教育和文化创新为核心,以理念创新为先导,开创中国特色大学创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对这个句子怎样理解,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是一个反语,句中“文明人”实质上是“野蛮人”、“伟大”等同于“罪恶”,鲁迅先生在此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见《中国教育大辞典·语文分册》“反语”修辞一栏)。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它应是一个正语,理解为: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枪弹的攒射中,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伟大。句中的“这”是复指主语,复指“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攒射中”这一场面,鲁迅先生这句话是从正面来肯定刘和珍  相似文献   

9.
2005年10月27日伊顿公学现任校长托尼·里特先生就“伊顿公学——传统与现代教育的交融”和当今教育热点问题在北京发表演讲。其中“全面关怀”作为一种伊顿公学的办学理念引起了笔者对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理念的反思。诚然,伊顿公学的全面关怀是以牧师关照为核心的一种宗教式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精神的主导;“中国梦”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普及确立了更高远更具象的目标,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1.
李源澄先生著述甚丰,“所涉范围之广,所论亦颇精湛”。先生之论今古也,承廖季平先生及蒙文通先生之说而又更进,且明确提出以“经”与“经说”分别为说之论。先生以经学即是经义之学,“经学为中国文化之源泉”,为中国文化之总汇。是先生以经学即内圣外王之学,惟于历史中求经学,始能见经学之意义。先生亦提出“经学将来之正路”在于出入西人学术,吸取、改造西方优秀文化,排斥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反而求之六经”,弘扬民族文化中之优良传统,消除民族文化中之消极因素,从而兴起新儒学。  相似文献   

12.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一、“生活即教育”的启示陶行知在1927年《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解释:“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逐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并指出:“中国从前的旧文化,是上了脚镣、手铐的……以天理压迫人欲”。他说:“我们主张生…  相似文献   

13.
往者夏曾佑著《中国古代史》,有云“孔子一身直为中国政教之原,中国历史孔子一人之历史而已”。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有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两先生之言几若一致,而柳先生所说却较明确。  相似文献   

14.
生活教育理论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和核心。陶行知先生说:“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一所学校,我们生活在其中。教育也在其中。而生活作文的基本理念是: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与作文是统一的.生活作文是寓于生活教育之中的。在作文教学中,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指针.对于我们加强作文教学.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陶行知先生的光辉教育思想,是中国教育史的宝贵财富.本文化就陶行知先生“行知行”哲学思想作点粗浅介绍,欢迎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16.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相似文献   

17.
今年10月18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00周年。陶行知先生生活在国家多难民族危机的时代,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同人民大众休戚与共。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奋斗,为中华民族谋求解放,为中国教育探求新路,为整个民族的利益造就人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作出了永远值得纪念的贡献,堪称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巨人。陶行知先生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勇于改革实验,勇于开拓创新,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纪念陶行知,研究陶行知,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学习研究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为纪念陶行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刊第4期、第5期分别开辟我省研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论文的专页,供读者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其鲜明的民主、科学两大旗帜为先导,对我国近代史上的封建文化思想与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地冲击,它唤起了中国人民的空前觉醒,给古老的中华文明带来了生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作为一场伟大的革命,新文化运动不仅引发着我国文化思想战线产生巨大的震荡和变革,也使长期在以封建礼教为核心的旧文化禁锢之下而显得干枯的教育事业生长出几片绿叶,如,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平民教育运动的开展等。然而,就强烈幅射教育领域的新文化运动所提出或隐藏的教育思想来看,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之人格的个性化教育思想却最能反映新文化运动的意志,体现新文化运动的特色。一“五四”时期,以当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首,并在蔡元培、吴虞、钱玄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中国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陶行知就把那种“消灭学生生活力、创造力”的教育痛斥为“死的教育”、“吃人的教育”,大声疾呼“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  相似文献   

20.
仰慕陶行知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有哪位教育家的逝世像陶行知先生的逝世那样,引发那么巨大的震动、深切的怀念和广泛的痛悼?共产党哀悼,国民党哀悼,民主人士哀悼,外国友人哀悼……悼念的文章连篇累牍,悼念的活动蔚为大观。当时中国的党政军、文化、教育、科学等各界的知名人士大都加入了这个悼念的队伍。何以如此?因为先生是民族之魂、教育之光;因为先生乃当代师表,人之楷模;因为先生知行合一,爱满天下。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他为“万世师表”;胡乔木说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文学家”;吴玉章树他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