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层次人才对于高等学校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立足于艰苦行业的煤炭高等学校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是求贤若渴。因此高层次人才引进是解决煤炭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短缺和匮乏的捷径,但是如何才能突破"行业"和"地域"的劣势破解煤炭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难题。本文从煤炭高校目前情况和高层次人才特点入手,结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一些对策,以期促进煤炭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将我国建成一个人才资源强国,要求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培养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所需人才与我国高校培养的复合型人才之间的矛盾是"质"的矛盾。在现有的培养模式基础上,以复合型外语人才为例,提出"2+X"高层次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将"语言技能"和"通识教育"作为课程设置的恒量,"专业知识"作为变量,以实现高层次外语人才"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3.
黄德金 《教书育人》2023,(18):33-35
人才兴则教育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建设的必要抓手和有力支撑。本文从应用型高校建设的宏观背景出发,探讨了应用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并从以调整和优化应用型高校人才队伍结构,强化人才队伍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建设为目标,着力完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调整人才引进思路,加强人才团队和服务平台建设,改革旧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打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环节间的通道,促进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等角度提出了地方应用型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切实做好高校的人才储备基地建设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客观要求以及增强高校自身竞争力的必然需求。近年来,高校人才储备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遇到很多难题,如高学历人才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难以简单区别、基地的人才储备投入与人才输出效益不成正比、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与"红色规章"矛盾、超前储备人才与学科专业调整的矛盾等。为此,要着重进行高校人才储备基地建设中的策略转变和战略择抉。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为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高校需要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为着力点,持续优化统战工作机制.通过分析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特点,文章提出了提升海外高层次人才队伍思想建设成效、做好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工作、加大青年海外教师的培养力度和深化人才职称改革等方面的措施,为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育与统...  相似文献   

6.
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高层次人才引进标价出现阶段性均衡的背景下,优化学术环境是高校促进弱势学科高层次人才引进的优势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张希琳 《文教资料》2011,(21):184-186
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工作直接影响其引进与稳定,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的保障。如何对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好务也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作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特点,借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提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以期对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季 《江苏高教》2013,(1):78-80
随着国家"千人计划"的逐步实施,高校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作为工作重点,引进了一大批学科重点人才,成果显著。但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后如何融入当地关系网络以及如何维护海外关系网络成为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效用发挥的主要障碍。文章从关系嵌入的视角分析了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优化本地学术关系网络、产业关系网络、社区关系网络和海外关系网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地方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过程中,面临地方高校之间、高层次人才之间以及地方高校与高层次人才之间的多重博弈。通过对不同博弈关系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途径,以更好地促进地方高校的高层次人才引进。  相似文献   

10.
人才引进是高校战略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对于优化师资结构、促进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及科研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针对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处理好引进、培养与管理三者间的关系,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建设,是地方高校摆脱困境、提高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近年来,各高校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以期通过充分挖掘高层次人才的潜能,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笔者主要对目前高校对高层次人才激励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就如何改进对高层次人才的激励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校人才引进工作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才引进是高校人事管理工作的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在促进高校教学科研上水平、上层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妥善处理好人才引进过程中的体制制约、人才流失、人才考核、家属安置、引进与培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神州学人》2012,(9):40-43
北京今年计划面向海内外引进千余名高层次人才据"新华网"消息,日前,2012年度北京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新闻通报会召开,2012年北京市将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计1085个岗位虚席以待。其中,将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686名,从国内引进399名。据介绍,此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专项计划主要着眼于北京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突出创新引领和创新驱动。需求岗位集中于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14.
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现状及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高层次人才是高等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参与新世纪国际竞争和挑战的动力源。本文在界定这一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引用、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探讨了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现状存在的问题,揭示了高校高层次人才资源匮乏,质量不高,人才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均衡,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并从人才投入、政策体系和管理效能等不同角度进而探究问题形成的原因,旨在为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高层次人才引进是高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路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正确认识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意义,厘清产教融合与人才引进工作的相互关系.指出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引进工作中尚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规划缺失、重学术而轻实践,宣传形式单一、产业人才引进渠道不畅,人才引进后的培养、考核与激励偏离应用特色;并从制定人才规...  相似文献   

16.
珠海当前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企业对产业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过去专科层次的“终结性”职业教育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珠海职业教育重心必须上移,高职院校要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产业人才,方能为当地产业的发展提供匹配的人才支撑。目前职业教育的专本衔接正处于摸索试点阶段,存在着衔接配套不够完善、本科高校参与积极性不高、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匹配性不强等问题,需要立足地方产业发展,加强衔接沟通、注重合作双方优势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产业人才的培养成效。  相似文献   

17.
实践是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提出了"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的"三位一体"实践教育观,构建起了以实践经验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的"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为目标的多层次、全方位、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将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推向纵深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5,(3):177-179
由于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稀缺性使得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异常频繁,而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各种条件限制,无法提供吸引高层次人才、留住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环境与氛围。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人才流出给地方高校的教学、科研带来的极大影响,已成为我国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一个普遍问题。地方高等学校必须加快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竞争、有活力的激励机制,稳定、吸引一批优秀的教师、科研人员为地方高校持续稳定地发展,为教育事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职师资的职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扩招、公务员热及经济危机下就业难等多重效应,使事业单位性质的高职院校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陡然增大。博士、硕士进高职,对提升高职院校师资的学历、满足高职的高等性要求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的,但这些高层次人才与高职师资的"双师"要求相去甚远,必须尽快完成高职的职业化转型。这一过程不能通过单一的院校途径来培养,而必须结合社会性职业养成基地来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20.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新时代高校实现"双一流"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通过回顾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缺乏与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相结合的长远规划、人才引进机制不够完善、考核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重外来人才引进而轻既有人才培养、对人才培养发展不够重视导致人才流失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出高校要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与学校、学科发展定位相结合,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健全考核激励制度,正确处理好人才引进与培养的关系,实施人才的稳定、培养与发展有机结合的策略等五个对策建议,为我国新时代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