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学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二““‘,二”二”·……”·…“(4.93)试论民族区域自治在内蒙古的实践·“···”··”“··”·“···”·······“··”····”“一“·”·“·”·”·”·”·“·“·(4.100)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建党学说的发展·“.““.·········……“.……”,.,·”·…“.,·,”‘…”…,”二‘(4.113)哲学论机械自然观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试论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的哲学观点(1。30)、1。39)僧肇“不真…  相似文献   

2.
我曾撰文批评现在某些“教育科研“:迷信权威,亦步亦趋;眼睛向上,追赶时髦;“课题“崇拜,华而不实;故作“特色“,“模式“泛滥;论著晦涩,不知所云;职称论文,虚假写作;虚张声势,热衷炒作;“科研“牟利,以饱私囊……并把这些现象不客气地斥之为“伪科学“(见&;lt;教师之友&;gt;2001年第3期&;lt;教育科研:警惕伪科学&;gt;).……  相似文献   

3.
新编中学文言文课文的注释有着少许疏漏和失误,是需要加以补正的;还有一些原注并无大的错讹,但似乎未能尽善尽美,是可以进行补充的。如:“或”即“常常”、“往往”;“必以情”,即“必以诚”;“用”当解作“因为”、“由于”;“执辔”,即“拉着马缰绳”;“弗之怠”,即“不懈怠;之,结构助词,无实义”;“清角吹寒”当释为“凄清的号角吹来寒意”;“中庶子”,即“君王的家臣”;“封”,即“筑土为坛以祭天”;“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作者对“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并非叹老嗟卑的牢骚;“夺”当释为“改变”;“与”,即“赞成、同意  相似文献   

4.
1.“么”姓,读“腰”,不读“什么”的“么”;2.“干”姓,读“甘”,不读“干部”的“干”;3.“行”姓,读“形”,不读“银行”的“行”;4.“应”姓,读“英”,不读“应酬”的“应”;5.“黑”姓,读“贺”,不读“黑白”的“黑”;6.“仇”姓,读“求”,不读“仇恨”的“仇”;7.“区”姓,读“欧”,不读“地区”的“区”;8.“任”姓,读“人”,不读“任务”的“任”;9.“朴”姓,读“瓢”,不读“朴素”的“朴”;10.“折”姓,读“舌”,不读“折扣”的“折”;11.“单”姓,读“善”,不读“单位”的“单”;12.“舍”姓,读“投”,不读“舍得”的“舍”;13.“…  相似文献   

5.
这里所说的“天机“,是指包蕴在个人行为中的一种高超用心.萧何之为汉相,前朝没比,后朝难比;后世有青云之志而才学疏浅者,却因为自己力不从心推说萧何有“天份“.其实,只要细看<史记>就可发现,萧何终能“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靠的不是“天份“,乃是“天机“.……  相似文献   

6.
音译词给汉语言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一般地说,它都有一个原本的意思。例如:苏维埃,意为“代表会议”;克格勃,意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布尔什维克,意为“多数派”;普罗,意为“无产阶级”;布尔乔亚,意为“资产阶级”;乌托邦,意为“没有的地方”;维吾尔,意为“团结”;回纥,意为“团结、联合、协助”;  相似文献   

7.
钱和苦恼     
钱可以买到“房屋”,器”,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美食”,但买不到“食欲”;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珍贵首饰’但买不到“美”;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偷快”;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头脑”;钱可以买到“馅媚”,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钱可以买到“奢侈品”,但买不到“文化”;钱可以买列“纸笔”,但买不到“文思”;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智慧”;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钱可以买到“小人的心’但买不…  相似文献   

8.
“冫”是一个部首,现在的“冫”表示着各种不同的意义,有十种情况。“冫”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都和“冰冻、寒冷”有关;“冫”是“冰”,但是“冰”是作声符;“冫”不是“两点水”,而是“二”;“冫”是“氵(水)”的省略,成为真正的“两点水”;由于引申的原因,“三点水”演变成了“两点冰”;因为字义是“减少”,所以将“三点水”减成“两点水”;字义和“冰”相似,而因此以“冫”为形符;因为“避讳”,“三点水”不得不变成“两点水”;因为避祸,把“氵”改成“冫”;因为汉字简化而被归入“冫”部。  相似文献   

9.
话题作文的开放性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广阔空间,但这样的“开放”“自由”都是相对的。命题中的“以××为话题”“以××为写作范围”“所写与××相关”等语句,本身就隐含着“扣题”“入围”“有关”等要求。所以写话题作文往往要戴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否则一味地“天马行空”,很可能闯入“误区”。  相似文献   

10.
[变化]   翻开人教社2002年版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看点“颇多,除了增加和调整阅读篇目、从形式到内容对“单元练习“进行改版外,还对每篇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方阵进行了调整,将“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背诵“作为第一要求列于“思考·练习“之首,而旧版教材的相关训练全都安排在“思考·练习“的最后.同一训练项目,首尾位置的变换,其内涵及其导向作用小视不得,主要目的在于彻底改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   ……  相似文献   

11.
偶尔翻开<论语>第一页,赫然在目的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学“不用说了,“习“是什么意思呢?甲骨文作“太阳“上面有两根“羽毛“,意思是鸟儿在日光下练习飞翔.<说文>云:“习,数飞也.“意思是频频地飞,不停地飞.孔子教给学生的功课,一般都跟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相关,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技能,如音乐、射箭、驾车等,因此光从老师那里“学“还不行,还要经常去“习“.……  相似文献   

12.
徐文武 《红领巾》2005,(4):59-61
<黄帝帛书>中,刑德思想是核心内容之一.<黄帝帛书>从辨证思维的高度阐述了刑与德的关系,提出了“刑德相养“的命题.在德与刑孰主孰客这一问题上,<黄帝帛书>明确提出先德后刑.<黄帝帛书>将刑德与天道、阴阳结合起来,从而将刑德学说提高到了自然哲学的高度,形成了“阴阳刑德“观.<黄帝帛书>提出刑德理论在实践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方式或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因“、“时“和“度“.  相似文献   

13.
《浙江教育科学》2009,(6):F0002-F0002,F0003-F0004
义乌市实验小学的“快乐阅读”,借鉴“文化”、“艺术”、“生活”、“现代”和“生命”等因子灵动地演绎着小学生的读书之路,“诵·读·悟·行”四结合的阅读过程将读书活动变成“人文对话”的精神套餐,构建了家庭书架、班级图书角和学校图书馆“三级书架”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4.
红星 《现代语文》2004,(6):43-43
提笔撰文叫“命笔”;自己写的文字叫“亲笔”;写作中断叫“辍笔”;别人口授写成的文字叫“代笔”;集体讨论、一个或几个人起草的文字叫“执笔”;练习性的写作叫“练笔”;特别精采的文字叫“妙笔”;体现文章笔法、写作技巧的叫“文笔”;文章中预作提示或暗示,使之前后呼应的叫“伏笔”;寓意含蓄不便直叙的文字叫“曲笔”;写的与题无关的文字叫“闲笔”;特别细致的描绘叫“工笔”;使文章臃肿的文字叫“赘笔”;作品中写得不好的地方叫“败笔”;无拘无束地写作叫“信笔”,对某些方面有所感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的文章叫“随笔”,正文结束后的补…  相似文献   

15.
<左传>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史家杰作,晋杜预注的<左传>可谓功不可没,然杜注千虑一失也在所难免.本文运用训诂学、考据学的方法举二三例以证之.一“夷射姑旋焉“中的“旋“是“小便“吗?二“僖公十五年……秦穆姬属贾君焉……晋侯于贾君……“.贾君为谁?  相似文献   

16.
至少对19世纪的小说而言,主人公的死亡作为一个故事的结束似乎是极常见的,比如<包法利夫人>,比如<苔丝>、<安娜·卡列尼娜>,等等,等等.当然结婚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简·奥斯汀和对她很不屑的夏洛特·勃朗特在大多数情况下就都以结婚或是对婚姻前景的暗示来收场,这样的处理顺理成章,颇合生活的“逻辑“,因为结婚原本是人生的一个自然段落.不过以死亡作结,在“一切都结束了“的时候结束,似乎更来得“完整“,它更能满足读者对主人公命运的“全知“要求--即便是“欲知后事如何“,也没什么“后事“可说了.……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家庭教育思想,突出表现在:“孝“、“严“、“勤“、“俭“、“和“.“孝为百行之首“;“治家贵严,不严之流弊不可胜言“;“能勤能敬,家业未有不兴者“;“家国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和气蒸蒸而家必兴“.曾国藩家教思想确有颇多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乘法的意义“,《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一学段(1~3年级)“数的运算“中指出,要“结合具体情境,体会运算的意义“,并加了注释:“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  相似文献   

19.
一、教师角色,从“前台“向“后台“定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首先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角色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适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由此可见,鼓励孩子“敢问““善问“是学生“会问“的基础,是促进学生积极患维,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