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明代河南儒学与方志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河南儒学是本省方志编纂的核心力量。儒学师生不仅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方志编纂思想 ,而且全方位参与了全省上下的修志活动。儒学修志是中国方志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客观要求 ,也是明代儒学教育发展兴盛的直接反映 ,同时还为地方政治文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明代是徽州方志承前启后的发展时期.这时徽州府邑正式方志的修纂蔚然成风,专志编撰门类多样,志书编纂理论日益丰富,为清代徽州方志编纂热潮的到来从理论和实践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地方志,简“方志”。 方志,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书?目前尚未有准确的定义。按字义讲:方,指方域,方里,志,指记述,“志者记也”。凡记述方里事物主书皆可称“方志”。 明代《武功县志》的主编康海认为:方志是“记其风土文献之事,以备地方官‘资治’之书”。 清代方志学家章学诚认为:方志乃“一方全史”。 《辞海》方志条称:方志是“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 八十年代开展地方编纂工作时,曾经展开过关于方志性质问题的讨论。在这次讨论中更提出:方志是“一方古今总览”、“地区史地综合图书”、“区域性百科全书”、“综  相似文献   

4.
《西域水道记》是道光年间徐松编纂的水利专书,稿本附图27幅,刻本附图24幅。通过清时期新疆地图、方志和徐松及其周围交游者的著述、书信等文献分析《西域水道记》地图背后所蕴含的编绘理念,主要表现在经世与考据并重的治学观念、大一统的政治内涵、融会中西的思想意识三个方面,展现了嘉道时期新疆方志地图注重归纳总结与吸收西学知识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章学诚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方志学家。由于他在方志学上的贡献,受到了后世学者的盛誉,如梁启超,黎锦熙,瞿宣颖以及今世众多的方志学研究者。诚然,章学诚有着丰富的方志编纂经验,又擅长史学,他的方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我国方志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但他的方志学思想体系又非无瑕白壁,客观地评价章学诚的方志学思想,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和编纂社会主义时期的新方志,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仅就章学诚方志思想体系中的“方志立三书”说略陈管见。 方志三书,即“志”、“掌故”、“文征”,这是章学诚为方志拟定的编纂体例。章氏认为,“志者,识也,典雅有则,欲其可以诵而识也。”“志”由纪、表、图、考、略、传等部分组成,立志以“备史裁”,志是一部方志的主体。所谓“掌故”、“文征”,是志的两翼,掌故用以“昭典例”,即保存典要掌故。文征用以“俟采风”,主要辑录诗赋艺文。掌故、文征,似今日资料汇编,设此二书,既可使志简明得体,又不失保存史料和与志互证的作用。在三书之外,章氏又别立“丛谈”一门,以收录修志取材所余,“拦入则不伦,弃之则可惜”的资料,使方志体例更加完备。 方志立三书,是章学诚在方志编纂中的创新,以为“凡欲经纪一方之文献,必立三家之  相似文献   

6.
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的重心有过两次大的转变,从关注方志的艺文著录转向关注如何保存地方掌故,从企图在方志书志部分保存掌故转向方志"志"体与掌故分立,而每一次转变都与对《周官》有关问题的认识密切相关,对于《周官》相关问题认识的深化是促成章学诚方志编纂思想不断走向成熟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7.
余姚为浙东名邑,从明至清编修了大量的地方志,是研究余姚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材料.但是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余姚方志进行一个较全面的概述,本文从编纂情况、著录情况和编纂特点等方面对历史上出现的余姚方志做一较粗疏的梳理.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山东方志纂修者们顺应社会潮流,在志书记述内容、体例及编纂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变革创新,使得在我国封建社会流传了千百年的旧方志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即促进了方志的发展,也为当今方志的编纂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9.
张维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方志学家,其《陇右方志录》是一部区域性的方志目录,著录今甘肃、青海、宁夏历代方志共329部。各志除了注明其存佚情况、成书年代、撰者、卷目之外,最后还以按语的形式对其进行评价,类近解题之体,其中涉及有关旧志编纂的体例问题,主要表现在方志的分类归属、记述范围、体裁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张维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方志学家,其《陇右方志录》是一部区域性的方志目录,著录今甘肃、青海、宁夏历代方志共329部。各志除了注明其存佚情况、成书年代、撰者、卷目之外,最后还以按语的形式对其进行评价,类近解题之体,其中涉及有关旧志编纂的体例问题,主要表现在方志的分类归属、记述范围、体裁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罗愿的《新安志》是在南北朝以后地记、图经,尤其北宋大中祥符《新图经》的基础上修撰而成的。它继承地记、图经的地理记载的传统,又逐渐超越地记、图经的局限,特别是增扩历史文化的内容,使地方志不断完善,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全明词》及《全明词补编》出版后,学界完善一代文献的努力依旧在继续,大陆以外所藏汉籍成为辑补重点。又从明清方志中辑出百余首,今初步刊布22位词人的42阕作品,并以《全明词》体例整理,这对于明词文献整理与研究必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明中叶以后及清康熙以来,湖南地区涌现出大批工商业较繁盛的城镇和市墟。这些城镇市墟大多分布在湖南水陆交通便利之处,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及经济作物的商品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为了满足城乡居民的日常消费,是农副产品、手工业品及日常生活用品的交换市场。  相似文献   

14.
邹虎 《唐山学院学报》2013,(4):63-66,108
针对《全元文》在版本选择及点校中的疏失,以明清地方志为据,补其缺处近百例,并对其校勘中存在的讹误予以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5.
《旧京词林志》是明代浙江宁波人周应宾所编的南京翰林院志。该书是记载明代南京翰林院文献留存不多的志书之一,可以补充参证明代黄佐所修的《翰林记》。《旧京词林志》在修成之后即被很多书目和笔记纷纷引用,显示了此书记录文献的真实性、客观性的特点。是继唐代李肇《翰林志》之后,又一部具有较高文献利用价值的古代翰林院志书。  相似文献   

16.
明代胡缵宗纂修的《安庆府志》,在地方志修纂史上享有盛誉,然其卷数,各家说法不一。胡缵宗自称其志十七卷与余珊称胡志十六卷,主要是以按类分卷、以卷统篇的体制来统计卷数的,只有"记"类例外,篇卷合一,一卷一篇。而嘉靖刻印本计为三十一卷,是以按篇计卷、总篇次与卷次合一的体制计卷的。两种计卷体制之间具有对应关系。至于十六卷与十七的差异又是由于对胡氏《自序》是否算作府志正文而产生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为三十卷和当今学者提出的二十四卷新说,皆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7.
道光<徽州府志>是研究徽州社会与历史的基本原始文献.通过对其所载各类"文化人物"以及文人著述的统计,采取定量分析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徽州自唐至清中叶文化发展的一般趋势唐五代时尚不发达,宋元时期渐长渐高,明清时期则如日中天.此种趋势的发生,除了社会文化自身发展的原因和徽商的作用外,理学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安庆府志在明代凡四次纂修,嘉靖间知府李逊所主修的《安庆府志》即是其中完整的一部。此志自明迄今公私书目虽有载录,然或因载录者之疏漏,或因承袭旧讹之不察,在载记其纂修与刊刻时间时颇多讹误;有关该志与正德志之间的承继关系及其对正德志所做诸多厘正完善之功亦语焉不详。对此进行考辨梳理,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