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邹国如 《高中生》2013,(8):44-45
解析:选Co同学们若只根据“Look”去判断,则很容易不假思索地误选A,因为有些同学会理解为“你看.有人正在清洗沙发”。若能根据答句信息去分析.则可判断出要用现在完成时。  相似文献   

2.
在古汉语词汇海洋里,有两种词形、词义须细心辨析。一是古代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很容易与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相混;二是古汉语里的一种“双音偏义词”很容易误认作两个单音词。稍不留意,“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相似文献   

3.
《孔雀东南飞》思考和练习第五题 ,对“相”字的读音和意义 ,列举了八个例句对其进行强化区别训练。其中的第七句是“朱文子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此例句中“朱文子”实乃“季文子”之误。据《左传·襄公五年》载 :“鲁国大夫季孙行父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 ,君子是以知季文子之忠于公室也。”宋代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 ,引用此例告诫子孙亦是“季文子相三君 ,妾不衣帛 ,马不食粟 ,君子以为忠”。该例句将“季文子”误为“朱文子” ,给古文知识本不丰富的学生造成一种错觉 :也许除季文子之外 ,还有一个类似的朱文子吧 !…  相似文献   

4.
典型陷阱题分析 1. "Do you like the material? Yes, it __ very soft." A. is feeling B. felt C. feels D. is felt 【陷阱】此题容易误选D,想当然地根据“这布料摸起来很柔软”这一句意,认为“布料”应是“被摸”.所以feel选用被动语态。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有一组《归园田居》,其第一首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因诗人从29岁初涉仕途、任江州祭酒,到41岁辞去彭泽令而归田,时间恰好是十三年,所以有人认为此句“三十年”应为“十三年”之误。但正如布罗茨基所说:“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若细细揣度,“十三年”之说泥痕凿凿,何及“三十年”更见陶令志节?这一首《归园田居》,起首六句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若将“尘网”仅理解为官场、仕宦生活,仅理解为“官场、仕宦生活对作者心灵的羁绊与束缚”,那么我们说这里就是…  相似文献   

6.
“差点儿(没)”句是一种主观强调句,主要用以强调说话人的主观感受和看法.“差点儿(没)”句,都含有程度不等的“意外”语气.意外的事情容易刺激人的感情或意识,从而容易激起人表达或强调自己主观感受或看法的意愿,这是“差点儿(没)”句一般总是选择意外事情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7.
“forshort”与“shortfor”是初中英语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对它们的区别作以下浅析:一、forshort译为“简称”或“作为简称”,一般放在句尾或句首作目的状语。例如:1.Wecalllaboratorylabforshort.(我们简称laboratory为lab。)2.TheboysnameisPhilip,or“Phil”forshort.(这个男孩的名字叫菲利浦,或简称“菲尔”。)二、注意forshort与shortfor在同义句中的转换。例如:Wecalllaboratorylabforshort.Labisshortforlaboratory.为了方便记忆理解,特总结出以下句式,供同学们参考:“主语+call+全称+…  相似文献   

8.
周丽 《高中生》2010,(3):40-41
【陷阱】容易误选D,认为最高级前要用定冠词。 分析:此题最佳答案为A。该句可视为“Ihave never heard a better voice than her voice”之省略,全句的意思为“她唱得多好啊!我从未听过她这么好的声音”。比较以下题目,情形也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9.
1.你叫什么名字? [误]What’s you name? [正]What’s your name? [析]you是人称代词,意思是“你、你们”,为主格或宾格,在句中可作主语或宾语。your是形容词性物主代词,意思是“你的、你们的”,可作定语,用来修饰名词。此句中的名词name前要用定语来修饰。故要用your。  相似文献   

10.
“Chinglish”即“中国式英语”,它是译者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按照汉语的习惯译出的英语。下面四个句所表现出来的形式即为“中国式英语”。Iamadancemania.(误)Ihaveamaniafordancing.(正)2.人人都必须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工作。Everyoneallmustworkhardforoursocialistconstruction.(误)Everyoneofusmustworkhardforoursocialistconstruction.(正)3.所有出席的人都批评小李不该这么鲁莽.AllpresentcrltlclzedXiaol。lthathecouldnotactsorashly.(误)AllpresentcriticizedXiaoLiforhisrashne。(正)4.在这…  相似文献   

11.
陶渊明有一组《归园田居》,其第一首中有“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句。因诗人从29岁初涉仕途、任江州祭酒,到41岁辞去彭泽令而归田,时间恰好是十三年,所以有人认为此句“三十年”应为“十三年”之误。但正如布罗茨基所说:“诗歌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若细细揣度,“十三年”之说泥痕凿凿,何及“三十年”更见陶令志节?  相似文献   

12.
小学语文课本中带“像”字的句子颇多,如果不认真理解和辨析,很容易被误当作比喻句。一、是形容,不是比喻。例:“回到家里,他自己淋得像刚从水里捞上来的样子。”(《饲养员赵大叔》)这句是形容赵大叔衣服  相似文献   

13.
“比值”与“简比”的区别和联系马鞍山市师范附小胡岭梅“比值”和“简比”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比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小节中容易被忽视的两个概念。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学生容易混淆不清,往往将“简比”误为“比值”,或将“比值”误为“简比”,影响着许多习题解答的...  相似文献   

14.
在英语学习中,同学们经常会见到“Itis/was...”的英语句子,并常常因为搞不清句子的结构而造成理解错误或用错关联词。现对此举例分析如下。1.Itwastheschoolmyfatherstudiedtwentyyearsago.A.whichB.thatC.whereD.since有的学生很可能把这个句子看成是一个强调句而误选B。要判断它是否是强调句,方法很简单,去掉Itwas,把这个句子还原成:“Myfatherstudiedtheschooltwentyyearsago.”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theschool前面少了一个介词in。如果把这个句子改为“Itwasintheschoolthatmyfatherstudiedtwentyyearsa-go.”它就成了强调句。此题…  相似文献   

15.
1.在输入大量学生成绩时,容易发生误输入,如将“90”误打成“900”等。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三册《道士塔》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此处的“委曲”当系“委屈”之误。  相似文献   

17.
偶翻《中学古代作品评注》,发现《扁鹊见蔡桓公》一文的注解说:“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显然注错了。《史记·扁鹊列传》中说:“扁鹊者,渤海郡鄚人也……。”注解把鄚错为郑,可能是出于误抄、误排或误校。因鄚字少见,人们很容易把  相似文献   

18.
节选自《史记》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其中有句“以戏弄臣”,看似容易;《教师教学参考用书》译文为“以此来戏弄我”,翻阅其他版本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此句或不译,或语焉不详,大同小异地译为“来戏弄我”。  相似文献   

19.
1.We ready in time,. A.thank to you B.thanks you C.thanks to you D.thank you 本题易误选B或D。正确答案为C。 要点解析:粗心的同学可能会把思路误放在“谢谢”上。其实,本题考查的是“thanks to sb/sth”的用法。“thanks to”是副词短语,常在句中用作状语,表示原因,意为“由于”,“幸亏”或“多亏”。初中英语第三册第70课和74课中有这样两个句子:  相似文献   

20.
课本第94页方框中陶潜诗“带月荷锄归”一句,“带”为“戴”之误。“带”应为“戴”$山东省蒙阴一中@宋炳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