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科学中国人》2012,(16):40-41
《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发布 共两万八千种生物 7月25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908专项)的重要成果——《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该图册基本摸清了中国海洋生物的“家底”,共收录我国海域海洋生物59门类28000余种。研究表明,我国是全球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海洋物种数约占全球已知海洋物种数的13%。《中国区域海洋学》和《中国海洋物种和图集》由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和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编纂。  相似文献   

2.
正英国皇家鸟类保护协会公布的"2016自然状态报告"显示,英国物种数量正在减少,还有1/7的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其实,不仅是在英国,放眼全球,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需求无节制的扩展和增长,如今,已有大批生物绝灭或面临绝灭的险境。无论哪种生物的绝种(即使是对人类有害的),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保护物种,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奇事异闻     
《科学生活》2007,(1):7-7
3千米海底热水中有"沸腾虾"最近,在为期10年的海洋生物普查计划中,科学家们在大西洋赤道附近海域约3千米的深海中,发现了这种被戏称为"沸腾虾"的小虾。"沸腾虾"生活的海域中的水温为2℃,但海底火山口  相似文献   

4.
我们国家海洋生物物种资源相对比较多,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我们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但是,目前海洋出现污染严重,过渡捕捞等现象对海洋生物可持续利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促进我们国家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通过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有效措施进行阐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距今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一次大灾难.超过95%的海洋生物物种和70%的陆地生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了,但是科学家最近发现,一种喜欢酸性环境的真菌却在那场灾难发生时大肆繁衍,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6.
林泉 《百科知识》2009,(14):44-44
北极有北极熊,南极有企鹅,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但为什么南极没有北极熊,企鹅不跑到北极呢?科学界普遍认为,一条长长的赤道让两极的喜寒动物永远无法相见。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全球最新海洋生物普查结果表明,至少有238种海洋生物同时生活在北极和南极海域。  相似文献   

7.
正生物多样性减少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减少速度惊人。面对这种结果,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人类的行为直接和间接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尤其是人类开垦荒地、砍伐森林以及大规模的工业化导致气候变暖,造成了物种的减少,甚至使一些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已到危险境地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识别的物种数量大约是175万,其中大部分是诸如昆虫这样的小生物。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满都海公因昆虫多样性及生活习性调查研究,了解该区昆虫物种数量及种类构成,进而有目的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维护城市生态平衡,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科技新时代》2010,(1):56-56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已经认识了大约25万种海洋生物,每年还会新发现1400多种。大约10年前,世界顶尖的鱼类学家们在阿尔弗雷德·斯隆基金会的资助下启动了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建一份包括所有已知海洋生物物种的清单,理清它们生存的位置和现存数量。“海洋生物普查(CoML)”计划便由此诞生。  相似文献   

10.
李忠东 《百科知识》2011,(20):34-35
海洋吸收过量二氧化碳 在2.5亿多年前,地球经历了一次最引人注目的灭绝危机,大约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绝迹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如此之多的物种相继死亡,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基本实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全方位系统保护。目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被纳入国家的顶层设计,相关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等措施,我国重要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得到明显提升。此外,通过缔结多项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国际公约和协定,以及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等举措,我国完成了从重要参与者向积极贡献者的履约角色转变。然而,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和加强的问题,如:资金投入机制单一,数据整合程度不够,对海洋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投入不足,以及追求数量目标而忽视生态系统结构和完整性等。未来,应转变保护策略,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公约间协同增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环境污染治理等相结合;从追求数量目标转为提升质量,加大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库和野外台站建设力度,加强外来入侵生物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研究;搭建大数据平台,推动生物多样性信息共享和深度挖掘,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2.
黄万波 《金秋科苑》2013,(11):27-30
研究地球物种数量,究竟意义何在?用海洋生物学家沃姆的话来说,“如果我们连本国的人口数量,甚至连数量级都一无所知,谈什么规划未来?”生物多样性,也是一样。人类已经开始致力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可是直到现在,我们连地球上的物种数量都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3.
辽宁海域辽阔,资源丰富,地理、气候条件和物种分布独特,在海洋生物医药的开发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然而,辽宁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却在国内未显优势。本文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现状,分析了辽宁海洋生物医药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建议借鉴欧洲海洋生物医药的研发模式,加快辽宁海洋生物医药研发进程。  相似文献   

14.
正大约在2.5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生物大灭绝,它的毁灭性远远超过了6500万年前那次杀死了恐龙的生物灭绝。6500万年前的那次灾难毁灭了地球上50%的物种,而2.5亿年前的那一次,陆地上至少70%的物种、海洋中96%的物种都消失了。由于那次灭绝发生在古生代终结时的二叠纪和中生代开始时的三叠纪之间,古生物学家称之为"二叠纪-三叠纪生物大灭绝"。在二叠纪,地球上几乎所有陆地都聚在一  相似文献   

15.
修利 《今日科苑》2009,(9):60-61
美国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从上个冰川时代残留下来的阿德利企鹅骨骼中提取的DNA样本,将有助于揭示物种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布里斯班市格里菲斯大学的进化生物学家大卫·兰布特在新一期的遗传学杂志《PLOS GENETICS》上发表了他们对于生活在3.7万前的企鹅DNA样本的分析成果。兰布特教授说,对于研究气候变化,企鹅是非常合适的物种。它们在生活环境中感受的温度变化要比赤道地区的那些动物剧烈的多。  相似文献   

16.
资讯     
正地球或有第三种灭绝原始人在现代人成为唯一存活的人类物种之前,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曾经和人类祖先智人在地球上共同生活。虽然这两种原始人已先后灭绝,但通过与智人杂交,他们的一些基因得以流传至今。美国遗传学家在分析美拉尼西亚岛民DNA时发现,他们除了携带源自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遗传信息,还有部分"无主DNA"。研究人员推测,这部分DNA可能源自第三种非智人的原始人。美拉尼西亚群岛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的西太平洋,因为地理隔绝而成为探  相似文献   

17.
地球上有生物存在的35亿年中,许许多多生物曾经生存过,已消失的生物和现存生物的数量大约在50亿~500亿个物种之间。我们知道地球上现存物种数是在500~5000万个物种之间,那么曾经生存过的物种的99.9%已经消失,每个物种的平均物种寿命约400万年。科学家们把这样物种消失的事件叫做物种的灭绝。有灭绝就有新生,未来新生的物种会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来想一想。  相似文献   

18.
正最新科学评估报告显示,地球上可能存在着1万亿种不同生物,意味着目前未知物种占99.999%,所以我们对身边的生物圈知之甚少。2011年,美国夏威夷和加拿大生物学家评估报告称,地球上物种数量大约是870万种,真实数据最低是740万种,最高是1 000万种。目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人员指出,之前的评估数值明显偏低,因为所有的调查报告都忽略了微生物。  相似文献   

19.
徐风 《百科知识》2014,(18):32-32
正寿命和繁殖力是生命的两个基本属性。有趣的是,有研究证明,这两个生命的属性是反向的关系。生活在一定条件下的物种群体,当寿命延长时,其繁殖力会相应减弱。繁殖力的平衡限制法则按照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各种生物中越是长寿的动物、植物或细菌,其繁殖能力越弱。先看植物界。众所周知,银杏树寿命可达数千年,常被用于代表华夏文明,数量却不多。相反,杨、柳、梧桐树其树龄难过百年,却易于栽培,到处都是。在生物圈中,物种间和物种内的繁殖力均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20.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加剧,作为人类生存最为重要的基础的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过去的2亿年中自然界每27年就有一种植物物种从地球上消失,每世纪有90多种脊椎动物灭绝。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现在物种灭绝的速度是自然灭绝速度的1000倍!很多物种未被订名即已灭绝,大量的基因丧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锐减。无法再现的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正以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如果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人类将面临着能否继续以其固有的方式生活的挑战。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和持续、合理地利用急待加强,刻不容缓。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