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4 毫秒
1.
西周初期,作为东夷部族一支的江国远离东夷的中心地带,没有受反周军事行动所波及,在成王、周公平定东夷叛乱之后,为了安抚夷人,江、黄两部族同时受封于淮河上游为子爵侯国。古江国的属地当在今河南正阳县南部、信阳市平桥区东北部和罗山县北部一带,跨淮河南北,以淮北为主,都城位于淮河北岸。在楚人相继灭亡汉水流域和淮河上中游的诸侯国时,因江国之君与楚国有着姻亲关系.所以得以保全。楚成王死后,楚穆王于公元前623年灭亡江国。  相似文献   

2.
春秋旱期,崛起于“江汉间”的楚国向北扩张,逐步兼并了在今南阳、信阳一带的申国。楚武王破申时间在公元前698~前691年间;楚文王伐申时间在公元前688年~前687年;楚国进军路线是过襄阳、唐河、桐柏,经桐柏山与大复山之间的古道东进,攻占了唐、白河和淮河上游地区。公元前676年,楚与巴人伐申,攻取了东申南部的河地区和“三关”(平靖关、武胜关、九里关)地带,打通了楚军东进的捷径.即江陵──江夏(大洪山南边)—平靖关—訾水(今河)—淮河路线。  相似文献   

3.
弦国源于北方狄人的一支隗姓的赤狄,是古老的炎帝部族的后裔。早在商代便已进入中原,西周时在豫南建国,为子爵,公元655年楚人灭弦。弦国故地在汉代软县和西阳两县之间,即今天罗山县西北部,北为息国,西北为江国,东边是黄国,弦国的建立体现出周人分封方国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道国是周代淮河上游的一个小诸侯国,姬姓。它处于中原腹地的南端,南临淮河,北接中原,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当楚人北进淮河流域时,道国成了楚国实质上的附庸,约在公元前500年前后,被楚昭王所灭。道国故城即汉晋时期的阳安县故城,在今确山县北、驻马店市区南部的古城镇一带。20世纪80年代在周代道国故地确山县竹沟镇出土的"嚣伯匜"与道国无关。  相似文献   

5.
项国源于姬姓的黄帝部族,其远祖为黄帝之裔伯儵,别为姞姓钤缁疃诹晌鞯厍?后南迁至黄河北岸,至周代姞姓的一支南迁至淮河北岸建立项国??643年为鲁所灭。当楚人势力向北扩展之后,项地遂为楚人所有。项国故城在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为汉晋时期项县和隋、唐、宋时期的项城县故城。  相似文献   

6.
濮人是汉水以南一个古老的重要民族,该民族中心分布区当在今鄂西、湘北地区,他们创造的考古学文化是以釜、鼎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我们认为濮人在先秦时期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迁徙,第一次发生在商代二里冈时期,濮人向南方的湖南和西部的重庆、四川等地迁徙。向西迁徙的一支对蜀文化及西南其他地区影响很大。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商人退出江汉地区,濮人与周人结盟,于是濮人又迁回到江汉平原南部地区。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楚人、巴人的逼迫下,除一部分融入楚人、巴人外,濮人被迫向西和向南迁徙。  相似文献   

7.
沈国,姬姓,本为周公后代,第一代沈国君主为周公之曾孙、鲁炀公之子。沈国与文王幼子聃季载所封之"聃"国非同一个诸侯国。沈国最早为一个子爵小诸侯国,经西周时期的经营而逐渐强大,其地域远远超过周王室规定的子爵疆域;春秋时期,沈国地域跨安徽临泉与河南平舆、项城等3县市,而临泉与平舆交界处属于沈国的中心疆域。其故城在今平舆县北的射桥一带。春秋中期以后,沈国依附于楚国,成为楚国重要的盟国和在淮河北岸向中原与淮河中游经略的重要基地,公元前506年在晋国的指使下,蔡国灭沈而杀其君沈子嘉。  相似文献   

8.
番国,为祝融八姓中己姓的一支,春秋以前在中原北部立国,至春秋前期南迁至淮河上游的信阳市平桥区一带,或称"鄱"、"潘"。后世出土为数较多的番国青铜器,铜器铭文多自称"番君"、"番伯"、"番子"等。番国在春秋时期较早归于楚国,从信阳市的平桥区向东迁移至固始县。公元前504年吴人伐楚,获潘子臣,取番地,番国最终灭亡。番国贵族在春秋中期便入楚王室为官,如潘崇、潘尫、潘党等。尤其是潘崇,在春秋时期楚国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番国文化呈现出中原文化、淮河流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特征。  相似文献   

9.
胡国,归姓,本是北方媿(隗)姓赤狄部族的后裔。夏、商时媿姓的一支南迁至黄河南岸而进入中原腹地,西周时在淮河两岸建立胡国和弦国。西周的胡国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境,在春秋初期受郑武公的军事压迫而被迫向东南迁移至安徽阜阳境内,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的颍水西岸、泉河北岸一带。至春秋中后期,胡国成为楚人的附庸,完全丧失了主权。春秋后期胡国转而依附齐、鲁,公元前495年为楚所灭。  相似文献   

10.
春秋"吴头楚尾"界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头楚尾”,顾名思义,是吴国与楚国的交界的地区。吴国与楚国交界之事,全在春秋时期。“吴头楚尾”,在今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的东界之东,即在今安徽省、江西省境内。“吴头楚尾”的争战之事。主要发生在今安徽省的北部与中部。吴国攻取和占领艾邑(今赣西北地区)的时间,在公元前504年至公元前495年之间。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是吴楚边界的稳定时期。吴国辖有番邑(令赣东北地区)和艾邑(今赣西北地区);今江西中部和南部地区,大致属于楚国。(在令安徽境内)楚国的东界:乾溪、城父(今毫州市)——胡(今阜阳市)——英(今金寨县)——舒庸(今霍山县)——今宿松县。(在今安徽境内)吴国的西界:房钟(今蒙城县)——州来(今凤台县)——六(今六安市)——舒(今舒城县)——灊(今潜山县)。  相似文献   

11.
论周平王的东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平王东迁的原因,学术界存在着好几种不同的观点.本文通过对西周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认为西周后期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的是平王东迁的根本原因.而优越的自然环境也是平王选择雒邑作为其国都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西晋时湘州得以设置。南朝时,湘洲与南朝各代政权的政局发展日益紧密,尤其是梁代之际湘州的地位日益突出,对梁代的政局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武》乐是周代编制的歌颂武王伐纣的歌舞作品,其内容与武王伐纣的历史事实在一定程度上相符。对于《大武》乐篇章及其顺序,从唐代时期直至当代均存在较多争议,值得进一步梳理。按照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可将《大武》乐分为六诗,诗章先后顺序当为:《武》《酌》《赉》《般》《时迈》和《桓》。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文明时代不久的西周社会,很重视民众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外,周王朝的各种官员都负有一定的教育职能,大司徒更是实施民众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其措施是官师一体、政教合一。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提高人民农业生产的技艺,要人民懂得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对全体民众进行道德和法制教育。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林政,初兴于西周,其标志是周统治重视森林职官建置和加强伐木管理。其林政兴起的原因,除当时丰富的森林资源,更重要的是西周统治思想与自然财富观的有机结合所致。西周林政包括森林职官和森林政策两个方面,其显特点是:森林是属于周天子和封侯所有的天然富源,伐木要有定时;政府有计划地组织林垦,并开始实行人工培养保护森林的制度。  相似文献   

16.
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多民族统一的封建中央王朝。与以往的封建王朝统治者相比较,满洲贵族中的政治家在处理民族关系及其问题,特别是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方面,更加具有政治远见。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分析清朝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并对清朝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7.
西晋时湘州得以设置。南朝时,湘州与南朝各代政权的政局发展日益紧密。在陈代前期,陈夺取湘州,巩固了陈统治,然而降至陈代后期,陈失去湘州,国境日狭,灭亡之时已近矣。可见,湘州之得失对陈代的政局产生了较为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古滇王国和滇文化日益受到国际文化界的推赞。建国后以云南普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为代表的滇文化墓地逐一被发现,并考古发掘出两千多年前具有独特文化色彩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都可与中原商周青铜文化相媲美。同属青铜文化,滇国和商周王朝在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上,有许多共通之处。然而在青铜器型制和精神象征意义上,却出现较大差别。滇国礼器在于铜鼓和储贝器,而商周朝在于鼎。青铜礼器选取上的相异性,也反映出滇与商周王朝权利体系分配的不同,在生产方式与民族风情上也呈现出某种程度的区别。本文试图就此问题,对同持青铜礼器的不同王国文化差异做出浅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19.
宕昌新石器时代的民族考古主要是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宕昌羌人在商周时期跟随武王灭商,为秦汉西羌的一支,汉建羌道,晋度;晋朝建立羌人政权-宕昌国,北周灭国建宕州。明清将西羌改称西番,清晚期至民国划分为藏。现代意义上的藏语实际就是古羌语的延续;羌是藏的前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