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河湟地区作为政治、军事、经济和交通的战略要地,历来被各朝所重视。曹魏西晋在两汉经营基础上采取稳定河湟、安抚诸羌的政策,一方面承袭东汉的郡县体制,在河湟地区设置西平郡;另一方面以护羌校尉节制安抚河湟诸羌。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汉、鲜卑、氐、羌和卢水胡部族建立的前凉、前秦、后凉、后秦、南凉、西秦、北凉等诸政权相继深入河湟展开经营进行角逐,并随着河湟地区复杂的民族形势以及十六国各政权间的战和关系变化而不断调整改变经营策略和方式,各政权在河湟地区定都城、置郡县、设护军,发展经济和农业,传承传播中原政治文化制度,开发建设河湟,更进一步加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的演进中河湟地区作为中原与周边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伸缩进退、相互消长的中间地带,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回族、撒拉族等各族文化建构出河湟文化多元鼎立与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多元性文化维护了河湟地区的社会稳定,加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了河湟地区各民族的文化进步,最终也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社会发展,同时创造了河湟地区丰富多彩的人文地理景观。  相似文献   

3.
青海河湟地区宜农宜牧的特殊自然环境,草原游牧经济和内地农业经济相结合的区位特点,使这里成为历代中原王朝兴办屯垦、移民实边以捍边陲之地.清政府在河湟地区实施的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起到了安定社会秩序,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河湟地区是西北边防要塞和交通要道,历史上长期受到中原封建王朝的重视和经营以及不断的开发,青海地区的发展以河湟地区为中心。近代以后,在战争的迫使下,国民政府调整政策。同时受西方经济、文化、思想等影响,河湟地区开始走向近代化。反映在河湟地区社会生活方面,就是服饰、饮食、住房、交通等物质生活方式和教育、文化娱乐方式等精神生活方式的变迁,同时也反映在民主、平等、法制、国家观念等思想意识方面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河湟地区是既适宜农耕又适宜畜牧业生产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在河湟开发的历史过程中,明代是该地区城镇体系初步建立的关键时期。明朝总结汉唐以来历代经营河湟地区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政策,在实际推行中也颇有建树。有明一代的有效开发,奠定了迄今河湟地区城镇体系的大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6.
河湟地区自汉代正式纳入中央统治以来,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它的开发。历史发展到宋代,虽然赵宋王朝边界面临的威胁比较多。但对西北的河湟之地仍进行了开发.从而使这一地区的社会呈现出诸多特点。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有宋一代河湟地区历史特点,以期更全面地了解宋代河湟地区历史发展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大力推动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对于河湟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在系统梳理河湟地区民间射箭特征的基础上,对河湟地区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促进民间射箭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唃厮啰政权是在宋、辽、西夏政权并立的局面下诞生于河湟地区的一个以吐蕃民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它雄踞西北一隅,在列强争雄的缝隙中艰难回旋,历经唃厮啰、董毡、阿里骨、瞎征、陇拶、小陇拶等六位国主,立国时间将近百年。唃厮啰政权时期,河湟吐蕃的经济活动以畜牧业为主,兼事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唃厮啰政权时期青海地区的经济开发并未因战乱而停滞,而是得以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河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繁衍生息之地,信仰伊斯兰教的河湟回族在与当地汉族、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族群长期交往、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主要体现在经济交往、宗教交往、文化交往等诸多方面。在多元文化健康互动的河湟地区,回族形成了其特有的风俗习惯、文化特征和伦理道德等。  相似文献   

10.
河湟地区的歇后语主要有喻意、谐音和故事等三种类型,其歇后语中也存留着大量的河湟方言,使得这一地区的歇后语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  相似文献   

11.
青海河湟地区城镇化水平的综合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青海河湟地区的城镇为研究对象,在界定城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与城镇化水平进程相关的社会经济要素与现行的人口城镇化指标相结合,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城镇化进程的指标体系,并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河湟地区城镇化水平作出总体排序及发展类型划分,为该地区城镇化进程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河湟地区汉儒文化研究状况,较详细地介绍了关于明清时期河湟地区汉儒文化研究的论文和书籍。着重指出明清时期河湟地区汉儒文化的资料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汉儒文化的某方面进行研究的资料;另一种是一些著作中涉及到汉儒文化资料。  相似文献   

13.
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形式之一,是由图腾崇拜、灵魂崇拜发展复合而成.河湟地区各民族广泛流传的始祖神话传说中,折射出了各民族先民祖先崇拜的痕迹.本文拟就河湟地区口传文学中的人形始祖形象及其特征加以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河湟地区区域开发因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河湟地区实现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思路及其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湟穆斯林民族乡村社区主要以血缘、业缘、教缘和社缘四种关系构成。文章描述了四种关系构成,分析了各种关系的发展趋势,指出社缘关系发展对河湟穆斯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河湟花儿是花儿三大体系之一。其词式独特,曲令众多,风格鲜明,影响至深至广。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特定的地理、历史背景,是河湟地区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也是该地区各族人民向着文化一体化方向前进的突出标志。因此,对河湟花儿体系的探讨,其所涉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某些多民族共有的民歌品种及其规律的认识。河湟花儿发源于甘肃和青海交界的黄河、湟水流域,这里山川壮丽,民族众多,是一极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区。自古以来,众多民族的历史在这里展演,不同族属的文化在这里交  相似文献   

17.
南凉为秃发鲜卑所建立的政权,其统治以乐都(今青海乐都)为中心,主要集中在河湟地区,全盛时期曾统治了包括今青海东部、甘肃中部等地区。建于公元397年,灭于414年,立国18年,但是秃发鲜卑在此繁衍生活了近两个世纪之久。在这期间,南凉虽以武功为主,四面扩充疆土,但是在东晋十六国这个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南凉为了让自己能在河湟地区争霸处于优势地位,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对河湟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河湟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大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一流域的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各族群众相互依存、互补共生、共同发展,形成了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和而不同”的文化格局。本文以河湟地区“家西番”藏族和“卡力岗”回族的文化现象为例,分析该地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涵化的现实方式,了解不同民族在交往互动中,如何在保持文化内核的基础上借鉴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因子,使自己的文化长期稳态延续。同时,也尝试着解读青海河湟地区不同文化和谐相处的内在机制,为民族文化和谐相处提供了实际生动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在青海河湟地区,文献记载和现存着一定数量的明清时期的祠庙戏楼,但没有受到戏剧研究者的关注。本文运用文献和文物(现存戏楼)相印证的方法,阐述了青海河湟地区古祠庙戏楼的特点。祠庙中酬神演戏是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内容。祠庙演戏是青海河湟地区戏曲演出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由河湟回族主导的回藏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城镇商业网络得到恢复并进一步扩大,把安多藏区也纳入到商业网中,促进了河湟寺院城镇的兴起,这是寺院城镇兴起的根本动力;寺院城镇在河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特殊的历史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