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蒙古族最早信仰是蒙古萨满教。随着藏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蒙古人逐渐信奉了佛教。蒙古佛教来源于西藏的藏传佛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喇嘛教,但是不等同于藏传佛教。可是在蒙古草原上却经常可以看到佛寺林立喇嘛结对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就此现象做了一些简单的分析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达瓦 《百科知识》2009,(6):37-39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有别于其他宗教和佛教其他支派的最为独特的方面之一。活佛转世的玄妙,增加了藏传佛教的神秘色彩。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为解决首领的继承人问题而建立的,灵魂不灭是转世制度的理论依据。按照佛教教义的说法,活佛的圆寂不过是灵魂的转移,化身为另一肉体的人而已。  相似文献   

3.
从藏传佛教的主要精神实质出发,探讨佛教寺院建筑营造的空间理念和主要思想。  相似文献   

4.
壁画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卧佛寺涅槃大佛身后的六幅(一幅遗失)壁画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些壁画是藏传佛教与道教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张扬 《科教文汇》2009,(27):278-278
壁画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卧佛寺涅椠大佛身后的六幅(一幅遗失)壁画的研究,笔者认为:这些壁画是藏传佛教与道教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影响,是世界佛教三大流派之一,成为了很多国家的主要宗教之一,比如:中国、尼泊尔、不丹等,在近些年里,藏传佛教在各个国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藏传佛教是藏族地区信仰的主体,它塑造了藏族地区僧尼和信仰群众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不成文的制度,僧尼的供养方式也是一样的。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世俗变迁和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但是一些传统的供养方式依然存在着,并且影响着供养方式。  相似文献   

7.
今天,博士生、博士后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已经不再遥远陌生,而藏传佛教中同样是学位之称的格西,却依然蒙着神秘的面纱。格西,藏语“格为西年”的简称,意译为佛教所说的“善知识”。  相似文献   

8.
<正>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藏式建筑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扎囊县境内,由莲花生大师和寂护大师在赤松德赞的倡议下建成。工程于公元774年动工,经5年,于778年竣工。它是吐蕃第一座正规寺院,为佛教立足吐蕃和藏传佛教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主殿乌孜大殿高三层,一层为藏式风格,双层檐口,小床,简洁古朴;二层为汉式风格,琉璃瓦檐口,外挑斗拱,庄重肃穆;三层为尼泊尔风格,石刻墙面,屋顶宝瓶,典雅华丽。整个寺院的色彩丰富多样,红、白、黑、绿的用法匠心独具,表达了藏传佛教的不同理念。  相似文献   

9.
<正>青海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主要有汉、藏、回、蒙古、土、撤拉等全国56个民族中的54个。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信仰藏传佛教。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现行藏文是7世纪初根据古梵文和西域文字制定的拼音文字。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了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  相似文献   

10.
木鱼     
木鱼,是蒙古、纳西、藏、汉等族木制体鸣乐器,流行于全国各地。木鱼历史久远,很早就随佛教传入我国,一直在寺院中应用,为佛教法器,用于聚集僧众和诵经之中。关于“木鱼”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高僧怀海掸师所撰《救修清规》之中:“木鱼,相传云,鱼昼夜常醒,刻木象形击之,所以警昏情也。”据此,木鱼当为佛门僧侣所创制,有警示僧众昼夜不忘修行之意。木鱼在佛教中常用以伴奏“梵吹”(宗教歌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  相似文献   

11.
《青海科技》2014,(3):46-46
青海土地广袤,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青海是我国面积较大、人口密度低、海拔较高、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高、民族自治面积较大的省份。青海从古代早期的羌、小月氏、匈奴、鲜卑、吐蕃等各部,到现今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多个民族聚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独特的高原多元化文明。青海兼具藏传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和儒教四种宗教。今天的青海呈现出一幅多民族、多元文化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相似文献   

12.
藏传佛教建筑一直是在多种不同的建筑文化的支配力量中发生、发展的,并且产生了许多分支,文章从藏传佛教寺院的选址及整体布局方面探讨了其建筑特色和民族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青海文化是多元的。从宗教的角度看,青海有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汉传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众多宗教文化;从地域角度看,有河湟文化、雪域文化、草原文化等地域文化;从生态民族学的角度看,有河湟谷地的农耕文化、浅脑山区的耕牧文化、高寒草原的畜牧文化;从单一民族角度看,有汉族文化、藏族文化、回族文化、蒙古族文化、土族文化、撒拉族文化等,各文化之间交相辉映,互补共生。  相似文献   

14.
王雪霏 《科技风》2014,(6):207-207
佛教在传入中原之后与汉地的本土文化进行了融合,其中佛教孝亲观的本土化是佛教在汉地本土化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佛教孝亲观在佛教经典中的体现,然后将佛教孝亲观与汉地本土孝亲观进行了比较,接着梳理了佛教孝亲观在汉地本土化的历程与手段,最后肯定了佛教孝亲观本土化对中国孝亲文化的贡献,并回答了外来文化应如何成功应对本土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外蒙古为清末地名,又称喀尔喀蒙古或漠北蒙古。喀尔喀又作哈尔哈,是蒙古语Halha的译音,指的是蒙古高原北部,以别于高原南部的内蒙古。外蒙古东临黑龙江将军辖境,西至阿尔泰山接新疆,南至瀚海与漠南蒙古相连,北与俄罗斯接壤,领土面积约为161万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16.
我们在阅读有关佛教历史的书籍和文章时,经常会碰到“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这两个词。那么,什么是小乘佛教?什么是大乘佛教?两者的关系怎样?我们通过简单梳理印度佛教的历史,就可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7.
金刚,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在佛教中,"金刚"一词涵意丰富。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土后,金刚更与中国的民间传说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藏族是我国五大少民族这一,主要分布在西藏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自称”博巴”。但在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的称谓,如阿里人自称“兑巴”、后藏人自称“藏巴”、前藏人自称“卫”、昌都以东的人自称“康巴”,还有“安多哇”、”嘉绒”、”工布哇”等等。虽然分布地域广,但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是生命的又一种表现形式。这种观念为藏民族所认同,他们心目中普遍存在着生命“轮  相似文献   

19.
蒙古人发迹于斡难之时,原本没有文字,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蒙古文字应运而生。蒙古文字历史悠久,记载了蒙古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蒙古文字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不断变化和完善,本文主要分析其他民族文化对蒙古文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佛教最初起源于古代印度,自汉朝传入我国开始,经过两汉、三国、南北朝时期,在古代中国不断兴盛起来,特别是到了隋唐前期,佛教在古代印度逐渐转向衰弱的时候,却在古代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各个阶层都对佛教经典推崇备至,人们捐赠巨资兴建和支持寺院的发展。然而到了唐朝末年,佛教却迅速地转向衰退,取而代之的是本土儒学大行其道。为什么儒学能够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