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内容中师《音乐》第3册(94年版)欣赏第一课大合唱。二、教学目的1、学习了解什么是大合唱。2、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加强对歌曲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3、介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教育学生要象他那样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的学生需掌握的基础知识: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情况。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抗日怒潮的形成。学生需要认识的基本观点:①卢沟桥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开始。②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是坚决抗日的,中国人民有着反对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是不可战胜的。教材重点:卢沟桥事变的发生原因和经过。教具:①《大刀进行曲》或《黄河大合唱》磁带。②北京市地图一张。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1.同学们都看过《地道战》,谁能简要讲讲《地道战》的故事?2.播放《大刀进行曲》或《黄河大合唱》。  相似文献   

3.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学生能读出一些韵味.在教学中,大多数老师会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反复朗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体会诗歌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通过反复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朗读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朗读,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通过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朗读能力.  相似文献   

4.
《黄河颂》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歌词三首》其中之一。歌词节选自《黄河大合唱》第二章,作者光未然。讲授本课时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地理教科书上说黄河注入渤海,可是为什么歌词是‘从昆仑山上奔向黄海之边’。是不是作者写错了?”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图书馆,翻找资料时又发现作者在《黄河大合唱》第三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中描述黄河“注人浩浩的东海”。  相似文献   

5.
《黄河大合唱》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型,为《黄河钢琴协奏曲》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可不断参考、不断演变的艺术源头。本文分析了《黄河大合唱》对《黄河钢琴协奏曲》的影响,认为《黄河钢琴协奏曲》作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钢琴协奏曲,它的成功离不开《黄河大合唱》的。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以饱满的感情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揣摩精彩语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爱国主义情操,增强继承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信心。3.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目标:掌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法。(二)教材分析诗人光未然在1939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豪迈的颂歌。《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是…  相似文献   

7.
由冼星海和光未然共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我国的经典声乐作品之一,其丰富的音乐特征、多元的音乐形象彰显了红色歌曲不可比拟的魅力。这首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虽然是战争年代,但是在国家环境相对和平稳定的今天,它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始终鼓舞着中华儿女不断前进。本文笔者首先从《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音乐文学特征出发,分别从音乐情感、爱国主义精神与鲜明的民族色彩等方面解析《黄河大合唱》浓郁的艺术特色,最后介绍男声独唱、女声合唱以及女声独唱在《黄河大合唱》中的演唱技巧与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黄河大合唱》是高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内容,如何能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引领学生认识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感受、体验作品的丰富多彩,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把握音乐作品的风格。通过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中的"同上一节课"的教学活动,对此次活动中两个课例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找出差距,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9.
陈常 《教师》2010,(26):97-97
《黄水谣》是出自冼星海的交响乐代表作《黄河大合唱》中的女声二部合唱,但也广泛地应用于声乐教学中,几乎成为女声教学的必唱曲目。作品中节拍节奏符合歌词的演唱规律,应该说《黄水谣》是《黄河大合唱》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是从这里展开的。所以,在演唱中,要表现出整首歌曲语言和旋律的完美结合必须正确运用呼吸以及吐字。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地理教材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安排在《中国的河流与湖泊》一章中,是自然环境中河流部分的一个个案。从人地关系上看,本节自始至终贯穿一条主线——黄河和人类的关系,探索黄河的水文特征及黄河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从内容选材上看,本节是在了解了我国河流的基础上按照"不求系统、突出个案"的设计思路,重点讲述了黄河,做到了点面结合。【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视频,朗读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环节一:寻找黄河——黄河在哪儿首先指导学生读图找出黄河在中国的地理位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黄河的水文特征。其次指导学  相似文献   

11.
《黄河大合唱》作为现代中国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与政治意义。通过对其历史脉络进行分析与深层发掘,可以较为清晰地观察到《黄河大合唱》与西方音乐及“民族形式”问题的渊源。受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潮流影响,在包括苏俄文艺政策在内的多种因素推动下,《黄河大合唱》的诞生与成功又成为了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2.
合唱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凝聚着集体劳动的智慧,能体现小到一个班级、一所学校,大到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它是人们的心声,也是时代的最强音。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怒吼吧,黄河》,这些合唱歌曲发出的是民众的呐喊,象征着中华民族如东方醒狮,为解放、自由而发出的战斗的呼号,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在合唱教学中学生所学的不仅是音乐,还包括蕴含其中的民族风格、时代精神等。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审美方式去歌唱、去想象、去挖掘,领会歌曲中内在的美,逐渐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一首首不…  相似文献   

13.
1905年,冼星海出生在澳门的一个贫苦渔民家庭。1938年到延安,担任鲁迅美术学院音乐系主任。他创作了《人民交响乐》、《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等著名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曾激励千百万人民为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而英勇奋斗。  相似文献   

14.
教学重点:1郾想象壶口瀑布那动人心魄的场面,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2郾理解壶口瀑布既是黄河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灵魂的集中体现。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意思,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壶口瀑布的录像带《黄河大合唱》摇光盘教学过程:一、激发  相似文献   

15.
正(一)娱乐互动式教学在我们经常收看的电视娱乐节目中,有一些节目因其内容新鲜有趣且主持人幽默风趣而深受年轻人的欢迎,比如《天天向上》、《快乐大本营》等。我们可以借鉴娱乐节目的这种优点,将其巧妙地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让课堂变成一个娱乐节目现场或者一个互动比赛现场,让学生真正地快乐学习。比如在学习《高亢的西北腔》时,教师先告诉同学们在这堂课中各小组将进行一个有奖比赛,获胜的小组将会得到特别的奖品,学生  相似文献   

16.
《怒吼吧,黄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S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文章情绪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相似文献   

17.
在近几年的地理教学实践中,我对兴趣教学实施的策略、方法做了初步的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一、精心设计引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言是一节课的导语,它虽不是课的正文,但却直接关系到新课的学习兴趣。处理得好,既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黄河》这节课时,我这样设计引言:首先让学生听歌曲《黄河颂》,通过雄浑、有力的歌曲,使学生的情绪得到极大感染,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然后我说:“同学们,我们知道,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是由黄河孕育的,…  相似文献   

18.
冼星海一生创作有四部大合唱——《生产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这四部大合唱的创作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之下,以人民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为题材,以创新的手法和进步的技巧写作而成,它们的成功创作,不仅在抗日战争期间给抗日军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同时,作为音乐界的一大创举,也将中国新音乐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文将对冼星海四部大合唱进行整体性的浅要分析,通过对其作品创作中共性与个性的总结,相信也会给今天中国音乐的创作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师范学校教了十几年的音乐课,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不久前一堂教唱《黄水谣》的唱歌课。这首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张光年)作词的抗战歌曲,是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女声合唱歌曲。由于一直对《黄河大合唱》的偏爱,我在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和分析音乐  相似文献   

20.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多层面的结构存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入手进行研究和阐释,能够获得不同的评价,形成文本的不同意义。《黄河大合唱》经典地位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来自政治、学界和海外的不同力量从《黄河大合唱》文本不同层面进行研究和阐释,获得契合自己最高标准的层面意义,使其合法化并获得中心地位的过程。论文将对建构《黄河大合唱》经典地位的多种阐释力量进行考察,研究其经典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