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它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湖”字写了潮水汹涌,气势磅礴的景象。教学本  相似文献   

2.
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气势磅礴,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宋代诗人苏东坡在看了钱塘江潮后,曾赋诗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鲲鹏上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红旗青盖互明灭,黑沙白浪相吞屠”,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潮惊心动魄的壮观场面。《观潮》(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6课)是一篇新选入教材的课文。作者用浅显、生动的文字和形象的比喻记叙了在浙江海宁县盐官镇观潮的情景,读来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那么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知道,由于月亮、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出现了潮水有规律的涨落现象,这就是常说的“潮汐”。一个月  相似文献   

3.
潮水为什么会涨落 浙江省的钱塘江观潮闻名中外。钱塘江出海口与大海相连,海水涨潮涌入江中,形成钱江潮,每天涨潮两次,退潮两次。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潮最为壮观,如千军万马排着横队铺天盖地地奔涌而来,潮头高达7~8米,成为世界奇观。  相似文献   

4.
教学目标 :1 .认同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2 .知道课文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是观察的结果。3.理解“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并选择造句 ,理解、积累并运用描写潮水的语句。4.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4自然段。5.能给课文分段。第一课时教学要求 :1 .学习课文 3、4自然段 ,知道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2 .知道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 ,有声有色 ,这是观察的结果。3.理解、积累并运用描写潮水的语句。4.能有感情地朗读 3、4自然段 ,并熟读成诵部分语句。5.理解词语 :天下奇观、天水相接、沸腾、横贯、山崩地…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及教法提示:《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它记叙了“我们”到宁海县盐官镇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景象的情形。作者按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运用准确、贴切的比喻,抓住潮水到来的声势,具体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奇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文可分两段:“揭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和“观潮经过”。其中观察经过可分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三层,第二层是全文重点。作者根据观潮的顺序,由远及近,先声后形,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写了出来。  相似文献   

6.
潮水为什么会涨落浙江省的钱塘江观潮闻名中外。钱塘江出海口与大海相连,海水涨潮涌入江中,形成钱江潮,每天涨潮两次,退潮两次。每年农  相似文献   

7.
黄国超 《物理教师》2008,29(6):61-62
地球上的海洋周期性的涨落称为海洋潮汐。“潮者,据潮来也;汐者,言汐至也”(东晋,葛洪,281-361),即一昼夜两次潮水涨起,随之有两次跌落。我国钱塘江人海口就是世界两大观潮胜地之一(另一为亚马逊河北河口)。  相似文献   

8.
小语第七册《观潮》一文,具体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来临之前、之时、之后壮丽而奇特的自然景观。阅读此文后,为什么会留给人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强烈印象呢?经反复品味,认真分析,便可悟出作者对“奇”的几处巧妙点染,为全文展现“奇”起到了渲染作用。 历史评价巧妙点“奇”。课文起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不是今日之“奇观”,而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为  相似文献   

9.
《观潮》是一篇描写自然奇观的文章,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作者的笔下,钱塘江大潮气势宏大、惊心动魄。两位教师的设计都让学生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从读懂、读通到读熟,感知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并通过积累描写潮水声音,形状的词语、句子,强化钱塘江潮水的“奇”。  相似文献   

10.
《观潮》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作者以富于表现力的笔触,描绘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壮美图画,热情地讴歌了大潮的伟力,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文章开头总领全篇:“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抓住了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以“天下奇观”发端,使读者产生探求的意向,形成一种大潮般的心理落差。教学时,可以这样设问: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它究竟“奇”在哪里?教师在这里要引而不发,让学生产生一种悬念,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学习第2自然段,老师略加提示:人们观赏大潮  相似文献   

11.
这篇课文作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个板书就是抓住题目的字眼,以突出本课的主要内容。作者首先是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然后按照观潮经过,“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过之后”三部分,介绍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和雄伟的画面。教学时让学生懂得作者写的顺序正是事物本身发展变化的顺序。“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在这段里,作者根据观察顺序,由远而近地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叉在一起写了出来。这部分给人一个总的印象是:  相似文献   

12.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潮》钱塘江大潮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其中的秘密。因受太阳、月球引力的影响和地球自转的作用,海面会出现潮汐,这是很普通的现象。然而,钱塘江的潮涌却分外壮观。  相似文献   

13.
钱塘江观潮     
农历8月18,正是观钱塘江大潮的好日子,我有幸随爸爸到盐官去观潮。听导游阿姨介绍,钱塘江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有关。杭州湾是钱塘江的入海口,它外宽内窄,出海处宽达100公里,而往西逐渐收缩为几公里左右,在平面上形成一个巨大的喇叭形。潮水涌来时,一路上越往西越受到两岸地形的约束,只好涌积起来,潮头越积越高,好  相似文献   

14.
一、乐学点“潮来时”雄伟、壮观的奇特景象。二、施教步骤1.创情境,激发兴趣教师用导语激趣:同学们,你们可看过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现”的钱塘江大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现潮日,让我们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你们看,这就是钱塘江!(在充满激情的述说中播放录像教材《观潮》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体验“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三个壮观场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农历八月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钱塘江水受到一年之中最大的引潮力,这就形成了一道自然奇观——钱塘江大潮. 钱江潮水汹涌来袭时,一群披散头发的吴越男儿打着赤膊,手举旗盖,迎着巨浪嬉戏,展示高超的水上技艺.那时,这项勇敢者的运动被称为弄潮,也称弄水.  相似文献   

16.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6课的《观潮》一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结构紧严,语言凝炼,再现了钱塘江大潮的磅礴气势和雄奇景象。学习本文,可从以下几方面让学生感  相似文献   

17.
B案     
【教学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闷雷滚动、山崩地裂、人声鼎沸”等词语。2.小组合作探究课文,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第3、4自然段。4.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18.
钱塘趣闻     
钱塘江潮被称为天下奇观,其魅力自不必说,而且围绕它留下了许多故事。南宋皇帝高宗被金兵追赶,失魂落魄地逃到钱塘江边,看看天色已晚,只好住在江边一座古庙里。半夜忽然听到铺天盖地的喧嚣声,以为金兵千军万马杀将过去,他像惊弓之鸟一样翻身就要逃跑,后来一打听,原来是潮水涌入  相似文献   

19.
永不休止的海水涨落运动,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也给人们带来恐惧和灾难。就说那天下一绝的钱塘江潮吧,潮头虽奇,气势虽美,可汹涌澎湃的潮水决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循规蹈矩,它的面目常显得狰狞可怕。让我们看几个例子吧。雍正二年,也就是公元1724年,钱塘江遇上大潮。据记载:“海在  相似文献   

20.
六年制语文第七册6课《观潮》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的作者以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为观察顺序,用人潮相衬、动静对比的方法,写出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的“天下奇观”。 (一)课文主要写钱塘江大潮,可是,在文中却四次写了观潮的人:①八月十八这天早上,我们是随着观潮的“人流”,登上海塘大堤的。“人流”言观潮人之多。有如此多的人前来观潮,说明这一年一度的钱塘江大潮一定有可观之处。这是从观潮的人多这一侧面,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②江潮还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