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除菲律宾外,古代铜鼓在泛北部湾地区各国均有发现。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载体,铜鼓成为泛北部湾地区从事稻作生产的各民族两千多年来社会发展、文明交往无法磨灭的历史记忆。它是这一地区稻作民族积极进取、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生动体现,蕴含着这些稻作民族朴素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思考,表达了该地区稻作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价值观。同样,古代铜鼓文化在该地区各国间的传播和发展,亦反映出该地区各国开放吸收、共同创造的文明交往观。古代铜鼓文化的丰富内涵是构建泛北部湾地区认同、推动该地区经济合作持续开展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铜鼓之乡,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铜鼓,也是现今世界上出土和保存铜鼓最多的国家。而在贵州荔波瑶山白裤瑶族的两千多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在白裤瑶的民族文化里,铜鼓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工具,  相似文献   

3.
“太阳神鸟”金徽可以看成古蜀文化的载体。徽记上绕日飞行的鸟类,是鹭类的鸀(王鳥)(烛玉),一种群集性的水禽。由于鹭与鼓自古就联系紧密,西南民族习用的铜鼓,常有鹭纹存在。金徽与铜鼓之间以鹭为桥梁,金徽图案便移用到铜鼓上,使铜鼓图纹与金徽有惊人相似性。如此,便可将铜鼓用作解读金徽内涵的敲门砖。于是看出,金徽说明了负阴抱阳的圜道;动水对炎火的制约;从而引申出预防灾患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和谐之道与西南民族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筑和谐社会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要求,核心是符合和谐之道。和谐之道含义至深,它不是走向一统,不是追求显在问题的简单解决,而是以让各种多样性的事物以各自的特色融入一体为目的。据此,遵循和谐之道应理顺四大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人与人和人自身内部。西南地区的发展特点是多类型并存与发展水平的参差巨大,因此要使其得到和谐发展必须在西南的民族教育中遵循和谐之道,进行共生教育和共谐教育,以促进西南和谐的自然/文化生态的构筑,继而实现西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铜鼓是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使用的一种由青铜铸造的打击乐器,主要用来奏音乐或舞蹈伴奏.铜鼓最开始是作饮器之用(即釜),后来演变为打击乐器,用在歌舞、庆典、祭祀等特殊活动中以及古代用来指挥军队进攻之用. 春秋战国时期铜鼓就已经出现,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流行并传承下来的铜鼓非常多,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在古代,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曾以拥有铜鼓的多少来衡量权力的人小,铜鼓在古代文化当中是具有神权、法权和政权的地位象征.  相似文献   

6.
铜鼓是古代中国西南及岭南地区及以中南半岛为主的东南亚地区少数民族广泛使用的最重要青铜器物种。我国古代铜鼓源远流长,绚丽璀璨,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铜鼓也逐渐被赋予了祭祀、军事指挥、王权象征、财富功能等多重社会文化功能。铸造和使用铜鼓已经成为这些地区一种具有特殊社会意义的传统文化,也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具体反映,并孕育了璀璨夺目的铜鼓文明。本文拟从滇式铜鼓的地理位置、分布区域、传播扩散路径等方面,分析制造和使用滇式铜鼓的古代民族的族属及其文化特征,包括该民族与域外民族的交流交往、融合汇聚、多元文化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地理条件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两千多年来,各民族之间尽管有时候互相攻伐,兵戎相见,有时候“和亲”通好,会盟互市,关系亲疏不定。但总的趋势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不可分离。形成这一民族关系特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中国特有的地理条件应当予以充分的重视。所谓地理条件,是指与某一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与民族的形成、民族间的差别以及各民族间的交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地理条件的特点是:北部有广袤的大漠,西及西南是群山峻岭,东及东南濒临浩瀚的…  相似文献   

8.
铜鼓是我国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云南是我国铜鼓发现较多、分布较广的地区,文献中屡见出土铜鼓的记载,如《新纂云南通志》中记载了乾隆、嘉庆、道光年问和民国时期出土铜鼓的情况,其中有现藏云南省博物馆的著名的广南铜鼓。云南一些府、州、县志,以及近人袁嘉谷在《滇绎》中也记载了出土的铜鼓。然而,这些铜鼓都是时  相似文献   

9.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物。铜鼓纹饰体现了南方民族原始的太阳崇拜观念、云雷崇拜观念、河神崇拜观念、蛙神崇拜观念,这些原始崇拜观念以人类生殖崇拜文化和农业丰殖崇拜文化为核心。  相似文献   

10.
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打击乐器,至今还在广西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民俗节庆活动中使用。广西也因此成为目前国内外发现铜鼓最多的地区。铜鼓所表征的民族文化与汉族的中原文化有很大差别。铜鼓的民族性、地域性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从而产生出特殊的历史功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种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是一种没有阶级属性的特殊的社会现象,任何民族的任何语言都具有这一共同的社会本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若就语言工具的结构和表达特点而言,那末,各民族的语言是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的。为什么?因为人类的自然语言不是在一时一地按一个统一的模式构造成功的,而是各民族特殊  相似文献   

12.
铜鼓纹饰作为一种表象和纯粹艺术,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同时它又是使用铜鼓民族其文化观念、艺术情趣、宗教信仰等的物化形式,隐喻着深刻丰富的涵义。粤西铜鼓是古代越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南方民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物和艺术品。其纹饰展示了一种凝重美和神秘美,寓含着使用铜鼓民族的太阳崇拜、雷神崇拜和蛙崇拜等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免不了要互相接触、互相影响。即使在古代各民族也要和邻近的民族发生接触。人类越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越发达,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也就频繁,交往的地域也就广阔。不同民族之间发生接触,首先第一个问题是词的借用,为了表达新概念新事物,一个语言不可避免地要向别的语言借用吸收一些自己本来所没有而社会生活的发展要求它非有不可的词语,与此同时别的语言也会向它借用吸收某些需要的词语。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借用吸收另一个民族语言的词语是语言的普遍现象,自古有之,各民族语言均有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铜鼓,数量很大,据粗略统计,目前国内外收藏达一千四百件之多。这种铜鼓自春秋时期产生以来,绵延二千余年,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和四川诸省,为各族人民爱好和使用。它全为铜铸,体如圆墩,平面曲腰,中空无底,侧有四耳,通体皆饰有花纹,造型与中原地区的铜鼓迥然不同,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它与中原  相似文献   

15.
大学英语教学与文化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 语言不是单纯的,它与人类的各种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作为繁衍后代、族群延续的重要力量,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女性在少数民族地区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与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女性在周覃镇布依族铜鼓乐中具有传授型角色、表演学习型角色的身份,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族群认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铜鼓,一种古老而珍贵且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物,它的起源涉及的内容:最初起源于何物,最早发源地在何处,历史上哪个民族最先铸造和使用铜鼓等等,本文就此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铜鼓是红水河流域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在中国民族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活化石"。东兰县作为当今仍保留着使用铜鼓习俗的地区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的铜鼓分布最为密集、出土量最多的地区,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本篇文章主要阐述,笔者深入河池东兰县,对铜鼓的历史渊源、"铜鼓之乡"、铜鼓的作用、铜鼓的音乐、铜鼓的价值五个方面进行浅谈。  相似文献   

19.
铜鼓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中国古代文献中有关铜鼓的记载非常丰富,他们从不同角度记录了铜鼓的发现、使用及其有关的风俗民情.粤西北流型铜鼓生产于西汉末期,约隋唐时期停止铸造,是铜鼓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代表.透过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出粤西北流型铜鼓的来龙去脉,大致分布范围,使用铜鼓民族的经济文化面貌等.铜鼓也是一种打击乐器具有突出的音乐性能,从古代到现代,铜鼓的演奏方式多种多样不断变化,形成了独特的铜鼓音乐.  相似文献   

20.
在当前全球化、多元化、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西南民族价值传承是价值观研究的一个特别有意义的新课题。需要通过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全面把握西南各民族具有核心意义的价值观的心理结构和外在表现,弄清西南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载体及其传承方式,对西南各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努力构建新时代背景下的先进的西南民族文化价值体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