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水蒸气的凝结》增补实验佘时云(湖北潜江市熊口镇石阳小学433106)小学自然第一册中《水蒸气的凝结(二)》,有一个观察实验,水沸腾时冒出的“白气”是由什么变成的?“白气”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许多微小水点...  相似文献   

2.
齐立 《阅读》2008,(9):20-21
今天,六(一)班正在上《山谷中的谜底》一课。金老师问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小书虫反应极快,立即举手回答道:“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老师表扬了小书虫,  相似文献   

3.
翟和喜 《阅读》2010,(12):15-16
在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答案一个比一个精彩。他们在讨论什么呢?哦,原来他们讨论的问题是:课文中处处体现了林冲的“让”,究竟有哪些“让”呢?  相似文献   

4.
朱国来 《阅读》2011,(5):19-19
“日本的儿童小说《兔之眼》,你看了吗?超给力啊!”小书虫兴奋地对小隐士说。“等等,虫哥,什么叫‘给力’,是巧克力吗?”小隐士是个糊涂虫,平时只知道埋头啃书本,所以对网络新词一点也不了解。  相似文献   

5.
周发强 《阅读》2009,(1):28-39
“耶,终于放寒假了!”快乐鼠咪咪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哼着小曲。刚巧碰到了好朋友小牛哥哥忠忠。忠忠很好奇:“咪咪,瞧你这么高兴,唱的是什么歌啊?”“你不知道吗?这可是百唱不厌的《北京欢迎你》。哦,对了,忠忠哥,寒假你有什么打算吗?”咪咪笑着说。  相似文献   

6.
李慧 《阅读》2009,(6):6-8
你喜欢看科幻小说吗?你读过《神秘岛》《海底两万里》《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吗?你知道它们的作者是谁吗?告诉你吧,这位作家最早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的作品是《八十天周游世界》,而他就是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的19世纪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  相似文献   

7.
金立义 《阅读》2010,(4):18-19
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小节的时候,知道了因为一场飞来横祸引起司马迁悲愤交加。那么“飞来横祸”究竟是什么事情呢?为什么会引来司马迁的悲愤呢?  相似文献   

8.
朱志军 《阅读》2009,(6):16-16
同学们,读了《海底世界》,你一定觉得课文写得挺有趣吧? 有趣的开头——“你可知道,海底世界是什么样的吗?”开头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激发了我们的兴趣。是呀,海底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往下读吧。  相似文献   

9.
《阅读》2011,(6):34-35
同学们,如果你问爸爸妈妈:“你们小时候都看过什么动画片?”我猜他们一定会告诉你,他们看过主角是个头戴金属帽、紧握双拳、伸直双腿腾空飞翔的小超人的《铁臂阿童木》。  相似文献   

10.
彭柳蓉 《阅读》2023,(78):30-35
<正>云斐说:“我对这异域的秘密已经有了一些想法,但需要去验证。”小喵吞掉了散发出黑色烟雾的蓝宝石,树伯得以恢复面容和记忆。如果他能找到颜良,同时找到颜良身边散发出黑色烟雾的物品,让小喵吞掉这物品,颜良就能从这玩偶一般的人生循环里逃脱。颜良进入异域后会选择成为什么人呢?颜良喜欢绘画,尤其是绘制花鸟鱼虫。他曾经告诉过云斐,想成为一个花匠。  相似文献   

11.
草原之歌     
师心君 《阅读》2008,(11):18-19
朱老师:同学们,老舍先生的《草原》一文,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清新自然的笔调,细腻质朴的情感,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动人的“草原之歌”。课文的开篇“序曲”有什么特点呢?  相似文献   

12.
克劳塞维茨说:“到处要争取的相对优势,就必然要到处争取出敌不意”。如何才能做到出敌不意呢?方法很多。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假隐真。只有采取的军事行动十分秘密,才能打得敌人措手不及。以假隐真就是使敌人判断失误,达到保密的一种方法,克劳塞维茨说:秘密和迅速是出敌不意的两个因素。《兵经·秘》中讲:“谋成于秘,败于泄。三军主事,莫重于秘”。这里虽然过大夸张了秘密的重要性,但一般以出其不意致胜的军事行动,都与巧妙地欺骗和麻痹敌人有关。要达到欺骗敌人的目的,就得通过许多假象把真象掩盖起来,使行动的秘密不被敌人发现、觉查。  相似文献   

13.
朱思敏 《阅读》2023,(94):26-29
<正>也许某一天,你突然对宇宙的意义产生了疑问,在网上搜索之后,你可能会看到有一个答案是“42”。这个答案是英国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的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中一台名为“深思”的超级电脑通过计算得到的。为什么宇宙的意义是“42”呢?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的主人公们同样疑惑,为解开“42”之谜,他们踏上了一段宇宙冒险之旅。  相似文献   

14.
“两马”辨释《孟子·尽心下》第二十三章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本章中“两马”一词,汉赵岐注“‘国马足以行关,公马足以称赋’,是两马也。”现存《孟子》的各种旧注大都沿袭赵说。新近出版的《汉语大词典》有“两马”条,引《孟子·尽心下》为书证...  相似文献   

15.
张平宁 《阅读》2008,(6):16-17
张老师: 您好!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 “这就是黄河上的羊皮筏子!”是《黄河的主人》的第4自然段,一句话竟能独立成段!作者为什么将这一句单独列为一段呢?黄河上的羊皮筏子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相似文献   

16.
多读读课本     
期末考试过后,森林新月学校照例评出了一批“学习标兵”。各“小标兵”呢,一起合影留念;不仅如此,他们的大名、照片还在校园最醒目的光荣榜上公布。小青蛙定睛一看,“哇噻选”原来,他发现了邻居小乌龟榜上有名。小青蛙疑惑了,他可没见到小乌龟一天到晚埋头学习呀。说实在的,这次考试,小青蛙还替他担心呢。究竟怎么回事芽不等回家,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小乌龟讨“真经”了选“小乌龟,这次你成了‘学习标兵’,有什么秘密吗芽”一见小乌龟,小青蛙忙不迭地请教道。“哪有什么秘密芽我只不过是平时多读课本罢了选”小乌龟谦虚地说。“这算什么秘密芽…  相似文献   

17.
强秦为什么二世而亡呢?贾谊在《过秦论》(上)中的回答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李淑章先生在《<过秦论>点睛语新解》(下简称《新解》)一文中将这句话称之为“点睛语”,并认为“到目前为止,诸家对这句话的解释,无论在文字上还是在情理上,都站不住脚.”那么,作者提出的“站得住脚”的“新解”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诗经·秦风·蒹葭》是历来备受赞赏的一首抒情诗,准确地理解诗中的一些重要字词至关紧要。而正是在对这些字词的注释上,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和其他一些权威性高校文科专业教材皆有值得商榷之处,故此试作辨正。《蒹葭》有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其中,“苍苍”、“萋萋”、“采采”何义?国家教委组编的《大学语文》注释为:“苍苍:繁盛的样子。后两章‘萋萋’、‘采采’义同”。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注释为:“苍苍,茂盛的样子”;“萋萋,茂盛的样子”;…  相似文献   

19.
薛法根 《阅读》2010,(3):22-24
你读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马良用他的神笔为穷人作画,穷人缺什么他就画什么,画什么就变成了什么,多么神奇的画笔啊!或许你很羡慕,假如你有这样一支笔,就能想什么写什么,作文自然就变成一件快乐的事情了。其实,你也有这样一支笔.一支藏在你心里的神笔,那就是:想象!《西游记》不是想象出来的神话吗?《哈里·波特》不是幻想出来的故事吗?……  相似文献   

20.
一、“启发”释义 “启发”一词,是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提出的,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就是“启发”二字的来源。第一个阐释“启发”涵义的是郑玄,他说:“孔子与人言,必待其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史记·孔子世家·集解》引)郑玄认为“启发”的作用在于使学者“识思之深”,无疑是正确的。但什么是“心愤愤,口悱悱,”为什么“必待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呢?他却未作说明。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关键于弄懂“愤”“悱”的含义。《说文》:“愤,懑也。从心,贲声。”又:“懑,烦也。烦者热头痛也。”关于“悱”,《集韵·尾韵》:“悱,心欲也”;《文选·成公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