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找一种诗的思维术”,是中国现代主义诗学理论的支柱,它显示了中国诗人对诗歌本体的自觉意识。诗的思维术理论主要包括:诗人“要住的是诗的世界”;诗“要有大的暗示能”;写诗“用诗的思考法去想”;诗的语言秩序要“超越形式法的组织法”等。  相似文献   

2.
从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相异所致人们思维差异之维入手,本文就东西方人们的思维模式语言符号物质化异性表现进行了的分析和探讨:认为思维模式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而思维模式的相异导致了语言符号逻辑组合的异性和审美意趣的异性。但认知共识奠定了跨文化跨语际人类交际活动的基础,故“和而不同”的翻译原则是跨越由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和跨文化跨语际成功交际中思维认知转换的“一般原则”,它有助于译者在具体的译文活动能从“形而下”的思维过程升华至“形而上”的思维转换过程,再从“形而上”的一般认知回到“形而下”的微观操作。  相似文献   

3.
所谓诗意的阅读,就是根据诗歌的内在特点来解读诗的内容,而不是用阅读其他文体的方法来解读诗歌的内容。其最主要的有这样三个方面:   一、诗中的情节,看似“故事”又不是“故事”,避“实”就“虚”才能把握诗中的真意。   即使不是叙事诗,在诗歌中也常常会有一定的情节。如果我们不从诗歌的特点去阅读,就会以为这些情节也和散文、小说的叙事一样是为了通过一定的事件来反映生活和表现主题。其实诗歌中对所谓情节的叙述,其用意并不是在于故事,而是把它作为一个形象,或者是一个形象符号,通过这些形象的组合表达一种思想和感情…  相似文献   

4.
目前,高校学生英语汉化倾向日渐突出,其根源在于他们脱离了语言所反映的主体——即缺乏用英语对客观事物、现象及其内在规律或原理的感受和认识及认识方法,违背了英语“语言思维的客观规律”。在英语学习中应注重“用该语言表达客观主体这一自有规律”,否则“学生学到的只能是英语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不是英语思维”。所以高校学生英语的汉化问题实质上是“英语思维问题及其与汉语思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诗(或称第三代诗)是继朦胧诗后1986年出现于中国诗坛的新诗潮。声称对人类主体性(大写的“人”)抽象空洞扬弃而确立的个体主体性(小写的“人”)之生命意识,成为其高扬的一面鲜明旗帜,又构成其哲学核心——物质和现象的本质。在话语操作上,走向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同质同构和单个话语看似返朴归真,整体语境却荒谬不可解读的彻底转型,是一种解构传统人文价值体系而重建的精神价值、平面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新诗观念先天性的偏斜不仅造成了白话诗单一、直白的诗风,而且造成了几代人顽固而持久的欣赏惰性。它们形成一种合力,将新 作与读带到了一个扭曲的坐标系中。“朦胧诗”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格局,打破了新诗传统的欣赏模式,取缔了用线性思维去读诗与作诗的行为,迫使读者建立起开放的、诗学的(而非闭锁的、政治的)审美机制,同时要求作者尊重诗的个性,探寻诗的生成规律,在情态符号的对立与调和中寻找诗意。  相似文献   

7.
维柯的“以己度物”的诗性思维特征与先秦用诗中的“引譬连类”思维特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借诗性思维的原理,重新解读先秦用诗的特征及其对中国文化诗性思维形成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引譬连类、崇尚经验、天人合一、泛诗化等诗性思维特征就孕育于先秦的全方位用诗之中。  相似文献   

8.
“朦胧诗”是当代诗歌研究的热点之一,同时也是不断产生论争的诗学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朦胧诗”缺乏整体上的认识与把握。因此,以回顾历史,重写重读的“全景”方式从定义、论争、分期与地位和艺术上的得失等四个重要方面来重新论述“朦胧诗”就显得有其现实的重要性和理论上的必要性了。  相似文献   

9.
随着人们对“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的批判和解构,“创造”和“生成”开始成为人类解读世界的新话语,思维新方式也在这个话语中应运而生。思维不再仅仅作为客观反映现实的活动,而更多的是激活人的大脑,生成前所未有的事物,从而推动世界的发展。因此,生成性的思维方式,更关注的是思维的操作层面,也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什么方式、什么路径去思维,而不是告诉我们应该思维什么。  相似文献   

10.
定势思维是指人们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固定的模式是已知的,是习惯性的思维.对定势思维,我们承认其消极的一面,但也不能忽视其积极的一面,比如我们常说的“经验”.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我们往往推崇发散思维,而否定定势思维.其实,我们将发散思维与定势思维有机的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事实上,人正是在学习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以适应新的环境的,经验的积累过程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人们不断地用新经验去否定或修正老经验,以获得更为完善的新经验.这种“经验”实际上就是定势思维.在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而读写听说和思维有着密切联系,当人们“听”的时候要进行一番分析、理解,努力去把握对方说话的观点及持这种观点的理由;当人们在“说”的时候。思维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他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及言语的概括性;当人们在“读”的时候。要开动脑筋去努力把握作品的主题和要点。进行分析、鉴赏和批判;当人们在“写”的时候,从材料的收集、主题的提炼、内容的安排列语言的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易经》中的卦爻符号是伴随着华夏史前人类历法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完善而完善。恩格斯的“劳动把猿变成人”的所有观点不可否认,但恩格斯在阐述人类思维及语言产生时,却未涉及史前人类思维及语言的载体是什么。《易经》卦爻符号向我们透露史前存在着“一个人类表述思维的由低级到高级的符号演变时代”。而历法的产生正是这一符号时代的伟大成果和有力证明。劳动、人类思维、符号语言共同完成了猿到人的伟大转变,缺一不可。《易经》的二进位制思想来源于人们在创制历法时,对自然界白天、黑夜、日升、月落的二进位制的观察及总结。  相似文献   

13.
人的思维过程实际是一个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和选择的过程,故进入人脑信息量的大小往往影响着人的思维质量.由于数学符号是高度浓缩信息的物质携带者,所以用数学符号思考常能缩减思维劳动,加速思维过程,通过解读数学符号进行思维是数学思维中最基本的方式之一.正如怀特海所说的“这些术语或符号的引入,往往是为了理论的易于表述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数学中,只要细加分析,即可发现符号化给数学理论的表述和论证带来极大的方便,甚至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山民》的作者韩东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诗派”的代表人物。所谓“先锋诗派”也被人称为“后朦胧诗派”,是我国当代诗坛上继“朦胧诗”与“寻根诗”之后出现的一种诗歌现象。如果说“朦胧诗”更多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寻根诗”更多地关注诗歌的民族文化内蕴,那么“先锋派”诗人则一反常态,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实际与个体存在中。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一种符号,而语言的符号系统一旦复杂起来,比如出现长句、倒装句、无标点句以及一些为了达到陌生化效果而刻意造出的特殊句等等,学生就比较容易走进语言符号的迷宫,找不到真正的意思、意味,读不出真正的感觉、滋味,甚至有可能把句子读错、读破。这样的困惑,在现代朦胧诗歌的解读过程中经常碰到。虽说“诗无达诂”,但作为教学,我们还是有必要尽量在意思的弹性中找出弹性的范畴,在语句的多义中消除明显的歧义。目前的新教材,无论是人教版、开明版,还是苏教版、广东版等,都收录了一些现代朦胧诗,如食指的《相信未来》、海子的《面朝大海,…  相似文献   

16.
必须进入思维过程,才能画出文本思维结构图.画出思维结构图,又会鞭策读者进入思维过程,思考文本各个部分、侧面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地避免遗漏.准确而清晰的思维结构图能够有效检测文本解读中的错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解读曾出现过遗漏掉“从明天起”和“我只愿”中的“只”而使该诗思维结构系统发生重大变化的现象,该诗解读的归类、概括、推理等思维过程曾出现过错误.只有分解恰适、归类正确,才有可能正确解读文本.语文概念系统宜引进和重视“分解”“归类”这两个概念.  相似文献   

17.
综合测试高考化学学科的“目标考查”是双向性的。对考生来说,集中显示其逻辑思维能力强弱的正在于审题。审题的极致是什么?笔者认为是发现,是考生对问题解读后的独特发现,即以已知的某一点信息为思维基点,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透彻的审视(认读、解读、联读),进而对问题中的已知及所求进行全面的理析与整理,从而捕捉到思维的“线”、把握住思维的“面”、形成好思维的“空间”,达到思维优化、经济、有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邸萍 《青海教育》2010,(9):64-65
“思维定势”是心理学名词,是指人们受先前经验影响形成的一种用固定思路去分析、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思维定势在教学上既能起积极作用,也能起消极作用。思维定势对解决同类型的问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本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人这可贵在于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通俗地说:凡是克服思维定式的思维活动即可称之为创造性思维。它的特点是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的习惯势力所形成的思维定式,正如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人们去说吧。”  相似文献   

20.
与常规思维不同,逆向思维是反过来思考问题,是用绝大多数人没有想到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运用逆向思维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实际上就是以“出奇”达到“制胜”的目的。因此,逆向思维的结果常常会令人大吃一惊,喜出望外,另有所得。下面,我们不妨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逆向思维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