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也是一种认知方式。通过隐喻翻译,我们可以体验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关于隐喻的分类有很多,本文专从情感隐喻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和认知方式进行对比。在表达‘喜悦’、‘悲伤’、‘恐惧’和‘愤怒’的情感时,英汉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翻译时,我们既要适当的采用异化的策略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审美期待,促进文化交流,又要尊重语言之间的差异,必要时使原文的形象淡化,采用归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特有的仙话,蕴含着一种宝贵的反抗精神。这种反抗精神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凡人坚信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理念,追求肉体成仙长生不老,这其实是对上天命运的反抗;另一方面是修道者以及仙人显示出做人应有的高贵与尊严,与权贵斗争,争得做人的权利,这是对社会压迫者的反抗。第一种反抗,从早期的仙话到晚期的仙话一直持续着;第二种反抗,则由于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变迁,没有能够很好地持续下来。仙话所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是古代中国人极为希缺极为珍贵的品格。  相似文献   

3.
羽人是中国文化的产物,有悠久的历史.羽人缘起东夷,脱胎于图腾教的萨满信仰.经过黄帝与蚩尤的东西之战和"禹征三苗"等南北之战,东方神话系统之羽化追求,已经传播到南部和西部腹地.神格羽人转向仙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意识萌生阶段和丰富的准成熟阶段.至东周,已是地地道道的仙格羽人.汉代羽人是前道教中成熟了的仙格羽人.至魏晋,羽人成为仙人、仙客的代指.  相似文献   

4.
从跨文化认知的视角就2000—2007年中国大陆翻译界对同化、异化问题的讨论进行抽样调查。同化、异化研究的主体是将翻译视为译者在跨文化背景中语言转换的认知过程,译文是跨文化背景下认知及语言转换过程的产物。同(归)化与异化的探讨应进一步转向跨文化认知层面的实证研究。应用型文本翻译研究中的同(归)化、异化研究亦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名儒形象在唐五代笔记小说中走向了仙道化,其仙道化塑造有三大标志:能识丹篆、死后从圣讨伐敌国和牡丹现诗预知命运。韩愈形象仙道化塑造的历史依据,是韩愈生平经历与诗文文献中流露的亲道倾向。韩愈形象向仙道转化的深层原因是中晚唐战乱与庸政的社会背景下,士人无力兴国与求仙避世的矛盾心理。唐五代笔记小说中的韩愈形象是唐末士人孤独彷徨身影的投射。  相似文献   

6.
杭州大学等十院校《逻辑学》编写组编写的《逻辑学》一书(1980甘肃版)在谈到概念与词义的关系问题时有这样两段话:“有些基本意义相同,但在文体色彩或感情色彩上有细微差别的词,如‘爸爸’和‘父亲’,从概念上讲,仍然可以算作同一个概念.”(46页)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选编了柳宗元的《童区寄传》。课本中对一句话是这样逗断的:“去逾四十里,之虚所卖之。” 关于这句话,课本上有一个注释:“[虚所]集市。虚,同‘墟’。”还有一个练习题:“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 根据课本对这句话的句读和练习题的要求,《教学参考书》作了相应的处理: 首先是“解释下边加点的词”:“之虚所卖之(前一个‘之’,动词,相当于‘往’、‘去’。后一个‘之’,代词,指区寄,相当于‘他’。‘所’,名词,相当于‘处所’、‘地方’。) 其次是“补充注释”:“[去逾四十里]去,离开(不应解成为‘来去’的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有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活动相异化、劳动者与其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四个方面。资本主义私有制时代,人在劳动中处于被统治和支配的地位,体味的不是快乐,而是困惑和不幸。在当今社会,人们不同程度地还身处于异化劳动之中,异化劳动对人们的幸福感缺失存在影响。我们将对此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到摆脱异化劳动束缚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王仙芝进攻沂州,别传无载,《新唐书·黄巢传》提及此事,但未注时间。《通鉴》卷252记:乾符二年“十二月,王仙芝寇沂州。”三年秋七月“宋威击王仙芝于沂州城下,大破之。”《通鉴·考异》曰:“实录,去年十二月,‘宋威自青州与副使曹全最进军击王仙芝,仙芝败走。’按仙芝若以去年十二月败走,中间半年,岂能静处,盖实因威除招讨使连言之。其实仙芝败在此月,不在十二月也。”《实录》原记为二年十二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历史生成的双重语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念经历了由"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互动体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的当代统一。  相似文献   

11.
乾隆朝时期,朝鲜士大夫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华夷观的传统思维模式,开始客观地肯定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变化。其北学派人士参加燕行的目的,就在于寻找使朝鲜迅速摆脱经济、文化落后局面的方法。即通过对清朝产业与器物的详细考察与研究,找出中国之长与朝鲜之短,进而取长补短,导入中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这个时期,他们基本认同满族文化,肯定中国重视实用的一面。所以,他们对清朝的描述趋于"乌托邦"化。  相似文献   

12.
才子佳人小说是世情小说的一个分支,它大量、集中地产生于明末清初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一时之间十分兴盛,在中国古典通俗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究其出现的原因而言,明末清初大量存在的才子佳人小说与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央政府的文化政策、文化传统,作家心态以及地域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清代吴地藏书家校勘学家惠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栋是清代著名的藏书家、校勘学家、经学家,吴派经学的创始人。惠栋学术思想承沿顾炎武,一生治经以汉儒为宗,在文字、音韵、训诂、辩伪、辑佚、校勘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对清代及后世古籍整理产生极大影响。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对汉代易学的整理、保存和研究上、  相似文献   

14.
法制改革是晚清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围绕中国法制与西方法制如何衔接、并轨,晚清曾出现了张之洞、沈家本两种不同的变法模式。从宏观看,沈家本模式代表了中国法律发展演进的主流方向,而以张之洞为首的礼教派人士的主张亦不容忽视。正视并充分估量法制变革的难点与阻力,以渐进方式逐步推进法制变革,实为清末法制变革的上上策。  相似文献   

15.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之际,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转型。其中司法理念因晚清修律的发动和展开也发生了变迁。以当时的江苏句容县域为例,其变迁情况体现为仓促性和浅表性特征。浓厚的父母官意识、以和睦家族为首要目标等传统司法理念依然根深蒂固。这说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真正实现必需重视民间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和改造。  相似文献   

17.
张一 《职大学报》2014,(4):64-69
清末“癸卯学制”、“壬寅学制”颁布后,实业教育地位得到提高,安徽实业教育得以确立。实业教育区别于以往学徒式的技术传授,将专门技术逐渐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是我国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一笔。它集中体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实业救国”的需求。本文从该时期教育资料、皖省报刊、地方志等史料出发,试图还原当时安徽实业教育的面貌,观察皖省于清末民初社会巨变中的变革路径。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应对社会危机出台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政策。对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研究表明:由于武举制的废除以及培养国民尚武精神的需要,退出军事领域的中国武术成为新式学堂中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西方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武术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促使中国武术教育向现代化转型;军国民教育思潮、国粹文化思潮挖掘了中国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促进了近代中国武术教育兴起。  相似文献   

19.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通过历史考证和文本分析,对清末谴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进行了总体评价。观点是切中肯綮的,但对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论述得还不够充分。同时,鲁迅还对清末谴责小说中部分作品所体现出的特异性加以观照,在文学创作中用杂文和小说诠释了文学史写作中的某些观点,锋芒直指社会现象,宣判了旧有制度的同时照耀着理想的光辉,完成了对清末谴责小说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即明万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16-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就开始了接触与交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既有西学东渐,亦有东学西渐.在这次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