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官方贸易在古代中日经贸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综观古代中日官方贸易,其总体特点大致有以下数端:它实质上是一种朝贡贸易;对于当时的中华帝国来说,是一种厚往薄来的不等价贸易;以两国的政治需要为前提,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往往伴随着广泛的人才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
朝贡的组织与管理是明朝朝贡制度完善的具体体现,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负责朝贡事务,不仅设置完备的机构,在朝贞的组织过程中也有条不紊,有章可循。对朝鲜的特例,使明朝与朝鲜的朝贡关系比其他朝贡国更为密切.给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明朝对李氏朝鲜的冠服给赐是明朝对朝鲜外交礼仪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历代冠服给赐制度的继承与发展。明朝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以及朝鲜的实际情况对不同人员赐以不同品级的冠服,并将冠服给赐与对朝鲜王室的册封相结合,展示了明朝与朝鲜之间的朝贡藩属关系,反映了明朝的等级尊卑观念与制度,是明朝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象征。  相似文献   

4.
宋与高丽时期的海外贸易是中朝贸易史上相当重要的一段时期,其中所载的官方交易物品不仅包括衣带、仪仗物、布帛、金银铜器、土特产等多种类别,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制作精良的名优产品。由于这些交易物体现了不同于民间交易物的"朝贡"色彩,并反映了宋丽两国独特的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联系,同时显示出了当时的海外贸易网络属性,因而成为宋丽两国社会经济史和海外贸易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明朝洪武年间的私人贸易,由于受元末外留思想和沿海地区自然地理条件的一直很活跃,国家对外贸易则经历了由鼓励海外诸国与私商来华贸易到只允许政府间的朝贡贸易的演变过程。这期间“海禁”主要是针对明政府的敌对势力、“倭寇”以及对前来朝贡的国家的使臣与限制。  相似文献   

6.
早在清朝以前,中国和朝鲜就有了以朝贡为基础的连贯且系统的文化交流。康雍乾三朝时期大量“燕行录”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以燕行使臣为切入点最能揭示朝贡体制下中朝文化交流的轨迹,燕行使臣对促进中朝两国关系的和谐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政治上巩固了两国的宗藩关系;经济上促进了两国物质文化交流;思想文化上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洪武年间明朝与撒马尔罕的关系处于一个平稳发展阶段。洪武初年,明朝为了彻底解决北方的边患,积极发展与中亚大国撒马尔罕的友好关系。同时,撒马尔罕对明朝进贡频繁.且数目巨大,成为西域诸国中与明朝朝贡较为频繁的国家。这极大地促进了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为明永乐年间双方友好关系发展到顶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明代中朝两国宗藩关系密切,朝鲜使臣朝贡络绎不绝,特别是明朝迁都北京后,鞍山地区成为必经之地。关于这一点,《朝天录》中留下了许多记载。本文利用这些珍贵资料,对明代鞍山城池与山川风貌重新进行梳理,以求有助于东北地方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与元、清二朝相比,明朝治藏具有明显的非强制性特点,明朝除对接邻内地的蒇族地区进行了较为直接的统治外,对所谓的“三十六番”政治统治的维持和维护主要通过该地区僧俗首领定期与不定期入京朝贡来体现。但是,这种朝贡是以明朝在藏区建立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体制为基础的,它既不同于吐蕃朝贡唐朝,也有别于周边属国朝贡明朝,本质上是明朝行使藏区治权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15世纪初叶,在国内战争压力下,明朝政府积极发展中朝两国关系,派遣使团进行了首次境外大宗官方贸易。中朝两国就马匹的价格、数量、质量和交易方式进行了成功的商谈,使此次易马具有了明显的商业特征,为明代中朝贸易提供了一种新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中国明代时期,朝鲜与明朝之间的使臣走私贸易曾经十分活跃,但由于政治和军事上的藩属关系,两国使臣的走私贸易也具有了不平等性质。作为个人行为,明朝使臣的走私贸易虽然具有"掠夺"性质,给朝鲜政府和人民带来经济负担和痛苦,但这种个人行为却与有着政府背景的朝鲜使臣的走私贸易共同解决了朝鲜政府和人民在军事、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各种需求,客观上起到了互通有无,相互交流,满足社会需求的积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朝鲜社会的的开放。  相似文献   

12.
蒙汉民族在宁夏地区的贸易活动始于永乐年间,这其中既有边外蒙古在宁夏进行的马市贸易和蒙古使臣在朝贡途中进行的贡市贸易,也有灵州“土达”与明朝进行的朝贡贸易。明中前期宁夏地区的蒙汉贸易是非定期贸易,贸易活动相当零星,而且完全由官府控制,民间贸易被严格禁止,因此,宁夏地区的蒙汉贸易长期处于举步维艰的状态,发展十分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明前期明蒙关系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明蒙之间的战争对宁夏贸易的影响很大;二是明前期宁夏边防获取战马有多种途径,而且战马供应基本得到保证,所以,明朝不敢轻言也不愿意在宁夏与蒙古发生往来联系。  相似文献   

13.
<燕行录>是朝鲜时代遣华使臣的工作、生活记录,内容涉及中国地理、风物、文化等诸多方面,是研究中国明清历史和韩中交往史的珍贵资料.明清时代,多种多样的中国小说被引入朝鲜,很多人利用燕行的机会带回了中国小说,因此,<燕行录>中偶尔也会涉及有关小说的内容.透过这些纪录,可以窥见当时朝鲜知识阶层对中国小说的认知状况,也可从一个侧面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小说流播情况,并钩沉明清时代<三国志演义>等中国古典小说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4.
明朝洪武年间,政府的海外贸易政策经历了从开海到禁海的变化。在严格的朝贡贸易体制下,中国和外国私商突破了贸易禁令,使洪武时期的对外贸易得到了一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朝鲜《吏文》是明代政府的公文集,内中含有朝鲜政府给明政府的公文,是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资料.该书在语言材料上的价值具有“同时代性”“真实性”“复杂性”“公文性”等特点;该书在词汇上的价值体现在如实记录了明代初年词汇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当时朝鲜社会使用汉语词汇的情况,朝鲜汉学家崔世珍对该书词语的注解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明代的汉语词汇和朝鲜语词汇的面貌,以及当时中朝两国的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明代宫廷的宦官教育始于洪武时期。宣德初,明宣宗在皇宫中设立了内书堂。内书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宦官学校,其成立标志着明代宦官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而其用具有高级官员身份且学识渊博的上层知识分子(翰林官)向小宦官们系统传授文化知识,并沿为定制,这在中国封建史上亦属首次,在中国宦官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内书堂培养的众多“知识化”宦官,为宣德以后宦官的全面参政乃至专权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温州港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温州就出现了原始港口的雏形;唐代以来与日本有贸易往来;南宋一元时期设立市舶司,海上贸易兴起;明清时期受“海禁”政策影响,温州港闭关,直至1876年签订《烟台条约》,温州港再次被迫开放;抗日战争时期温州港曾出现过畸形繁荣。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系列事件给温州港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温州港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港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