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燮在<原诗>中把审美客体概括为"理、事、情",其中"理"是三者之根本,统领"事"与"情",认为"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理"与"道"具有相同的属性,决定"事"与"情"之用.同时形而上之"理"在艺术中又是以审美化的方式而存在的,即叶氏所谓"幽渺以为理".  相似文献   

2.
"情性"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学的一个重要话题.理学家借助于体用论的思维模式来阐释情与性的关系,并且通过"心统性情"说和"性体情用"说,将性与情统一于心,以此展开对"性"与"情"关系的讨论.他们认为诗可以咏歌情性,"道情"是诗歌艺术的美学本质.但这种情感在理论上还规范于"情"、"理"合一的中庸尺度之中,并且必须与言志结合.  相似文献   

3.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情"与"理"乃思想政治工作的"血"与"肉",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文章围绕这一思想着重论述了在高校教师中如何贯彻"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工作方针,对正确处理"情"与"理"二者的关系提出了相关的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4.
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之核心,是属于与理学相对立的"情"的范畴.汤显祖特别强调"情"的作用,认为创作者是"为情作使",强调"神情合至",描绘理想境界.他宣称他的"临川四梦"都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产物.汤显祖正是以"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主张,构成了他的戏剧观与文学观之核心.  相似文献   

5.
随着消费时代临近以及文学边界的消蚀,"文学性"越来越受到文艺学研究者的青睐.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文学性",无论是作为本质的"文学性"或作为功能的"文学性"."文学性"概念是现代化过程中理性冲动所导致的成果,是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在作祟.文艺学研究应该放弃对"文学性"的探寻,将研究的逻辑起点从"文学文本"转向"文学活动",结合历史语境对"文学活动"的样态做出描述.由此,我们就可以用"娱乐性"来概括"文学活动"所共享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文艺作品的"情"和"理"是不能分开的.<荷花淀>的教学就要"情""理"结合,讲清"情"与"理"的对立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贯彻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思想政治工作走求实、创新之路,必须把握好"高定位与低着陆"、"虚功与实做"、"情寓于理与理融于情"、"全员德育与专职主导"等关系,建立起符合高校特点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机制和体制.  相似文献   

8.
李光洙的文学空间非常广阔。考察李光洙的作品世界,可以发现他在韩国-东京-上海-满洲-西伯利亚这一空间的转移过程。其中,“满洲-西伯利亚的赤塔”在李光洙的小说里占有非常重要的空间意义。《有情》是一部暴露李光洙作为伪善者的两面性的作品。这部小说里展开的满洲、俄罗斯东部的广漠大地.以及美丽的贝加尔湖等空间,在李光洙的小说里具有放浪逃避意识、救赎意识、死亡意识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纪昀的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并非完全反对虚构.他的虚构是建立在"理"的基础之上;"虚构"一词在小说中以多种形式出现;特别是寓言手法的运用,更加强了其小说的虚构性;但纪昀却有意用理来对虚构进行限制,使虚构披上了"理所宜有"的面纱.从"情之所必有"到"理之所宜有",情理的消长有其历史发展的轨迹.纪昀久历仕宦的个人经历与当时重考据的汉学之风,加重了其小说的"理"性色彩,从而使纪昀对虚构的运用遮遮掩掩,欲说还休.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情景"论始自先秦.从宋代到明代,情景理论成为许多批评家关注的中心.但是在论述情与景的关系时,大部分都是从诗歌的外部形式结构方面来谈的.王夫之的情景理论以他对"神"、"理"的理解为基础,情与景的浑然无迹,就是"神理凑合,自然恰得".对于"神"、"理"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必须追溯到他的哲学思想.王夫之的诗学观是其哲学思想在诗学领域里的延伸.他的诗学思想之所以深刻、富有独创性,也正在于此.他在前人的基础上,以其哲学思想为基础,完成了对情景理论的全面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