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几年,阿伦特著作的中译在中国大陆掀起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她的重要著作基本上都有了中译本.作为阿伦特的热心读者,我们差不多都要在中译本出版的第一时间买来阅读,而且基本上是对照英文版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阿伦特著作的翻译质量总体而言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最近出版的王寅丽译《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等著作中,明显的翻译错误已经基本没有了. 当然,如果按照高标准来衡量,阿伦特译著的质量仍然有待提高.下面我们将以王寅丽译《人的境况》《过去与未来之间》以及陈周旺译《论革命》为例,就其中的翻译问题提出我们的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教于两位译者和其他方家.  相似文献   

2.
汉娜·阿伦特,此时此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之所以对阿伦特的思想重新进行阐释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热点,是因为冷战结束后,新自由主义和全球化经济带来日益恶化的相对贫困、宗教信仰和民族之间不断发生的冲突等现实政治新课题,刺激了人们重新研究、评价阿伦特的政治学说的欲望。此外,阿伦特热方兴未艾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其学说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虽然阿伦特思考方法的内省,增加了她的思想复杂性、理解的难度和容易引起研究者产生不同的、对立的阐释,但是她的政治哲学思想与现实政治事件有着难以分割、非常密切的关系。2006年10月世界各国都开展了纪念阿伦特诞辰100周年的活动,尽管各国研究者关心侧重有所不同,可是所有这些活动都不脱离一个共同的主题——阿伦特的学说对当下世界的意义。就如她在《精神生活》中所说:“因为当我们思维时,从过去转向可以期望的将来,就会站在‘旁观者’或裁判员的位置上评判发生在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无穷尽的人类事务,虽然不能为人类事务之谜提供最终答案,但是随时准备用不断更新的答案来回答可能产生的问题。”2006年12月在纽约举办的一次阿伦特思想研讨会取名:“汉娜·阿伦特,此时此刻”,我想与阿伦特下面一段论述不无关系,即“在我看来,名著之所以不可恩议地被保存下来,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保持相对的不变,很可能因为其作者思想是在一个无限的过去和一个无限的未来之间踏出的无时间的小径之中形成的……得以创作出超越自己有限性的、无时间的作品。”如此看来,我们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从各个现实问题的视角解读阿伦特的著作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方面与哲学保持距离,另一方面又明显区别于传统的政治学,阿伦特思想的难于定位.恰恰源于其独特的思想出发点。那就是站在“行动”(action)的立场上!沉思对于行动的压制,哲学对于政治学的入侵,西方思想史上的这种不平衡正是阿伦特力图纠正的。  相似文献   

4.
汪靖 《新闻传播》2014,(3):98-99
西方"公共领域"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均有着不同的意涵。一般认为,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理查德·桑内特是研究公共领域最重要的三位理论家。基于此,旨在对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的"公共领域"思想嬗变进行梳理,分析"公共领域"在不同时期所具备的特殊意涵,并试图探讨不同的公共领域观念对传媒的不同论述。  相似文献   

5.
阿伦特、卡夫卡与极权主义统治的元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权主义的起源》阿伦特著,林骧华译,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95汉娜·阿伦特和西蒙娜·波伏瓦、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当代最重要的女知识分子。最初使她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著作是《极权主义的起源》,因此,她也以政治哲学家的身份闻名于世。正如阿伦特在写给雅斯贝尔斯的信中所说,她是经由她本人的经历所获致的视角来阐释历史、理解其中所表达的东西,她的政治和哲学思想也就是她对自己的亲身经历和那个黑暗时代的反省和深思。  相似文献   

6.
新书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2006,(42):114-114
★《汉娜·阿伦特》(法)朱莉娅·克里斯蒂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定价:24元作者和传主都是在知识分子界享有盛誉的学者,它向我们展示了阿伦特的思想和生活。阿伦特终其一生,永葆着性格中的善良、美好与纯真,作为一个哲学家,她也没有一天放弃过对个人理想、生命价值以及社会公义的坚持。★《当我们旅行:Lonely Planet的故事》(澳)托尼·惠勒等三联书店2006年10月定价:21元这是《孤独的星球(》Lonely Planet)的创造者托尼和莫琳夫妇的第一本自传,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也介绍了他们的公司是如何发展成今天世界上最大的独立旅行出版商。《孤…  相似文献   

7.
如果汉娜·阿伦特(1906~1975)还活着,她会怎样看待今天这个世界?阿伦特的学生和传记作者伊丽莎白·扬-布鲁尔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出版于2006年阿伦特百年诞辰之际,正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如果阿伦特活着,并且目睹了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她会  相似文献   

8.
如果汉娜·阿伦特(1906~1975)还活着,她会怎样看待今天这个世界?阿伦特的学生和传记作者伊丽莎白·扬-布鲁尔的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出版于2006年阿伦特百年诞辰之际,正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如果阿伦特活着,并且目睹了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她会  相似文献   

9.
新书     
《悬而来决的时刻——现代性论城中的晶方思想》,刘擎著,新星出版社,2006.10本书通过考察哈贝马斯、阿伦特、施米特、伯林、波普尔、柯拉科夫斯基、斯金纳、渡考克等西方思想家与学者的研究著述,探讨了现代性论域中的诸多论题:知识与政治的正当性,自由主  相似文献   

10.
共产国际曾开启毛泽东著作海外传播的先河.自1927年至1939年间,共产国际机关刊物不仅大量翻译转载毛泽东著作,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思想和抗日战争的正确主张,而且积极刊登有关介绍评价毛泽东的文章,扩大了毛泽东著作在海外的影响.但在1940年至1943年间,因国际形势的变化及与中共分歧的逐步扩大,共产国际对毛泽东著作的宣传转入低谷,这也表明毛泽东著作的海外传播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孙中山思想载体的孙中山著作,百年来经历了从清末和北洋时期的官方禁书,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走向神坛,再到新中国走进学术殿堂三个阶段.著作的形态也由最初的单行本和散见于报刊的报道,发展到各种专题文集,再到选集、全集.研究孙中山著作出版发行历史有利于深入了解孙中山及其思想近代以来历史地位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在一个降神会上,许多人围桌而坐,突然,由于突然降临的某种魔法,他们看到他们中间的桌子消失不见了,以致相对而坐的两个人不仅无法隔开,而且也完全没有什么有形的东西能把他们联系起来. 这是《人的境况》一书假想的诡异情形.阿伦特(Hannah Arendt)借此表达了一个隐喻,意在说明:围桌而坐的人和没有桌子的人,具有截然不同的交往形式和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作者在这部关于阿伦特和海德格尔的双重传记中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巨幅全景。她发掘新材料,向当事人求证。政治巨变及其灾难、崭新的哲学、德国的大学、阿伦特的博士导师卡尔·雅斯贝尔斯及其他重要的思想家、美国和欧洲——作者以此为背景,讲述了20世纪最富争议的爱和思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2007年出版的著作The Modernist Papers,在2010年译为中文出版时,其书名没有通过直译加以保留,而是被换作了"论现代主义文学",虽然该书所讨论的范围不止于文学,还包括绘画.这一改动得到了作者的同意,不过,这并不表明这两个书名对于作者来说同义.这两个标题的字面结构已经显示了一种重大的差别,如果借用杰姆逊本人自《马克思主义与形式》(1971年)以来做文学批评时所常用的概念来加以区分,则不妨说,"论现代主义文学"揭示的是这一著作的"内容",而The Modernist Papers确认的则是这一著作的"形式".对于杰姆逊来说,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他在《马克思主义与形式》的最后一章中宣称:"形式与内容无论哪一个都可转变成另一个"(杰姆逊1997,第342页).因此,当两个不同的书名分别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标示同一部著作,它们就在这部著作的表面上形成了一种自我指涉的甚至自我循环的机制:这是论现代主义文学的现代主义论文(The Modernist Papers on Modernist Literature),是关于文学现代主义的理论现代主义,是关于现代主义的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思想是盛开在人类思想巅峰的鲜花,内涵博大精深,笔者从真、善、新三个角度探讨了马克思著作的思想美。马克思思想之真,在于马克思浩瀚的著作中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芒;马克思思想之善,在于马克思不懈追求人类理想社会,达到了至善境界;马克思著作之新,在于创新是马克思著作的活的灵魂,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给人新感觉,总是迸射出崭新的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16.
阿伦特、哈贝马斯、桑内特被誉为西方关于公共生活的等边三角形,同样关注公共领域,但他们的公共有不同的意涵。阿伦特和哈贝马斯对公共的论述试图解决政治问题,但他们又有区别,阿伦特的公共性是人存在的价值,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是利益协调的机制,桑内特的公共生活是以大城市为背景下的人在日常交往空间里的生活方式。对应传播意涵也有不同的理解:在阿伦特关于公共的论述中,传播意味着通过自由言说(或行动)建构人的共在,关注形式上的在场。在哈贝马斯那,传播意味着在理想化的言语情境中通过沟通行动以协调利益达成共识的机制。在桑内特看来,传播意味着人类如何能够有效地向陌生人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思想是盛开在人类思想巅峰的鲜花,内涵博大精深,笔者从真、善、新三个角度探讨了马克思著作的思想美。马克思思想之真,在于马克思浩瀚的著作中始终闪烁着真理的光芒;马克思思想之善,在于马克思不懈追求人类理想社会,达到了至善境界;马克思著作之新,在于创新是马克思著作的活的灵魂,他的每一篇文章都能给人新感觉,总是进射出崭新的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18.
新书推荐     
★《改变世界的日子》★《黑暗时代的人们》(美)汉娜·阿伦特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定价:24元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弟子、政治思想家阿伦特,在本书里以人物素描的形式描写了她的同代人,这些人与她一样见证了二战时期欧洲的苦难。阿伦特在更深层次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面对黑暗现实,人应当如何作为?孔东梅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8月定价:32元在毛泽东外孙女孔东梅的这本书中,毛泽东的表侄孙女、中国第一位女性副外长王海容首度接受了采访,回忆了30年前改变世界的一系列中国外交故事——毛泽东与斯诺的谈话、秘迎基辛格、中国重返联合国、…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们对现代西方学术思潮著作的介绍(包括翻译出版)、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就现代西方哲学思潮而言,建国初期,为肃清帝国主义思想文化在我国的影响,曾开展了对现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某些流派的批判。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但由于主要是侧重于政治上的批判,对其中的哲学问题的科学研究很不够(这些哲学流派的著作几乎没有翻译出版),因此批判中存在着简单化的倾向。60年代初,认真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的工作提到了哲学研究的日程,开始了有关著作、资料的翻译出版、研究评论工作。但由于极左思潮的干扰,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  相似文献   

20.
字渔仲,自号溪两逸民,宋代兴化军莆田(今属福建)人.郑樵校雠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其理论著作<校雠略>和实践著作<艺文略>、<图谱略>及<金石略>中.郑樵的校雠学理论和方法只是演绎了他史学思想的两个最核心的命题:会通和实学,至今依然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以此,本文尝试从郑樵的校雠学特点上探究其创新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