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巧做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江西省定南县教委电教仪器室钟剑锋附图氢气还原氧化铜装置图对初中化学教材中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还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取一只干燥的250mL的烧瓶,收集满纯净的氢气,用橡胶塞塞紧待用。取一根直径为1mm的铜丝用砂纸打擦干净,卷...  相似文献   

2.
氢气还原氧化钢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实验,也是中考的热点考点,应很好掌握实验操作与现象。一、操作要领1.实验装置在装配反应装置时,试管夹应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同时使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导管伸到试管底部并且要紧贴试管上方内壁。排尽试管内的空气2.实验操作通氢气点黑色CUO变成红色燃酒精灯加热撤掉酒精灯固体冷却后.停止加热撤去导气管停止通氢气。以上操作步骤可简化为“一通二‘点三摄四停”;又可形象地比喻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要领还可以用下列口诀概括:取出少量氧化铜,装入…  相似文献   

3.
初中化学中有三处“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演示。为了使实验更加鲜明准确,可作如下改进一、课本73页“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所用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结果生成的铜,不具有金属光泽。如改用电灯花线中细铜丝灼烧其表面成的氧化铜(此反应可在讲氧气性质时让学生熟悉)代替,当通入氢气少许,加热,即可看到氧化铜还原成具紫红色光泽的铜,同时试管口有水  相似文献   

4.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是初中化学中的重要实验 .其知识要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二” .一、两点注意组装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应注意两点 :(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 ,以防止反应生成的水倒流到试管底部 ,引起试管炸裂 .(2 )通入氢气的导管要伸至试管底部 ,且在氧化铜上方 ,目的是尽快排出试管内的空气 ,同时使氢气与氧化铜充分接触 ,反应更完全 .二、两个先后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步骤可概括为“两个先后” .(1)实验开始时 ,先通入氢气 ,待试管中的空气被排尽后 ,再给氧化铜加热 ,防止试管内的混合气体受热发生爆炸 .(2 )实验结束时 ,应先…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化学课本中,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共有三个,分别是用氢气、一氧化碳和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并都附有实验图。这三个实验装置各有不同。实验室用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如图一所示,实验装置特别装有一个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将生成的气体通到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用以验证生成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同时还防止了冷却后,空气进入试管,使新生成的铜又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氧化铜。在这个实验中存在着这样一  相似文献   

6.
中学化学实验的简约化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什么叫简约化实验?先介绍一个实例教师在讲述“氢气的还原性”时,要进行氧化钢被还原的演示实验.演示时的一整套仪器装置和操作时的一整套清规戒律,可能给学生心理上造成认知障碍,尤其是盛有氧化铜的试管中要先通入氢气。然后才能用酒精灯加热;对产生了铜的试管要先拿走酒精灯,待冷却后再停止通氢气,因此实验中酒精灯扮演着“迟到早退”的角色.经过如此多的铺垫,方可切入氢气具有还原性的主题.另一堂课,不是教师作演示,而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封闭着的玻璃安瓶,在瓶的底部附有一薄层黑色的氧化铜,安瓶中充满着氢气,常温…  相似文献   

7.
氢气还原自制氧化铜实验甘肃崇信县一中(744200)张涛“氢气还原氧化钢”的实验,常因氧化铜铺在试管底部,反应不够完全,只有表面的氧化钢被还原为铜,还原产物中还混有黑色的氧化铜,现象不很明显。我这里介绍的方法,不仅现象明显,可见度也较大。下面对操作过...  相似文献   

8.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改进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224011)陈玉乔初中教材中用H2和CuO粉末在试管中反应,实验效果很不理想,这是因为H2未能和氧化钢粉末充分接触的缘故,同时还原产物一般为Cu2O,而无金属光泽;有的教师用CllO粉末和少量水混合成糊...  相似文献   

9.
“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既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又是学生的必做实验。在做该实验时,要先通入一段时间的氢气以排完试管里的空气,然后才能加热氧化铜,但氢气何时能排完试管里的空气则很难把握。在这一步操作中,如果通入氢气的时间过短,则加  相似文献   

10.
1.图(甲)是实验室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微型快速实验装置.其中的粗铜丝“Ⅰ”可以在试管M中上下移动,实验前先将铜丝“Ⅰ”处理成下端弯曲的一小圆环,并用铁锤击成带小孔的小匙,虚线框中需连入图(乙)(仪器上下端位置固定)的某装置进行实验.图乙中的细铜丝“Ⅱ”一端被弯成螺旋状.(1)在图甲中,试管M中的液体应选用.(2)在图示的虚线框中应连入的最合适的装置是.(填代号)(3)上述制氢气的方法与将锌粒直接加入试管中相比,其优点有.(4)实验过程中,在试管M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5)实验时,细铜丝“Ⅱ”的操作方法是.(6)若实验室无粗铜丝,而改用…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是用来说明氢气性质和氧化还原反应的实验。它既是演示实验,又是学生实验,在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对该实验的一些具体细节进行了探索,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效果。a.试管大小的选择。在此实验中,人们习惯选用15mm×150mm和20mm×200mm两种规格的试管。这两种试管的规格较大,有利于观察,但需要通入的氢气较多,排尽试管内空气的时间较长。为此,笔者试用12mm×90mm规格较小的试管进行实验,并采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结果只需打开活塞通入氢气2s即…  相似文献   

12.
谢京光 《广东教育》2002,(11):44-44
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排水法制氧气实验的操作,停止时的步骤为:先把导管移出水槽,再撤去酒精灯。原因解释为:避免水槽中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图1)另外,有关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的操作,停止时的步骤为: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原因解释为:避免灼热的铜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图2)据此,我展示用碳还原氧化铜并检测产物的装置。(图3)提问:这个实验怎样停止?学生们互相讨论。稍后请学生代表总结:1.若先把导管移出烧杯,则灼热的铜可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实验失败。2.…  相似文献   

13.
姚维纲 《甘肃教育》2005,(1):116-116
教材里安排的每一个演示实验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课任教师上课前一定要把握好怎样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以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如演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盛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为什么要先通一会儿氢气后再加热?怎样进行加热?实验现象如何?反应停止为什么撤去酒精灯后还要继续通人氢气至试管冷却?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4.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三化学教材第三章第四节中,关于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3—8],实验过程中出现两个不足的问题:一是现象不明显,黑色氧化铜往往是变成砖红色,而不是亮红色;二是反应时间较长才能使黑色完全转化,影响实验的效果和教学进度。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我把实验作了如下改进.仪器制作及装置图1.用0.5m电灯花线去皮得细铜丝,绕在玻棒(或圆木条上)得螺旋状铜丝,将铜丝装进一根长约25cm的直型玻璃导管的中上位置,即得还原器.  相似文献   

15.
题1 现用铁跟足量的稀硫酸制取足够还原8.0g氧化铜所需要的氢气.如果有20%的氢气被用来驱赶试管里的空气和冷却还原出来的铜,那么完成这一实验至少需要多少克铁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相似文献   

16.
以试管代替原装置的250ml烧瓶,以滴管代替100ml分液漏斗;以灼烧后的粗铜丝代替氧化铜粉末,删掉了供还原氧化铜用之硬质玻 管,整套装置比较简单,且空间大大缩小,从而有效地避免点燃混有空气之一氧化碳而产生爆炸的危险,使操作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改进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让学生主动操作、探索,得出结论。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我改为探索性实验,在教学中首先进行预习点拨:一氧化碳能与氧气反应,它能否象氢气一样夺取氧化铜中的氧呢?两者还原氧化铜的装置是否相同?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列问题,再设计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①通入的一氧化碳能否都与氧化铜完全反应?②如何使未反应完的一氧化碳不散逸到空气中?③如何检验生成的气体?④应将氢气还原氧化铜的装置作哪些改进?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第84页中,有一“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5-4]。很多人认为这个实验现象不明显,实验成功率很低,所以在很多的教学参考资料上,常常有改进这个实验的方法。有的实验前把炭粉和氧化铜用水调成糊状,抹在试管中烘干或晾干;有的用酒精灯给试管加热;还有的把生锈的铜丝和炭粉一起加热等等,方法比比皆是,但效果终究不理想。 笔者日前在一次大型的实验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见一位参赛者没有添加任何改进方法,却成功的演示了“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受这位参赛者的启发,我经…  相似文献   

19.
1 氢气还原氧化铜 将铜丝一端绕成圆盘状或螺旋状,另一端插入试管塞内固定.将圆盘状的铜丝在酒精灯上灼烧使其表面氧化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相似文献   

20.
三个还原氧化铜演示实验的比较山东临沂师专(276005)张苏民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本有三个还原氧化钢的演示实验1.氢气还原氧化钢(教科书P.55)2.木炭还原氧化钢(教科书P.84)3.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教科书P.98、P.99)同时又展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