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元末明初的越派和吴派是最有影响的两个学派流,其学思想代表和指导着这一时期学发展的主要流向。吴派作家主张学远离政治,强调发乎性情的自由创作。这一思想既表现了对学本体的关注,又反映出身处乱世的知识分子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生活态度。而越派作则与之相反,主张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强调学的社会功能。这一思想既反映了元末明初知识分子希望恢复儒家学传统、重建土人形象、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普遍要求,同时也是对宋元以来的学思想作了一次全面的总结。但学与政治的联姻又使得越派的学思想出现了他们自己也无法控制的理论倾斜和实践危害。如果说吴派作家的悲剧命运宣告了学自由主义的破产,那么,越派作家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又最终失去了学自身的价值。这种学思想上的悖论恰好构成了元末明衩学递嬗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文章比较了云间派与竟陵派、唐宋派、娄东派及虞山派文学思想的异同,认为复古主张与性灵思潮在明末文学中有合流的趋势。云间派的兴起正反映了这一趋势,不能因为他们主张文学复古,就简单视之为是对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反动。  相似文献   

3.
宋代作家除苏轼外,欧阳修对袁宏道的影响最值得引起关注。“崇欧”,既表明公安派的“宗宋”已走出其前期唯取法东坡的狭隘路径,也反映了公安派在更大层面上梳理文学传统、整合文学思想以抗衡复古派的强大阵势所做的努力。在这个意义上讲,欧阳修实为“参与”晚明公安派文学革新并发挥积极作用的一位重要的宋代作家,而袁宏道及公安派的文学革新也因获得欧阳修等宋代杰出作家的文学思想、文学性灵的裨益而更具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早期思想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选学妖孽到康梁派,进而到革命派;由社会革命到思想文化革命,并逐渐迈向政治革命。与之相随的是具有思想启蒙意义的文学活动的展开及其文学思想的产生。提倡平民教育与平民文学,主张社会功利文学观,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纲领。尊白话文学为正宗。批判“文以载道”思想,独尊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瞿秋白通过阅读大量新文化运动的作品、翻译俄欧文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思想及学术理论。他强调文学应该反映社会现实,应该反映社会思想的变动,应该反映人类健康美丽的心灵。他赞赏作家、艺术家独出机抒、真实抒情、掌握正确的世界观,他重视俄欧文学的资源准备,强调作家应该着力学习他们的人文关怀精神与独立直行的思想,创造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学术理论与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6.
明代中叶,文学思想颇为活跃的文坛上,李梦阳以文学复古主义而著称,诗文复古主张无疑构成了他诗学思想的外部标志;但是,李梦阳的复古主张既不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由来已久的复古思想的机械重复,也不单纯强调一种创作技巧上的要求和取向,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依据,这就是李梦阳诗学思想中的尚法观。尚法观与诗文复古主张的结合,确切地说,诗文复古主张植根于尚法观,使得他的文学复古思想与前此一般的复古论  相似文献   

7.
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的诗歌《鸿门会》脱胎于司马迁的《史记》,诗人在诗中对鸿门宴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改造,从而突显了诗人独特的文学思想:重视正统的历史观、主张不待雕琢而大工,强调得其神气与韵味。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文学"由于过度强调政治对文学的干预,呈现出模式化、简单化的情形,从而引发了学术界普遍淡化、忽视、否定这一时期文学成绩的"空白论"主张。本文从文本出发,用细读的原则,对一直被否认的十七年经典文学进行梳理,并从平民意识、知识分子启蒙意识、作家主体意识三个方面入手,探寻这一特殊时期文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洪的文学思想,就其本质来说,主要还是以正统的封建诗教为核心内容,强调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他反对明人盲目食古的模拟风气,主张学习唐人,注重神韵;注重抒发个人的真情实感,表现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要求作品关切广大妇女的生活命运,市民意识较为浓厚;同时在戏曲创作和表演理论方面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不难看出,洪尽管以戏曲创作而闻名。但他的文学思想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高举文学革命旗帜的是陈独秀。他团结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战斗阵地,向腐朽的封建旧文学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并提出了建设民主主义新文学的一系列有益主张,为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同时又反转来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文学革命的过程中,陈独秀不是孤立地看待文学问题,而是把文学的革命和社会的改造联系起来,重视文学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强调文学在改造社会的政治革命中的巨大功能。如何正确地看待陈独秀的这一主张,关系到对于初期文学革命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也关系到对于陈独  相似文献   

11.
陈兴丽 《文教资料》2007,14(5):64-65
当代文学脱离现实、缺乏思想已是不争的事实,对文学界的批评也已经进行了十年有余。今年五月,思想界与文学界就这一问题又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本文试从知识分子社会文化中心地位的失落、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媚俗、作家的素质三个方面来探讨政治、经济、作家自身素质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探究当下文学人文精神失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重要文臣。元末浮靡纤弱的文坛现状,明初以经学构建一统秩序的政治背景,以及宋濂经学家的身份,决定了他在文学上的经学思维模式。在文学功用论上,他强调明道致用;在文学创作论上,他主张宗经稽古;在文学风格论上,他提倡知言养气。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政治主张>是胡适等人针对20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状况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政治方案.这一方案的提出既体现了他们对国家的工具主义理解,也反映了他们对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把握.此外,他们把实现有序的社会政治寄托在"好人"身上,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中古文学思想发展史上,初唐阶段具有某种承前启后的意义。这是因为初唐文学思想对六朝绮靡文风并非只是简单的批判,而是一种在总结前人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的辩证否定。对于魏晋以来的文学思想来说,初唐可以算是一个阶段的结束;而对于整个唐代文学思想,它又可以比之为一个短暂的前奏,一个后来文学思想据以出发的起点。所谓初唐史家、诗家理论主张与其创作实践的矛盾,其实正是这种处在新旧变化之间的文学观念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张说是唐玄宗开元时期在政治和文学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在文学主张上,他既重视文学和文采,也反对过去浮靡不振的文风,持有一种文质彬彬的文学思想。正是这种文学思想,使他大力弘扬文学,培养、提携了大批道德、文才兼美的文儒之士,为盛唐文学"声律风骨兼备"的面貌,盛唐文人昂扬、奋发的精神的形成,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具有鲜明的意义,它是一面镜子,既反映时代,照见社会,也体现这个独特的阶层。审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史,我们极少看到历史中的精英知识分子和理论家所阐释的"特立独行"、"外圆内方"等具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相反,作家为我们描绘了众多卑微、无力、多余、无用乃至无才无德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大都是被讽刺、被批判、被揶揄的对象,体现出自我反省的力度和理想人格的缺失。于是发现了文学中的知识分子与历史上的知识分子以及理论视域中的知识分子的"错位"现象。但当多方面探源之后,就会感到这看似"错位",却也在"情理之中"。通过研究,还发现理论视域中的知识分子被崇高化、理想化了,而文学形象中的知识分子又被道德化、漫画化了。一部知识分子的形象史,既折射出了作家的写作立场和描写侧重,也由此决定了知识分子形象的有余和不足,意义和局限。  相似文献   

17.
奥斯丁文学思想的出发点肯定了现实生活的客观性,反对将生活和文学对立,认为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她强调了作者在认识、把握大千世界时观察、研究、了解事物的重要性。其文学思想肯定了文学创作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文章从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语言、文学与体裁、文学与形象、文学与结构、文学与思想等七个方面探讨了奥斯丁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语派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重要的文学流派。学术界对该流派进行了大量研究。1949年至1979年的研究以政治思想为评价标准,论语派被目为“帮闲文学”,遭到批判。1980年代的研究中较多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论语派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1990年代,研究重点转向论语派的文化立场和文学思想,在作家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新世纪以来,由于研究视野的拓展和新方法的运用,论语派研究在作家作品、期刊、流派的整体特征等方面都获得丰硕成果。论语派研究领域仍存在可供深入开掘的空间,我们应运用新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探寻论语派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西汉的文学创作和学术论著反映出作家有关内容与形式的见解,无论是当时散文、辞赋创作中所反映的文学思想,或是司马迁、刘向、扬雄的文学观点,还是《淮南子》的文艺理论,它们都突出地显示了作家重视思想内容,讲究艺术形式,总结文学实践,力求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从而展现出西汉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崭新面貌。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文学史上对唐太宗的评论有失公允。这里概括地论述唐太宗的文学思想 ,指出太宗主张文质并重 ,既重视文学的政教作用 ,又关注文学的艺术特点 ,主张“师古”、“劝诫”、“雅志”、“切直” ,倡导南方“清绮”与北方“贞刚”相融合的美学理想 ,对初唐文学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 ,应予以进一步的重视和新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