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随着香港回归 ,港、台电视剧对内地观众形成了新一轮的冲击。其表现就是 ,以香港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在内地播出之后 ,收视率居高不下。金庸的小说在内地也成了抢手货。在香港剧火爆大路之时 ,台湾剧也不甘寂寞。琼瑶次次在言情剧上发威 ,连续拍摄了《还珠格格》上、下两部共60余集电视剧 ,播出之后 ,小燕子成了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如此 ,该剧的播出还产生了两个不同凡响的后果 :一是该剧在内地炒到了几十万元一集的天价。另一是播出该剧的电视台在剧中放肆地插播广告…  相似文献   

2.
作为报人的查良镛一定比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金庸名气小,知道查良镛与金庸是一个人的就更少了,但是细心的人还是可以发现“金庸”二字原来就是“镛”字一分为二.他的武侠小说风靡大陆、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说他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华语作家之一,是一点也不夸张的.然而他自己在一次演讲中却说,他写小说仅仅是“附属于新闻工作的副业”,他解释说,写第一部小说时,在《新晚报》当编辑的他,是为了副刊的需要而写,后来的小说则是为了《明报》的需要而写.  相似文献   

3.
金庸先生出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金庸作品影视新版剧的播出,使金庸又成媒体的热点话题。几部与金庸有关的著作纷纷出版,包括金庸与池田大作的对话录《探求一个灿烂的世纪》(北大版)、《金庸小说论稿》(严家炎著,北大版)、《孤独之快:金庸小说论》(陈墨著,上海三联版),使金庸顺理成章地成为本刊的话题。本刊记者走访了陈墨先生,访谈的话题是金庸与经典,但金庸是否是经典并不是特别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什么是经典?这才是我们的核。X话题。记者:在您看来,金庸作品能不能成为文学经典?陈墨(以下简称陈):在我个人看来…  相似文献   

4.
随着香港回归之后、港、台电视剧对大陆形成了新一轮的冲击。其表现就是,以香港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在大陆播出之后,收视率居高不下。台湾剧也不甘寂寞。琼瑶再次在言情剧上发威,连续拍摄了《还珠格格》上、下两部共60余集电视剧,在大陆播出之后,收视率空前高,小燕子成了街谈巷议、妇孺皆知的人物、不仅如此,该剧的播出在大陆还产生了两个不同凡响的后果。一是该剧在大陆炒到55万元一集的天价;一是播出该剧的电视台在剧中放肆地插播广告,有的台在剧中的插播广告时间甚至超过…  相似文献   

5.
刊物     
《收获》2000年第一期的《收获》增加了不少新栏目:有名人参与的《走进鲁迅》;有《人生采访栏目》。此期由香港的彦火介绍金庸的作品,及金庸的散文,而特殊之处在于金庸从未写过类似的散文。叶兆言的专栏《杂花生树》这期写的是《周氏兄弟》的故事。卷首的小说是莫言的《四令的女人》。  相似文献   

6.
央视的《笑傲江湖》终于在一派褒贬声中落下了帷幕,但其遭遇网友激烈批评这一事件蕴含的各种信息却远没有被发掘出来。我没读过金庸的小说,不是金庸迷,而且年过不惑宽容了许多,所以没有觉得央视的《笑傲江湖》拍得那么糟那么难以忍受那么不能看。毛病肯定有,而且相当明显,但毕竟也是一种风格,一种理解,一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啊,谁规定非得像港台那样诠释金庸呢?就连金庸自己,不是也对港台拍摄的他的作品不满意吗?估计黄  相似文献   

7.
宁财神,1975年生。网络写手起家,一部《武林外传》奠定了他金牌编剧的江湖地位。"事实上这部电视剧跟武侠没什么关系,只是看起来像武侠而已。"他说,"属于武侠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没有电脑、没有丰富的动画片,电视永远那么几个频道;小孩子们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看小说成为娱乐的首选项,"女琼瑶、男金庸"蔚然成风。这是宁财神的男孩时代。  相似文献   

8.
1980年10月,台湾远景出版社社长沈登恩在《明报》刊出题为《等待大师》的广告,征集金学研究稿件。此后,一套十余册的《金学研究丛书》出版,金学研究迈出了第一步。同是在1980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金庸武侠小说首次正式进入大陆。而金庸小说单行本在大陆的正式出版,较早(也许是最早)的可能算是1985年4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印行的两卷本《书剑恩仇录》。这是经金庸授权出版的,金庸称此为“一个愉快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出去寻找驴子,却得到一个王国 据说,德国文学史上有一类小说被称作“修养小说”,如歌德的《维廉·迈斯特》就是。这类作品的意义,三言两语很难说清,有人为了省事,便用了一个形象而通俗的比喻,那就是《维廉·迈斯特》的结尾一个人物对主人公说的话:“我觉得你像基士的儿子扫罗,他出去寻找他父亲的驴子,却得到了一个王国。”  相似文献   

10.
文海拾贝     
金庸与《明报》提起武侠小说,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金庸。但对金庸来说,武侠小说远没有他创办的《明报》重要。  相似文献   

11.
蔡林杉 《传媒》2019,(2):44-46
被誉为漫威电影之父的斯坦·李走了,走得这么突然,以至于我们在看他客串《毒液》一片的遛狗老人时都还没有反应过来,他还以别样的方式存在着。漫威电影是现象级的。有人说斯坦·李就像中国的金庸,《蜘蛛侠》《钢铁侠》《绿巨人》《X战警》《奇异博士》《复仇者联盟》系列等不一而足,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他就像一个着眼青年亚文化的电影生产的老江湖。  相似文献   

12.
书业内外     
对金庸小说截然对立的评价 据《今晚报》报道,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袁良骏指责金庸和琼瑶为当前文学“低俗化”潮流的代表。他说,以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是一种“陈腐、落后的文学形式”,早已遭到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荡涤。它的打打杀杀,恩恩怨怨,胡编乱造;它的公式化、概念化、模式化,拖沓冗长,陈词滥调,都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符合健康优美的文学作品的起码条件。 北京大学教授严家炎则指出,金庸是一个自觉追求思想性的武侠小说家,这一点正是金庸与旧武侠小说截然不同的地方。在艺术上,他第一个以开放态度来  相似文献   

13.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文章《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999年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  相似文献   

14.
武侠小说大家金庸的本名也许没有他的笔名更为人所知。他的笔名由来也是许多人知道的:1955年,金庸因友人介绍开始写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动笔之前,他从未想过要使用笔名。小说在《新晚报》连载时,主编希望他选一个具有“侠士味”的笔名发表。几乎是不假思索,金庸将他的本名查良镛的镛字拆开,于是如雷贯耳的笔名“金庸”便由此产生。此外,金庸还有“姚馥兰”、“林欢”等笔名。姚馥兰由英文。您的朋友”(Your Friend)读音而来。当时香港报纸副刊相当男性化,金庸就以一个女性化名字写影评,冲谈一下男性的阳刚气。“林欢”的笔名也是金庸写评论用的。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1月卫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文坛上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时的第一个反…  相似文献   

16.
1999年11月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王朔的长文《我看金庸》,这篇3000余字的专稿从不同侧面对金庸先生的小说作了锋芒毕露的抨击。11月2日,成都一家报纸又以《王朔:金庸太臭》为题在显要位置转载了王朔的文章。同日,国内多家报纸也以不同的标题转载或摘登了王朔的文章。王朔与金庸,这两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均有影响的作家一下子成为众多读者关注的人物,尤其是金庸,在王朔“出招”后,这位写武侠小说的高手将如何“接招”,如何“应招”,更成为读者议论的话题。 我是11月2日中午才获知王朔“骂”金庸的信息的。当…  相似文献   

17.
《作家文摘》第182期转登今年5月3日《现代生活报》李勤《读〈恐俱〉的恐俱》一文,批评著名作家梁晓声于去年10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恐惧》。 文章说,诚为书名所示,这部小说所描绘的图景确实令人触目惊心。小说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女的是“准厅局级”官儿之女,男的是某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约而同地上演着卖色求财的丑剧。女主人公曹菂先傍上一个“百万”款儿,继而甩掉“百万”傍上“千万”款爷,结局是“百万”  相似文献   

18.
朱俊霞 《出版广角》2013,(21):90-91
可以说在基姆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交融的缩影,同时还能看到在当时的印度社会所普遍表现出来的现状和问题。约瑟夫·拉迪亚德·吉卜林是英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小说《基姆》是吉卜林最后一部印度题材的小说。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吉卜林十分注重将东西方的文化进行融合和展现,塑造了小说主人公基姆的形象。在小说中,主人公基姆既是一个东西方文化集中融合的载体,也是体现时代背景下社会集中变迁的人物。可以说在基姆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不同文化交融的缩影,同时还能看到在当时的印度社会所普遍  相似文献   

19.
这里说的茶馆,和金庸先生有关。提起金庸,套用一句武侠小说里的话,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古书上说,宋朝那阵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永词;今天,凡有华人居处,即能读到《神雕侠侣》、《天龙八部》……这绝不是夸张之辞。  相似文献   

20.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小说。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金庸的武侠小说就风靡我国港台、东南亚。他的文学作品更是翻拍成电影、电视剧。近年来.内地也掀起“金庸”热。使得韦小宝、杨过、小龙女、令狐冲、黄蓉、郭靖等也成为80后、90后的年轻人津津乐道的偶像,可以说金庸的小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消失。反而生命力却越来越旺盛.读者群也越来越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