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爱玲的创作,是五四启蒙文学主潮中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分支。张爱玲用自己的悲凉故事,诠释了她对普通中国人观念的认同。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传统中国集团文化的局外人。她试图用现代都市的物质故事填补价值失范时代的孤苦的心灵。她的爱情故事,是大团圆文化压迫下的小团圆被摧毁的悲剧。她的小说叙事结构,呈现了一种特殊的现代时间诗学。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的<金锁记>和王安忆的<长恨歌>皆描写了两个女人的悲剧命运.然而作者对悲剧的审视却有区别:张爱玲站在女性主义立场,深刻揭示了封建伦理与金钱交织下婚姻的惨无人道,王安忆认同女奴身份的文化立场,消解了其悲剧的残酷性.表现在主人公对命运的反叛与归顺,对金钱情感的认同差异以及作者对环境风情的渲染上.  相似文献   

3.
D .H .劳伦斯的小说中充满了象征。在《儿子与情人》中 ,贯穿整部小说的意象是“花”。“花”暗示了小说中重要的 3个女主人公 ,暗示小说中事态的发展。对花的解读 ,即是对主人公的解读 ,对小说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以其丰富的月亮意象而著称,这与她的女性意识有关,张爱玲认为,只有回归女性本质的女人才是真正的女人,才是具有神性的女人,女人的悲剧就在于她身上神性的缺失,而这种缺失则是她们生活于男权统治下的境遇造成的,也正是这种对女人生存处境的悲剧感形成了张爱玲小说苍凉的底色.月亮意象是她女性意识的体现与象征,是她对女人理想的审美的生存境界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作者所用来表现作品的一种语言艺术手段,具有象征性与暗示性.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意象,<哈姆莱特>是其一部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其中意象丰富.本文对<哈姆莱特>中的几个重要的描写环境的和描写人物的悲剧意象进行了分析,这些意象深刻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渲染了悲剧氛围,从而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的悲哀,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一种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的小说多以婚恋为题材,受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从亲情的泯灭和婚姻的悲凉两种视角出发,以《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个人物为代表.深刻揭示“人性恶”的主题,抒写悲剧人生。这与其受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影响有很大关系。为后人探索人性开辟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英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代表作品,描写的是一次典型的英国家庭聚会,揭示了小说作者对于20世纪初女性生存状态的体察。作者对"热""冷"意象的描写与运用渗透着一种弥漫的悲凉,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从而与现代主义文学主流思想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9.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应对自然界生命物体及人类自身的一种态度,张爱玲通过《金锁记》主人公曹七巧的塑造,述说了在一个男权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中女性对权利和物质追求及与命运抗争的故事。通过对主人公曹七巧"金锁"压抑后卑微的生命个体悲剧、"爱情"破灭后绝望的生命需求悲剧、"人格"分裂后枯萎的生命个体悲剧的解读,当生命中基本的生存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时,七巧逐步走向"疯子"的道路,哀其不幸,怒其不省,但却又是人性悲剧命运的永恒主题,而更具有人文性。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以浓烈的悲剧意识为最大特点,她善于在悲凉的叙述中揭示人性的自私、虚伪、扭曲和变态。在平静的叙述中,她深长的叹息里透露出的是对匍匐在男权文化阴影下的传统女性的深切忧患。在缠绕不去的凄凉氛围中,塑造了男权社会中一个焦虑压抑的女性群体与一个病态的男性群体。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女性视野中,张爱玲的创作是对传统的一种破坏,但同时也是对现代小说形象的一种丰富。在新旧跌宕之中,张爱玲用一种现代性的视角对传统"母亲"形象进行了解构,同时她又以悲凉作为现代性女性的命运归宿,这种现代意义指向性下的创作及其所产生的审美价值,对当下乃至现代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和张爱玲在小说文本中对存在的追问共同指向了存在本质的悲剧性,这使得他们表层相去甚远的小说有了深层的契合,由于创作主体自身的印记,他们对于存在悲剧性的书写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3.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品,讲述了曹七巧用黄金的枷锁劈杀了她自己和子女的命运的悲剧。本文主要以虐恋文化背景下分析七巧与子女的关系,揭示了母亲与子女的施虐和受虐的关系。以及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在父权缺席下对权力和欲望的僭越。七巧和子女的关系是变态和扭曲的,这种关系与张爱玲和她母亲的关系也构成了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运用弗洛伊德理论,采用心理分析创作是张爱玲小说的核心内容。其小说能自觉地以情欲、非理性、潜意识来刻画人物、阐释人性。被视为张爱玲心理分析代表作的《金锁记》则将性压抑带来的变态和破坏性推向了极致。主人公曹七巧的人性异化内因在于其情欲、金钱欲逐步抗争、异化,最终导致了人性的全面剥落,可细析为情欲的异化、金钱欲的异化、人性的全面异化过程,映衬出中国几千年男权社会中女人生存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5.
"大地伦理"的践行者--对张炜作品意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炜作品中具有许多充满浓厚哲理内涵和抒情色彩的意象,如石磨、碾盘、葡萄园、芦青河、动物等.这些意象都以大地为依托,而且与他所笃信的"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理念相一致,它的落定和基础便是大地伦理.  相似文献   

16.
路翎20世纪40年代小说呈现出"悲""狂"审美风格,既源于路翎青年个性的影响,也带有"五四"鲁迅传统的印痕;既有时代风云浓墨重彩的,染,也有流派风格潜移默化的推动;既有西欧自由主义思潮的催生,也是俄苏爱国主义思潮的促成。多重文学语境的共同作用使小说呈现出既听命于时代又执着于个人,既带有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又坚守艺术阵地,既狂躁突兀又悲壮苍凉的特征。复杂特征的呈现使得路翎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成为一种醒目的存在,留下了富有启示性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作品中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形成她悲剧创作色彩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经历的变故、感情的受挫。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在其作品中具体体现在:对婚姻、对扭曲的人性、对变态心理、对命运的不可抗拒、对"人性恶"等方面的描写。  相似文献   

18.
从性别觉悟的角度对张洁、张抗抗的长篇小说《无字》、《作女》中的两个主人公吴为和卓尔的人生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决定她们各自的人生模式的原因及其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作为海派小说的殿军人物,张爱玲对海派小说强烈的认同感和地域、时代经验上的共鸣,使其耽溺于海派传统;但她又能打破海派的言情模式,在对都市文明的反思之上建立了“苍凉”的文学史观,塑造一系列“不彻底”的人物形象则又对海派传统有所超越。张爱玲为中国现当代小说对“都市民间”的书写提供了一个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