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校的“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与课标精神不谋而合。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我校逐步形成了“先生活,后作文”、“作文即是实践时”的教改特色。我们注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积极引导学生开发生活中的作文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悟,在表达中张扬个性、表现“真我”。  相似文献   

2.
张岩  王涛 《辽宁教育》2006,(7):57-58
习作教学的试金石在于学生习作水平的验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试图构建一种与“新课标”最为合拍的习作教学新方案,现在理论界将这种理想的教学境界称为“生态课堂”,而由此生发的促进学生情智生态均衡发展的作文我们不妨称它为“绿色作文”。我们追求的“绿色作文教学”在于将学生引入生活,将作文融入生活。为了切实发展学生的思维,追求思维的创新,提高习作的效率,我们注重在“绿色作文”的源泉和基础上下功夫,并突出抓好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学生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含着激情,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反之,命题不考虑学生的生活积累,不考虑能否引起学生作文的兴趣,在一定意义上讲,会抑制学生的写作心理,压抑学生的作文情感,“只有儿童的心底流出来的命题,儿童才能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叶圣陶先生这句话说出了作文命题的真谛。因此,作文命题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和需要,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才能激发他们的作文积极性和主动性。作文命题要注意“四性”: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作文教学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的新理念。为此,近年来,我努力结合作文教学进行生活作文之探索。具体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培养平和的习作心态只有在心情舒畅、平和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想像才能丰富。怎样让学生心情舒畅地习作呢?树立“小课堂”与“大作文”观念。习作课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但一味地把眼光盯在小小的课堂上,只传授写作技巧,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积累,学生即使知道怎么写,也终因生活单调或语言贫乏而无从下笔。久之,学生会产生对习作的畏惧心理。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我们要树立“大作文”观,立足课堂,延伸课外。一方面,要把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大阅读面,增加间接的生活积累。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要不断充实和“外化”学生的审美情趣,建树人生理想和精神气质。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变“教”的课堂为“学”的课堂。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打开作文教学的新局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相似文献   

7.
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到多种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当前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文”轻“境”的问题。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引入网络技术改进作文教学。网络技术的运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为教学联系生活实际提供了条件,扩大了学习时空,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有利于促成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 网络作文的教学设计网络作文教学依靠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借鉴传统的作文教学经验,按照从说到写、从述到作、从仿到创的顺序,…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比较注重“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由此使得学生的作文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学作文教学过程中迫切地需要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亲自去关注生活,感悟生活,在写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写出华美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大难点:尤其犯难的是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们,不要说观察生活,描写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就是让他胡编乱造的“挤”出一篇作文来也很难。一上作文课,他们不是找作文选抄,就是咬笔头、撕本子,看到他们为难的样子,真有些不忍心。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怎么办呢?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意给学生创设作文情境,通过自己活灵活现的“演出”,  相似文献   

10.
写作文即倾吐,“言为心声”,如何让学生会倾吐、愿倾吐,不再怵头作文而以作文快乐呢?我做了一系列的尝试,其核心就是一个“活”字,即打破了传统封闭式的作文序列套路,废除了作文本,改为活页练习;“枪毙”了日记。改为“生活札记”“思想火花”“笔友”“快餐馆”“方便面”等由学生自己命名的“生活随笔”。其目的就是化解学生怵头作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感到写作是很随便、很自由、特轻松的一件事,是宣泄情感、  相似文献   

11.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教师必须明确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作文的基础在阅读,作文的成功在大量的练习。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整合,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打开生活的“门”。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实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沉淀生活材料,积蓄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生活体验。二是搭建读写的“桥”。“读”与“写”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可以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领悟作文常识,领会写作技巧,积蓄规范语言,在阅读中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拓宽练笔的“道”。主要从紧扣单元习作、加强小练笔练习、进行仿写训练三个方面进行。若能将以上有机融合,并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可见小学作文教学应侧重于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  相似文献   

13.
提高学生作文能力,不仅仅是作文课的事。教师必须明确作文的源泉在生活,作文的基础在阅读,作文的成功在大量的练习。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加强整合,将其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打开生活的“门”。要在作文教学中充实学生的生活,通过观察生活沉淀生活材料,积蓄学生语言;丰富学生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增强生活体验。二是搭建读写的“桥”。“读”与“写”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教师可以从“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领悟作文常识,领会写作技巧,积蓄规范语言,在阅读中促进学生作文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三是拓宽练笔的“道”。主要从紧扣单元习作、加强小练笔练习、进行仿写训练三个方面进行。若能将以上有机融合,并持之以恒的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作文水平就会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感到作文课的遗憾就在于我们教给学生过多的作文套路,而忘了让学生走进生活,去积极感受。在作文课上,我们经常讲开头用什么方法,人物描写等等的写作知识;阅读要求学生摘录优美词句,积累语言:在批改学生习作时甚至细致到不放过一个标点。唯独忘了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为生活而作文”,而不是为作文而作文。因此.我认为小学生写作文。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安排一些“生活作文”,让写作真正融进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作文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生活需要作文,生活就是作文.作文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需要、情感的需要.作文之“溪水”来自于生活的“泉源”,没有“泉源”便无从谈“溪水”.中学作文教学要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6.
中学作文教学应注意做到“两个结合”“作文教学同阅读相结合,学习作文的方法,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作文教学同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实自己的生活,解决言之有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课标》之“表述与交流”要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表述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要紧紧抓住“真实生活”这一主题。众所周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然后要求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描绘生活,欣赏生活。只有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有真切的体验,才能写出好的感悟作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走进生活。因此我们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家乡的自然环境之中,去听去看去调查家乡的环境状况,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和潜能,也使得学生在作文中言之有物。  相似文献   

19.
学生作文要做到有真情为感,有事可写,就必须以实际生活为素材,有相当多的学生感到作文没啥可写,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是因为平时生活素材积累太少,一到写作文就是“编”和“抄”。为了让学生作文时“有米下锅”,写自己想写的真人真事,说自己想说的真心话,抒自己想抒的真情实感,在作文课上,我改变了当堂命题的习惯做法,作文的题目、体裁、内容、中心都  相似文献   

20.
本学期的作文教学,我们组织五年级学生进行了“什么是幸福”、“感悟诚信”、“选择坚强”等专题作文练习的尝试。这种专题作文练习的具体操作过程是:一、接近阅读在学生明确这一次作文练习的中心话题之后,以“活页文选”的方式供给学生四五篇精短美文,让学生在课余自主阅读。(自主阅读的时间一般为一周)“接近”,指的是这些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精神需要。选文的意蕴内涵相同,内容各异,但都是学生熟悉的人和事,其间有许多学生自身生活的影子。二、讨论生活待学生自主阅读,有所涵泳之后,采用课堂对话交流的方式,要求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