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父神与大母神的并置是端木满族文化原型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变型。父系传统文化与满族文化中祖先崇拜的融合,形成小说对大父神崇拜的艺术结构,而对通过大地意象对大母神的痴迷与皈依,形成小说深层结构对大母神的崇拜。而在并置中创造了一个在男性的双重血统的“神性”原型和女性的地母原型的缝隙里生存的裂变形象,即丁宁。  相似文献   

2.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原型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原型理论”,结合神话传说、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等各种资料,对“太一”的原型进行多重“考古”。研究发现,中华民族集体潜意识中以石壁岩穴为其象征的“大母神”(石母神),是楚人的至上神“东皇太一”和先秦哲学中的宇宙本体“太一”的原型。“太一生水”源自中华上古先民心灵中的“石母生水”的“原始意象”和祈水巫术仪典。“太一”与“水”是“母”与“子”、“道”与“德”、“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关系。因此,郭店楚简《太一生水》说的宇宙生成论,并非“水生成论”,而是“太一生成论”。就“太一”的原型而言,便是“石母生成论”。就这个原型的象征符号而言,则是“石生成论”。  相似文献   

3.
"双性同体"女性主义强调理想的性别关系是双性因素的和谐共存,中国女神的神格特征和女神权力构建下的和谐理想的社会模式,为女性主义提供了理想的原型模式。本文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女神及大母神的神格特点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双性同体"女性主义的神话源头和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小说“人仙妖鬼婚恋”母题的发生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自汉到清的中国古典小说中 ,存在着一个数量巨大、特色鲜明、历史连贯的“人仙妖鬼婚恋”母题作品系列。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 ,通过大量的人类学、神话学材料 ,可以证明这一母题的发生源自世界原始文化共有的“人 /神恋”原型与“人 /神感生”原型  相似文献   

5.
莫言作为女性崇拜者,他的作品《丰乳肥臀》从历史学、人类学角度出发,塑造了上官鲁氏这一圣母形象。文章运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理论,解读上官鲁氏的心理历程,分析其承载的爱情、婚姻与命运的苦难悲剧,并依据荣格神话原型理论对上官鲁氏形象进行文化探源,找寻其母神崇拜下的文学投影。  相似文献   

6.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雷雨》,认为是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一次激活,曹禺说《雷雨》是自己的“蛮性遗留”,以及他所描述创作中不由自主的状态,都符合原型理论关于原型及其激活的特征。《雷雨》所蕴涵的杀父娶母的原型既指它的命运主题,又指它独特的形象构架。作为一部经典剧作,《雷雨》不是杀父娶母原型的简单翻版,而是一个变体,经由置换之后,时代意义和审美意义都有所增殖。  相似文献   

7.
《蝇王》中的神话原型一直是批评家孜孜不倦加以探讨的主题。但很少有学者发现,西蒙的遇难是一个新的切入点。从这一点,可以更清晰地探讨作品中日神在和酒神、大母神冲突之后的命运,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角度,从而在对现代世界以及人本身的思考上获得更深启发。  相似文献   

8.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种动态变化在宗教神话和世俗社会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两河流域的创世神话中,大母神的各项职能逐渐被男性神替代,在神界地位不断下降。在现实社会中,世俗妇女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下降。大母神与世俗妇女命运的相似并非巧合,而是息息相关的。现实社会女性地位的逐步下降,导致了创世神话中大母神角色的变化,而神话中大母神角色的变化也折射出了现实社会妇女地位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9.
原型是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置换变形的象征。原型的成功运用不仅可以使作品的意义更加厚重,也可使意境更加高远。《红楼梦》便成功集合了各种原型。单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就如此。曹雪芹用石原型和月亮原型分别影射贾、林性格中的“地母特征”和“月神特征”。他们的爱情以此为基础,以三生石为见证,并以月亮的呈现形态:甘露和眼泪作为其纯美自然的展现。作者正是通过对贾、林爱情的精心设计来体现他心中向往的真性不朽。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古游仙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古游仙文学中,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种类型:母亲型、情人型、女乐型和女仙型。母亲型的形象是西王母,她是传说中的太阴之神,兼管死亡与复活;情人型的形象是作为男性游仙者的追求或被追求者而出现的,其原型较为复杂,可能与迎神巫术、春祭仪式及房中术等有关;女乐型形象的出现可能源于娱神乐舞;女仙型形象指的是作为仙界象征符号而出现女性。  相似文献   

11.
凯特·肖邦《觉醒》中女主人公神话原型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觉醒》是 19世纪末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部颇具争议的小说。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解读这部作品 ,可以发现 ,其中女主人公形象是“众生之母”的夏娃和希腊女神阿佛洛狄忒两个神话原型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2.
小说《纳齐斯与戈德蒙》以圣经为原型,建构一个完整的原型象征系统:爱和救赎的原型性主题、U型结构的原型性叙述和人类之母的原型性意象。小说使用U型结构表现主人公人生轨迹的起承转合,纳入富有意蕴的形象群体构成神话氛围,把读者引入小说的核心——隐喻的圣经世界,以求服务于解决灵肉矛盾的永恒主题。黑塞借用圣经中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构建起小说的象征框架,试图为主人公找到战胜虚无的精神宣言,为现代社会找到自我救赎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圣经》中的上帝是犹太人和众基督徒信仰的神,对上帝的起源或原型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西方文化的渊源。通过对圣经中上帝形象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上帝的原型就是"神秘的大自然"、"原始父亲或王"与"人类自身的映射"。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田纳西.威廉斯的名剧《玻璃动物园》中阿曼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揭示出该人物在三个不同时期的形象分别以古希腊神话中的四种女性典型——"被赞美和被惧怕的阿佛洛狄忒""被诱惑和被抛弃的欧罗巴""神圣母亲地母"和"邪恶母亲美狄亚"为原型。  相似文献   

15.
二十年代未 ,女剧作家袁昌英创作了三幕话剧《孔雀东南飞》。在这出剧中 ,她对人们熟悉的故事原型进行了有意识的改写 ,从人性和女性的角度出发 ,塑造出一个独特的焦母形象。本文试图以女性主义的视角 ,对这出常被人们忽略的剧作进行一次新的解读。通过作者对焦母形象在人性复杂性和女性真实意义上的还原 ,考察女作家在创作中对父系文化的颠覆与反叛  相似文献   

16.
孙悟空形象原型及其宗教精神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内蕴呈现为“形”与“神”完整统一的、“一多相摄”的结构体。而传统的《西游记》研究却普遍地忽略了它的“神”直接来源自明中叶现实生活的内容。小说的创作受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民间秘密宗教的深刻影响,小说中唐憎师徒的形象塑造亦都是以当时活跃于市井间的民间宗教家为原型的。孙悟空的奇幻历程正是这种宗教生活的艺术表达和审美升华。孙悟空形象中蕴藏的深刻的宗教精神是明中叶民间思想文化的精华。  相似文献   

17.
《圣经》作为西方两大文化渊源之一,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圣经人物原型,在西方文学经典中不断变相重现。在维多利亚前期女性文学中,也同样出现了大量与圣经原型类似的人物。在这些典型形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羔羊"原型、"撒旦原型"、"摩西"原型、"约拿"原型和"女先知"原型等圣经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18.
《圣经》作为西方两大文化渊源之一,对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圣经人物原型,在西方文学经典中不断变相重现。在维多利亚前期女性文学中,也同样出现了大量与圣经原型类似的人物。在这些典型形象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羔羊"原型、"撒旦原型"、"摩西"原型、"约拿"原型和"女先知"原型等圣经人物原型。  相似文献   

19.
《冰与火之歌》是美国作家乔治·雷蒙德·理查德·马丁的一部史诗奇幻小说巨著,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举世闻名。本文借助于荣格原型理论来解读《冰与火之歌》中的女性角色,分析了凯特琳作为慈爱的地母、丹妮莉丝作为善良的地母、瑟曦王后作为毁灭地母、珊莎作为恐怖女神的地母原型,以及艾莉亚作为英雄的原型。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栩栩如生的女性角色是该作品大获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塔婆是哈尼族神话传说中生育众物、传承人种的大母神形象,广泛存在于哈尼族口传文学、父子联名谱系及其节庆活动之中;而女娲则是中华主体民族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女始祖,她造人、补天、治水、置婚姻、作笙簧,创造了诸多历史功绩。但和塔婆比较,女娲虽然声名显赫,却不具备现实意义和生命力量,而且,因为经过了父权文化的精心改造,女娲形象和塔婆形象相比,缺乏真实性、原始性和兼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