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对于课堂教学,大学生时常陷入“即学就忘”的困境,为此我们组织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从“即学就忘”程度的大小、导致“即学就忘”的因素、对不同知识的掌握到是否采取措施,进行了调查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庄子的“坐忘”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概念,其影响几乎涵盖了哲学、伦理、养生、道教、佛教等各个方面。然而其中“忘仁义”与“忘礼乐”孰先孰后的问题,学界至今争论不休。我们认为,对“忘仁义”“忘礼乐”的解读不能局限于狭隘的字面意思,而应该把“坐忘”思想上升到哲学“心体形用”的角度去理解,“忘仁义”即“忘心”“忘体”,“忘礼乐”即“忘形”“忘用”,由“忘心”“忘体”以达到“忘形”“忘用”是“坐忘”思想合乎逻辑的基本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3.
陶先生在教学论方面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即“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应当怎样学,怎样学就应当怎样教,教和学都要作为中心。”“教法、学法、做法应当是合一的。”  相似文献   

4.
<正>物理学科是较难学的高中学科之一。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所以,学生普遍出现对物理厌学,或者未学就先生恐惧感,或者先是有信心学好物理学,  相似文献   

5.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与《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一致的。我在数学教学中运用陶行知  相似文献   

6.
远去的呼唤     
同事的女儿刚上小学一年级.学校就订了“考王”、“考霸”、“密卷”、“题库”之类的测试题.孩子放了学就趴在桌上写呀算呀,有时到十一二点,累得直哭。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傅雷的“神似论”及“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神似”即“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神似与形似应浑然一致,不能取一方而舍另一方;不能两全时,应不拘泥于字面,死于句下,略于形色而得神气,即不求貌同,正由神合。如此,方能再现原文精髓,再创文学艺术于译文之中  相似文献   

8.
成语“得意忘形”原用来形容魏晋时期“竹林七贤”阮籍等人“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即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忽然失去常态;而陶渊明则用“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便欣然忘食”作出解释;宋人潘大临刚写了一句“满城风雨近重阳”,便高兴得手舞足蹈,忘乎所以,使得此诗留传下来的只有这么一句,落下了终身残疾.  相似文献   

9.
《陌上桑》“耕者忘其耕,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句中的“来归解释未成定论,中学课文也未加注释。查有关资料,有的注释为:“来归,即归来,主语是耕者,锄者……耕田锄地的人们回来以后彼此抱怨活干少了,因为只顾贪看罗敷而耽误了劳作”(电大  相似文献   

10.
一、妙在“忘”。文中捕鱼的武陵人,是在“忘路之远近”之时,意外地发现了桃花林,进而发现桃花源的。“忘路之远近”就是“忘记了他走了多远”,不知道他走在什么地方。这一笔很妙,把武陵人发现桃花源的地点设置在一个非常妥贴的环境里。一个“忘”字,既为故事的开端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同时又巧妙地回避了从尘世到这个空想社会的牵强过渡,使后文中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和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美丽景色都合理地融化在一个“忘”字中。  相似文献   

11.
庄子之“忘”是以学习为核心的教育范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庄子以“忘”为学,其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祛除物欲对学习的功利性遮蔽。“忘学”作为一种方法,是一种凝神专注之学。“忘学”作为一种境界,是一种高阶的智慧之学。“忘学”的目的是成就按照自我本性发展的自适之人。“忘学”非认知之学,乃以体知与心悟为学,既有身体体验的外体,又有内心觉悟的内求,内求与外体二者贯通,是实现了活动之身和非理性之悟相互交融的学习方式。“忘学”之“教”为“不言之教”,一方面,“教”彻底脱离“言”,教与学一体,教之学就是“教”,学就是学“教”之学;教与学成为教者对学者“感”、而学者“应”的联动感应过程。另一方面,“教”由“言”出,所“言”并非“教”,所言所至无言之“意”方为“教”。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情”即指人之情和性命之情。二者委实不能并肩而立。只有凭着“忘”和“游”,从世俗之情中悄然退去,才能极度高扬性命之情。  相似文献   

13.
话题一忘与不忘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按要求作文。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另一位哲人则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请以“忘与不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提示]“忘与不忘”是一个关系型话题,作文时须二者兼顾,不能只谈“忘”或只议“不忘”。那么,什么该“忘”?为什么要“忘”?什么不…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时、分的认识”时,为了更直观地教学,我决定让学生们课前自制一个钟面。于是快放学的时候我拿着自己做的钟面教具走进教室,刚举起来,有的学生就大喊:“3点了!3点了!”我一惊:“没有学就都认识钟表了?”我把钟  相似文献   

15.
庄子在看似旷达、洒脱的外衣下,实则隐藏着沉重的悲剧意识,正是这种无法抑制的悲剧意识,使得他企望在“自然”中“忘物、忘己”,走向“逍遥”,立足于人类的生存困境,使人类从生存困境中得以超脱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基本内容。庄子思想中的“悲”与“忘”深远影响着中国的艺术精神和文人的人格建构,直至今时,仍发挥其无可替代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审美心理的角度入手,对古典美学范畴“忘”进行深入考察。分析认为,“忘”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内涵,其内在心理机制呈现出主体有意识地抑制与排除→净化心态的营造→凝神的逻辑发展过程,而相应的外在审美过程则表现出从俗→静→空→游等不同的心理阶段。正是通过内外的双向心理运作,“忘”确证了作为美学范畴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忘”在中国古代既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由哲学意蕴向美学意蕴的转化,标示着“忘”的美学价值生成.本文从老庄哲学中有关“忘”论述的个案入手,试从“坐忘”的体道方式、“澄怀”的审美观照和“无我”的审美至境三个阶段勾勒出“忘”的美学价值生成过程,并在论述过程中从艺术创作和艺术化人生构建二个方面谈其重要生成价值.  相似文献   

18.
路远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2):74-77,83
王弼在提出自己治“易”思路的过程中表达出了“忘”的思维方式,王弼对它的阐释有三个逐级递进的层次:“立言明象,立象尽意”、“寻言观象,寻象观意”和“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忘”的思维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幽默甜甜果     
牛角尖老师讲完“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的故事后,要同学说体会。一位同学问:“老师,我不明白,针孔是怎么磨成的?”白字先生和狗白字先生去朋友家串门,刚走到门口,见小狗在门口阻拦,还直叫“汪汪、汪汪(忘忘、忘忘)!”白字先生见势非常生气地说:“我昨天才来过你家,没想到你今天就把我忘了。”查字典小京查字典,他想查一个“由”字,查了半天查了个“田”字。小京火了:“为什么缩着个头不敢出来!”不一会儿,他翻到了一个“甲”字,“原来你是怕我,不敢露头把尾巴伸出来了!”忽然,他又看到一个“申”字,小京拍手大笑:“哈哈!现在头尾都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庄子的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核心在于"忘",即忘仁忘礼、忘义忘利、忘生忘死.哲学具有对人生治疗的作用,庄子哲学对人生采取的是一种减法疗法,它教人们忘欲忘求,为人的心灵提供了一个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有利于人心灵的健康,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