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2选用了陆蠡先生的散文《囚绿记》作为阅读学习材料。牺牲于日本宪兵队的枪口之下的现代散文家陆蠡,41年后的1983年终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陆蠡生前出过三部散文集,  相似文献   

2.
普通高中新课标《语文》2选用了陆蠡先生的散文《囚绿记》作为阅读学习材料。牺牲于日本宪兵队的枪口之下的现代散文家陆蠡,41年后的1983年终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陆蠡生前出过三部散文集,《海星》(1936年)、《竹刀》(1938年)和《囚绿记》(1940年),由于作者的早逝,作品不算丰厚,但确有其独到之处。对陆蠡散文的关注和研究,是最近几年的事,而他的散文作品选人中学课本,这是第一次。  相似文献   

3.
洪明华 《现代语文》2014,(1):155-157
引论:新版《大纲》视野下的中学《语文》古诗文选文新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的定性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语文学科的定性,新版《大纲》指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4.
《文学知识》1958年10月8日创刊时,成为当时“三刊两校”拔巴金“白旗”的第二刊。姚文元将巴金认定为应拔的“白旗”。《文学知识》从创刊号起,设置了《大家来讨论巴金作品》专栏,针对两个“三部曲”,展开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巴金的作品,特别是《激流三部曲》,所取得的成就是不应抹煞的,巴金在新文学史上应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巴金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家》写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一九三二年四月完成。用作者的话:“在这里所要展开给读者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一幅图画”,《家》所写的是“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地主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这样就使《家》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可以说,《家》中所描写的简直就是二十年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6.
【课标·教材·学情】 本文是现代作家、翻译家、抗日烈士陆蠡先生的第三本散文集《囚绿记》中的一篇,巴金先生曾说“这篇散文的生命力量就在于作者不屈的灵魂”。作者将这“不屈的灵魂”附着在一枝充满灵性的常春藤上,附着在一抹生命的绿色上,因而形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陆蠡散文《囚绿记》最近被选入洪宗礼主编的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文章记叙了作家旅居古都北平,选定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和“囚绿”“放绿”几个很小的生活细节,通过深入挖掘,于平淡中  相似文献   

8.
"2014年是巴金先生诞辰110周年,新版的《巴金全集》将新增6到9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周立民告诉记者,"此次将增补大量此前从未披露过的书信,以及一些对于巴金研究十分重要的一手史料。"  相似文献   

9.
1940年,宋云彬在桂林曾发起“研究巴金”运动,巴金不同意“研究巴金”中对他的批评,这是巴金和宋云彬之间生活上有大的交集的事件.由这事件延展方面和事件影响来看,宋云彬和巴金或在性情或在见识上多有不同.巴金和宋云彬之间没有建立深厚友情,桂林“研究巴金”运动之后,他们之间交往的机会也基本是在大的文艺人群交流与活动环境下才有.宋云彬日记《红尘冷眼》多处提到巴金,可资为了解巴金和宋云彬交往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在30年代初至40年代中期的现代散创作领域内,以巴金为核心的几位作家靳以、缪崇群、陆蠡、丽尼,以化生活出版社为阵地,出版了一系列散集,因其风格比较接近而形成了人生的控诉派,以热情真挚,质朴自然,感情浓烈的笔触,对一切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与社会现象进行无情地控诉,随着丽尼的搁笔,陆蠡的遇害,缪崇群的病逝,巴金,靳以创伤风格由激烈转为平和而消散。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挺举     
既然是翻拍经典,新版《红楼梦》就注定要被推上风口浪尖。从开拍到杀青不到两年时间,翻拍的新版《红楼梦》,从定妆到开播,都遭遇观众猛烈“拍砖”、“拍石头”,成了名副其实的“新版《石头记》”。在内容方面,红学家们大多肯定了其改编忠实于原著。但对于新版《红楼梦》和1987年版截然不同的大结局,红学家西岭雪认为,这是对红学研究的倒退。  相似文献   

12.
《寒夜》承载了特定时代下的巴金的情感,及他对生存在其中的人们的悲剧命运的深度思考,对巴金小说《寒夜》“灰色空间”的解读有助于对巴金创作“艺术断裂”问题的理解。小说创作时的时代环境、工作生活环境、巴金精神世界的苦闷是“灰色心态”产生的基础。《寒夜》里大量的文字和人物的心情显示了灰色的“存在”,巴金在《寒夜》里流露对知识、自由、胜利、制度、真爱等的质疑和否定,“灰色空间”的“存在”都隐含着强烈的“虚无”指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 ,在同是四川作家的郭沫若、沙汀、李人等作家中 ,出身于封建大家庭而又成为“文坛巨子”的巴金 ,可说是最关注和表现家族式家庭亲情的一位作家了。巴金曾经说到 ,他对于自己的作品 ,最喜欢的是《家》、《春》、《秋》 ,还有《憩园》和《寒祖》。这些以家族和家庭为题材的小说写作的时间下限于 194 6年 ,可见巴金这位世纪老人至少有半个世纪沉浸在家庭亲情的题材中。而对于他的生活 ,这种亲情更是贯穿在始终的。在处理这些题材对待这种生活时 ,他时时充满着矛盾 ,经受着“挖心”的痛苦。如爱与恨的矛盾 ,对家庭罪恶的理性…  相似文献   

14.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巴金研究”栏目创办于2009年,每期发表1~2篇原创的巴金文学研究论文,1年共4期。栏目以探索学术深度、展现学术动态为职责,真诚虚心向国内外巴金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吸收优质论文。“巴金研究”栏目的开办是对黎明职业大学既有的巴金研究传统的传承,是对巴金与黎明职业大学深情厚谊的珍视和光大,它努力在高职院校学报里展示科研特色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正>在中国现代作家中,用现代意识对中国漫长的封建家族文化作出全面而深刻反省的,巴金是第一位。巴金以其家庭题材系列小说(《家》、《春》、《秋》、《憩园》、《寒夜》等)向人们展示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封建大家庭瓦解、崩溃的整个过程,而《家》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作。从人类文化史的角度考察,巴金的《家》为整个封建家族文化唱了一曲“孝”的挽歌,同时也为整个封建家长专制制度唱了一曲挽歌。  相似文献   

16.
巴金与萧红     
从1934年11月萧红萧军南下上海至1937年9月他们离开上海的这段时期,萧红在文学方面得到鲁迅、巴金的关爱和扶持,刚跃上沪上文坛不久就产生巨大影响。由巴金任总编辑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内,给萧红出版了3部散文(小说)集:《商市街》《桥》《牛车上》。接二连三为年轻女性作家出版作品集,不能不说融有巴金扶掖年轻人的一腔火热情怀。无论在萧红的生活还是在萧红的作品,贯串的是如巴金所倡导的那种平民情结。巴金晚年与黄源晤谈,不止一次提到萧红,为一代才女早逝惋惜。  相似文献   

17.
《家》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一部长篇小说,它是巴金的成名作,也是其代表作。《家》写于一九三一年四月,一九三二年四月完成。用作者的话:在这里所要展开给读者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一幅图画,  相似文献   

18.
巴金是我国的著名作家,关于这个笔名的由来,从三十年代起就有些说法,多是属于猜测的。作者在1958年写的《谈〈灭亡〉》一文中,已说得很明确了。《灭亡》是巴金的第一部小说,写于法国巴黎,定稿于玛伦河畔的小城沙多—吉里。这是1927年的事情。巴金的“巴”字是取自一个当时名叫“巴恩波”的同学。他们同在沙城学法文。这个同学不久就去了巴黎,第二年在项热投水自杀。巴金在起笔名的时候,联想到这个同学,就采用了这个百家姓中少为人知的姓。至于“金”是另外一个朋友半开玩笑地提出的。因为巴金要找个容易记住的字。碰巧巴金书桌上放了一本克…  相似文献   

19.
长篇小说《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全部作品中成就最高、容量最大、艺术感染力最强的一部分。《家》的创作在巴金的文学道路上具有转折性意义。它与矛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样子》,被公认为三十年代的优秀长篇小说。 《家》写成于一九三一年,反映的是以“五四”时期为背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的生活。刚从法国归国不久的巴金,构思并反映十年前的生活,不是没有原由的。因为幼年时的家庭生活对他的刺激太大了,始终不能忘怀。他说他是“在二三十个所谓‘上等人’和二三十个所谓‘下等人’中间度过了我的童年,在富裕的环境里我接触了听差、轿夫们的悲惨生活,在伪善、自私的长辈们的压力下,我听到年轻生命的痛苦呻吟……。我把这个  相似文献   

20.
巴金的原名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中介绍巴金的生平为:“巴金,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县人,原名李芾甘”,此说有误。巴金原名应为李尧棠。巴金先生所著的五卷集《随想录》封面上有极其醒目的个人小传:“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另外,我们从该书第三卷《病中集》第102篇《我的哥哥李尧林》一文中,也可得知巴金先生的原名是李尧棠。旧时代男人有“名”亦常有“字”,而“名”和“字”有别,不能混为一谈。古时小孩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自称称名,对长辈或平辈称字以表示尊敬或客气。巴金曾解释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