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锋 《湖北教育》2003,(7):20-20
读了刘沛生先生的《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载《湖北教育》2003.1)一文,有些话不吐不快。首先,该文试图通过“做人”的涵义剥离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路向有可取之处,但其结论——“不同的回答”——所指何物,让人不甚了了。仅凭“做社会主义的人”,推定的我国母  相似文献   

2.
史雏 《陕西教育》2004,(10):43-43
《语文教学大纲》被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取代,可以说,是基础教育改革向前迈开了历史性的一步,从根本上树立了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深刻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树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是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语文课程标准》推广的基础。 一、“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什么?素养和能力到底有没有区别?我认为在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3.
语文到底应该让学生学习什么?语文教学必须遵循怎样的规律?如何才能让学生这个学习主体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对于这些必须清楚而我们却思考得很少、领悟得不透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作出了极好的回答。仔细研读,便不难发现通篇蕴涵了这样的思想;一是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回归了“语文”这个本体;二是明确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凸显了“学生”这个主体。对此,我们可以从“课标”中出现的几个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综观近两年对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仍然是探宏与析微并进的状况。从宏观上解读的主要内容是新课标的特点、创新之处、意义、联系、存在问题等,比如潘涌的《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第7期)、张国生的《〈语文课程标准〉与“大语文教育”》(《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2期)、李秀菊的《浅谈布卢姆的教学论对我国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影响》(《现代语文》2004年第2期)、陈黎明的《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检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史绍典的《高中语文新课标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语文教学通讯·高中…  相似文献   

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的颁布 ,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欲立先破 ,沿用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大纲》被《语文课程标准》所取代 ,表明我国的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已开始越过“瓶颈” ,向改革的纵深方向发展。深刻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髓 ,与时俱进 ,树立新的语文教育理念 ,是不断推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前进和保证《课文课程标准》推广实验成功的必要前提。《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语文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它具有法定性质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 ,是…  相似文献   

6.
“综合性学习”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什么是“综合性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明确界定.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课程中一种新的教学形态,是实现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问世以来,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新课标明确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并且取消了在原来教学大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基础知识”这个专门条目。笔者不辞浅陋试图探讨以下几个问题:新课标提出“语文知识”的前提是什么?它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意义何在?列出一份语文知识清单就能解决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吗?列一份语文知识清单可能吗?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语文知识问题?为应对语文知识观的变化语文教学必须作出哪些积极变革?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新课程下的语文知识问题。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笼罩在“功利、应试”的阴影中,使语文丧失了它应有的价值和功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使语文教育由科学世界逐步向生活世界回归。《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究竟具体是什么,我曾以为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后来翻阅了一些书,也看了许多介绍这方面知识的文章,感觉还是比较糊涂  相似文献   

10.
吴云 《湖北教育》2003,(13):20-21
在《湖北教育》2003年第1、7期上读到两篇同谈“语文究竟应该干什么”的文章,读后,并没有让我这个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有拨云见日、水落石出之感,这令我不得不写点文字来同大家共议。在文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病句举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语言本应该规范准确,堪为“标准”,但事实上却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有问题的语句中选出十例评析,希望引起重视,以维护汉语的严肃性、纯洁性和规范性。例一:九年义务  相似文献   

12.
作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历来都是重要的内容。那么 ,课程改革后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要求如何 ?这是中学语文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 ,我们将国家教育部二OO一年四月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与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作一比较 ,便可知晓。新《语文课程标准》与目前正在实施的《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有较大的差异 ,具体表现为 :一、新《语文课程标准》较之《大纲》对初中作文有了更全面、更具体的要求。《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十一条标准 ,《大纲》只有六条 ;从字数上看 ,《标准》“写作”部分用 3 86个…  相似文献   

13.
姜元昊 《中国教师》2014,(13):74-76
<正>语文知识内容的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问题。唐建新老师在他的演讲"语文教学探究的困境及出路"中谈了两点建议,即"国家应该痛下决心作出学科的时代定位"和"制定有普遍适应性的课程标准"。这反映出人们在"究竟应该教给学生哪些语文知识"这个问题上存在分歧。虽然许多专家精心编写形成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但这些课程标准仅仅是一些"标准",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层面,教师和学校存在很大的  相似文献   

14.
诗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产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应该“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这几年语文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五花八门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在这场改革浪潮中不断涌现。然而,语文教学中花里胡哨的东西太多,语文教师越教越复杂,越教越迷惘。语文教学缺失了自身应有的情趣、意趣和理趣。造成语文教学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全面、深刻的领会。我认为我们对《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和  相似文献   

16.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已经颁布,将于明年先在部分实验区实施。作为现阶段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中语文改革的指导性文件,它将把中学语文引向何处?这是广大师生和各界人士迫切要求了解的。语文改革的众多问题,可以集中到“以人为本”的思想和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合理定位上来,“新课标”立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根本观点,提出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一  相似文献   

17.
绍兴市中考语文的探索已经走过整整十个年头,在这十年中,应该说绍兴市中考语文走得越来越接近语文课程的本真。那么,语文课程是干什么的呢?就是教会“学生能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句话当然人人会说,但一落到语文教育实际,如何正确地运用就不能把握住了。由于《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于是在当今语文界,“人文性”被无限夸大拔高,  相似文献   

18.
李明英 《云南教育》2005,(13):12-13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设定的学习领域之一。其“综合性”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书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知识、能力和情感的整合。设置这一学习领域,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以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目标”,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由此可见,倡导个性化的教学是实施新课标理念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需要和体现语文教学艺术魅力的需要。我认为,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应着力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过去人们都提“语文素质”、“语文能力”,2000年修订试用版《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及“语文素养”,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则改“语文素质”、“语文能力”为“语文素养”,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置于四大基本理念之首,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据统计,在该文件不足5000字的文本中,“语文素养”作为核心目标理念,反复出现,频率达10次之多。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目前课程与教学严重分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