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岩石会改变模样的模拟实验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岩石发生变化的呢?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启发学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理解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1岩石会改变模样的模拟实验 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岩石发生变化的呢?本课主要通过探索岩石破碎的原因,认识温差、水、大气、生物等各种自然力对岩石的破坏作用——风化作用。在风化作用下,坚硬的岩石发生了变化,并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形成许多自然景观。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启发学生根据...  相似文献   

3.
沈雪明 《科学课》2009,(12):34-34
最近,听了《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节课,这节课的教学,有些细节值得关注。 教学情景的创设与教学设问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在课的起始,教师让学生看了一幅山的照片,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岩石、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4年级下册《岩石会改变模样吗》。教学目标1.教师提供岩石图片和实物,学生自行收集有关岩石变化的资料。通过观察描述活动,让孩子认识改变岩石模样的自然力量。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索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植物、大气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许多老师喜欢选《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个内容上公开课。常见教学思路如下: 让学生欣赏有关岩石的图片,然后以问题“这些岩石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为切入口,  相似文献   

6.
高中生物教学是在初中生物学学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对自然现象和规律展开探索,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学科,还原自然本质,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素养是教学的根本目标。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开展,将自然规律和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应用生物学知识来分析自然现象,开展实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规律,形成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7.
<正>岩石的风化作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百年,几千年,上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那如何在课堂中,也就是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感知风化作用呢?模拟实验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让模拟实验更贴近学生现实生活,那将极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学生的思维发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天下午第一节课,在金华市婺城小学,我执教了五年级第三单元《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尽管这一课我在平时上过好几次了,但是今天执教之后又有别  相似文献   

8.
为了便于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精心选择结构性的探究材料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各材料之间、材料与探究学习内容及目标之间具有紧密且复杂的联系,因此教师对“材料结构性”产生了各种不同理解,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结果也各不相同。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一课中,两种材料结构形式很有代表意义。两堂课具有相似的教学过程:首先通过观察一组图片,师生提出了空气、水、温度、生物的作用可能会改变岩石的模样;接着让学生选择研究问题,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的方案;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验活动。不同的是教师提供给学生实验的岩石及实验过程。一、第一种…  相似文献   

9.
《热胀冷缩》一课,在这套教材中是首次接触用实验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我在指导学生认识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后,试着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观察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再通过集体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具体地认识“实验方法”,结果在科学知识、科学能力和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启发创造精神方面,教学效果都很好。 这一课我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扶着学生”认  相似文献   

10.
滕国斌 《教师》2013,(27):122-122
"毛细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本文就教学时如何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科学,在活动中学科学,再用科学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做了有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一、在小学科学课中激发起学生的思维动力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并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使学生"做科学"、"懂科学",而不是"读科学"、"听科学"、"看科学".所以,小学科学课应重视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教学过程,通过观察和动手做实验,学生能更细致地认识和研究一些自然现象,验证一些知识和规律,初步熟悉一些简单仪器的使用和性能,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小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各种各样的研究活动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内容.  相似文献   

12.
2000年5月,在武汉召开的“21世纪科学教育暨刘默耕科学教育思想研讨会”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章鼎儿老师上的一节《蜡烛会熄灭吗》研讨课,以其炉火纯青的课堂教学调控和设计,展示了小学科学课的研究水平,折服了与会的1000余名代表;2005年,浙江省南湖区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阮翔老师参加省优质课竞赛,执教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获得一等奖……  相似文献   

13.
在探究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设计并自制"光的强弱与温度"模拟实验装置,以使实验过程更科学、严谨、直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模拟实验装置进行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认识活动的特点:通过模拟实验联想自然现象,用类比思维的方式认识大气流动成风的原因。 由于参与实验过程的不是自然现象的本身,而是与之相似的模型,所以指导学生认识大气流动成风的原因和变化过程,首先要重视教学生理解模型本身的意义,又要以模拟实验为中介去认识自然现象,把模拟实验的结果类推到自然界。模拟实验有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5.
科学概念是科学知识的基本元素,是科学知识结构的基础,形成科学概念是深刻认识自然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也是领会自然规律的基础,所以,科学概念的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掌握概念的实质是个体通过积极思维活动把握同类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属性。在科学教学中为使学生理解掌握概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照方抓药,以验证为主。学生在做实验时.经常是按部就班地照课本中的实验步骤去做,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再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更不会主动去思考换一种方法实验。这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不相适应。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努力深化实验改革,倡导科学素质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迫在眉睫。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相似文献   

17.
目前小学的《科学》教材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关注,明年小学《科学》教材要从一年级开始,也是《科学》教材的一次重大改革,教师作为教学引领者,当然要及时改变自己。但是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许多现象会困扰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教师就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殿堂向导,盼望着学生早日爱上科学,应用科学。  相似文献   

18.
模拟实验,就是根据相似理论,先设计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相似的模型,然后通过对模型的实验和研究,间接地认识原型事物的性质和规律性。一、模拟实验的基本特点1.模拟实验具有直观性与直接实验一样,模拟实验具有生动直观的特点,它可以将许多抽象的概念,原理转化成直观的现象进行类比,使学生便于接受和理解。2.模拟实验具有控制性控制是实验的灵魂,模拟实验含有更多的人为因素,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相对较少,因此就更容易被实验者控制,使实验沿着实验者所设计的方向进行。3.模拟实验具有经济性模拟实验所使用的模型是原型事物的…  相似文献   

19.
陈秀 《山东教育》2012,(Z1):103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核心课程。而科学课的探究活动离不开做实验。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设计可操作的、成功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如何改变现有条件下的实验教学是突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关键。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验改进。一、补充完善,易于操作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外衣》单元第7课《热空气》,有两个活动:"想办法让袋子飞上天"和"做个旋转的纸蛇"。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20.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步骤,科学的观察是人们在一定的条件下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科学课来说,如何教学设计科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科学意识和综合素养。本文笔者就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